【家塾教学法】
已播2164 共12集 更新:2022-05-03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139

【十年研习班课程 家塾教学法】

如何做助教    第二集

 

学员:请大家端身正意,恭请老师升座授课。

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众学员:老师好。

陈老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家塾教学法】它的前言,这个前言是这些编辑人员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前面做的这么一个概括性的,关于这部书概括性的这个介绍,出版社是华东师范大学。我们通过这部书就可以知道,华东师大它出的这些书往往都有比较高的学术水准,有眼力。这个选注的人能把这些好书选注、出版,能够让当代的人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这真正是大好事。那么这个课程【家塾教学法】,我们在开课之前特别起了个标题叫【如何做助教】,我们顺便把这个问题跟大家讲清楚。就是这一本书开始学了,这部经典,我们怎么学?你不做助教,你自己给自己做助教也行,怎么个学法,通过我们这个课程,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今天从第二页,前言的第二页开始,继续昨天的来读下去。

学员:我们认为【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新近出版的【语文教学词典】并未收唐彪其人其著为条目,在【教童子法】条中,认为清代道光年间的王筠所著的【教童子法】是“中国最早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著作”,这是不够确切的。王筠比唐彪迟出生一个多世纪,而况其著作没有以“教学法”命名。如果不以著作的命名来作依据,那么,我国最早的教学法著作应是【礼记】中的【学记】。

陈老师:我们看到这里,大家注意,这里提到了清代道光年间的王筠。王筠,我们以后在学【说文解字】的时候会遇到,这是清代在【训诂学】,就是【说文学】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王筠。这个助教,你们各位同学要查一查他的情况。我们对在修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很著名的大家,成就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一定要多做了解,这些东西属于常识,一定要了解。那么编者在这他就特别举出来,最早讲到教学法的,大家记住,这个教学法这里边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指老师,学是指学生,怎么求学对学生讲,怎么教学是对老师讲,所以这里边是两桩事情,把教和学的人群都照顾到了。那么这个法指的是规律,万古不变的,所以编者就提到最早的教学法著作是【礼记】当中的【学记】。师父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这个【学记】,这个参考资料大家也要去看,把【学记】这篇找出来,好好地看一看,了解了解。换句话说,我们在学到今天这堂课时【家塾教学法】,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上到二千多年前,【礼记】它的年代非常久远,应该是在周,距离现在是在三千多年前,比孔老夫子还要久远,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教和学的规律,他已经发现了,这规律本来就有,被那个时候人就发现了,写到了【学记】里。也就是说你看到【家塾教学法】,它是不是符合这个传承,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了道统、学统,它是不是符合一脉相传的,你可以对照,你把【学记】拿出来,你再把【家塾教学法】拿出来,一对照发现教和学的方法三千多年没变了的,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有这么伟大的教育。同学们还可以想想,如果这个方法是有错误的,教一个人毁一个人,教一批人都不能成就,这个方法能不能往下传?就像我们现在这多少年了,我们做记者都懂,国家教委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的这个教育,那个改革方案不知道换了多少轮了,它为什么要改?效果不好,甚至出来了大的偏差,把人教坏了,所以它必须要变革。这才二十年,十年,甚至五年、三年,它就要改,为什么?恶劣的情况出来了。我们中国这个教学法传了三千多年,没变,说明什么?道理你就看明白了。所以这些编者他把这些话写在这里,有很深的意思在,我们要看得懂。换句话说,对这个唐彪老先生这个【家塾教学法】要有信心。有人说我们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也是人的社会,人性不变,自然规律不会变,从周传下来到汉不变,到唐、宋、元、明、清都没变,你怎么能说到我们这就变了,没有道理。所以我们开这堂课很有必要,这都是从零开始的。大家记得,不要说我们汉学院的研究员,群书治要研习班的研究员就要学多高,错了!师父跟我们说,要从【说文解字】开始,而【说文解字】在哪里讲?一定是在家塾里讲,就私塾教育啊,它得有个地方,你在哪学,所以说【家塾教学法】这就好像是一个教学的环境、方法、理论,你怎么学呀,咱们是学【说文解字】,怎么个学法?这个得有,所以说这堂课为什么开它,目的就在这。这是为我们以后大家一同来学习【说文解字】、【训诂学】,包括这个【文言】,专攻一部给它打基础。大家就听明白了,为什么要学这个【家塾教学法】,用私塾的方法,这是师父传授给我们的。每个人情况不同,私塾我们现在就在建立,建立有理论有方法,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学记】,【礼记】是儒家的五经,原来是六经,【乐经】后来没有了,叫五经,四书五经,是这么个来历,它是经典,传之万代,没有改变。

学员:我国最早的教学法著作应是【礼记】中的【学记】,它早就从教和学两者的关系中提出了教学论,如「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教学相长」、「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等。

陈老师:这几句话都是在【学记】里的,大家可以去看注解,它讲的是什么意思,这也都是你们助教必须要做的,千万不要说把它一句念过去,这什么意思,它就是告诉给你【学记】的重点,通过这些你就知道一脉相传,没有改变过。今天的【家塾教学法】,唐彪老先生这清代的,还是按照这个方法,他还是能把人教出来,教成圣,教成贤,道理是在这。

学员为此后的教学法理论奠定了基础。但从【学记】至唐彪,近二千年间,虽则以儒学为主的教学法著作辈出,但都没有明确地以「教学法」来命名。被西方推崇为“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法理论家”的古罗马昆体良,其著【论演说家的教育】,约比我国的【学记】迟一百年,也没有明确以“教学法”命名其著作。

陈老师:这一点是近一百多年来专家、学者的一个特点。拿中国的和西方作对比,比什么呢?比早晚。我觉得这是一种方法,你看我们这个比他那个早,我们的先祖早发明,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大家要记得,根本的还是要看内容,还是要看内容,我们看到很多专家在做中西对比的时候,说先祖的伟大,怎么伟大?内容说得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经历了“五四打倒”,经历了“文革打倒”,所以你现在去问这些专家,我们这个教学法比西方的好在哪里?他除了说出时间早晚之外,其它的他不再提了,为什么呢?现在专家、学者都崇尚西方,把我们老祖宗这种教学法的真正的好处认识不清,打倒了,没有信心了。所以说你们各位同学将来看到这些之后要有个愿望,不是仅仅做时间的比较,我们比他早多少年,这个不足为凭,要从真正的意义上、实质上给天下大众讲出来,我们的教学法到底比西方好在哪里,这是你们的使命,而不是做这种简单的数字比较。所以说这需要内行,这需要过来人,真的懂这个教学法它好在哪里,唯如此才能够做实质的这种比较。仅仅是从字面,从知识上这个比不出来,一定要有真知灼见,换句话说你要契入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个境界,你证得了,我们讲信解行证,你有解,你有行,你还要证,你证得之后你才能够说出来,它不是讲理论和方法嘛,基础的理论,教学法的理论,它好在哪里,它对在哪里,你能说出所以然来。那么同学们做到这一点,你就超过了华东师大的这部书的这些编者,好,我们继续。

学员唐彪以“教学法”命名其著作,是对教和学两者关系的明确化。著中【父师善诱法】,以论教法为主,遵循“善诱”的原则,处处体现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讲求教学效率的根本精神。

陈老师:我跟大家说,你们看这些话,这就算是点评了,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其中,不做泛泛之谈。你比如说,他说这个【父师善诱法】里边以论教法为主,遵循“善诱”的原则,处处体现指导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讲求教学效率,这是根本的精神。我们希望我们能够超越这些前辈,不做这些泛泛之谈,这都是很普通的话,你们将来要有真知灼见,这些话你评论西方的教学也可以这么说,没有能深入其中。真正深入其中,大家可以往后看,后面会有序言,这个序言一个是仇兆鳌的,一个是毛奇龄的,那里面有真知灼见,你这一作对比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这些专家学者和古人相比,它的差别你就看出来了。它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给天下人推荐这么一本书,大家记得,这是给天下人推荐,全国所有的学子、家塾都可以按照这个来,它为什么能够推荐出来呢?绝对不是空泛的,浮光掠影的一说,那不行,人家或者说你是不负责任,或者是你根本就没看懂,人家会有这种批评。所以说大家要记得,要师法古人,至少是清末以前的古人,这才可以。所以我们看这一前言,由我们这一万多部书给大家推荐出来了,它有很多的前言,我们以后就未必再像现在这样再讲了,因为今天我们是要跟大家讲怎么做助教,所以特别给大家捋一遍,以后这些前言未必讲,大家自己下去看。真正做学问还是要看古人,看他的这个见解,那是相当了得,他契入境界,他说的话就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还要注意以后这些书,我们推荐的这些书里边有很多都是现代的专家学者,甚至老教授他们所写的,这个我们作参考,一定要跟古人作对比,不能全部的依照现代的专家学者,因为我们刚才已经讲了,现在的这个知见西化的很重,怀疑古人,批判古人,所以说这些东西我们都要有智慧,有眼光能够识别。

学员而【读书作文谱】,则是以论学法为主,要求把学习心理的修养作为“学基”,然后分论训练读写基本功的诸法,旨在提高读写基本能力。这两个分册是姊妹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既相联系而又各有所侧重,总书名题为“教学法”是恰当的,是对教和学两者关系的明确化。从世界教学法史来说,著名的有略早于唐彪的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大教授学】,现译名为【大教学论】,系统地论述了教学法则、规律的理论,讲的是“教授术”,而唐彪以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专门以【读书作文谱】专论学法,就超越了夸美纽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教学法的实质曾提出过透辟的观点,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并且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陶行知这一观点当然比夸美纽斯更深入到教学的实质,而唐彪却在陶行知之前二百多年就把自己的教育著述命名为“教学法”,这几乎是鲜为人知的。毛奇龄很有眼力,在作序时旧题重提,使唐彪这部著作的价值益能显示,这对教育史、教学法史的研究无疑是重要的。我们选注时恢复旧题【家塾教学法】,不但更切合原书的创意,可能也正是当年毛奇龄作序时所希望的。

陈老师:好,这段话我们看完之后,大家要对现代学术有个了解,现代的专家著述他们有个特点,总是要跟西方作对比。那么我们在这提醒大家,最好不比,容易把自己比乱了,为什么呢?你看你要把中国的【家塾教学法】看完了,你要跟西方对比,咱们说少说的,你就说这一家吧,刚才举出来这个夸美纽斯,你要把他的书都看一遍,你才能做对比,那都是浪费时间,真正浪费时间。做学术的也知道,你光看这一家还不行,你为什么拿我们中国的这个和西方的这一家比?你应该在西方那里边找遍了才能拿出来一个,你要找遍了你就得看遍了,那浪费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们说这个话可能有的专家会提出来疑义,为什么我们单独就学我们中国的这些古大德,不学西方,为什么?告诉给大家,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呢,中国古圣先贤所传下来的是究竟,大家记住是究竟,是圆满,究竟圆满的教育,圣贤教育。现在人不懂得什么叫圣,什么叫贤,他不承认,不承认这就麻烦了,用怀疑,用批判,完全不知道这里边是心性之学,是究竟,是圆满的。我通俗跟大家讲,四书五经,儒家的这些经典你把它学透了,世间的这些东西就足够了,你都能够解决,都能够看得明白,你都能用得很好,所谓「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个在西方学术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他们理解不了,他们不承认有心性之学。你只要把西方学术史,把西方的这些著作做一个研究,你就能得出这个判断,这是肯定的。你要不相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中国自古以来,我们说从周吧,从周一直到清末,三千多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向西方学过学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没有,我们是自己就是圆满的,而且还不是说到元明清,是从最开始的时候。大家知道【周易】,【周易】成书,现在虽然年代大家争论,但是可以肯定它在上古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观念了,后来有文字把它写下来,距离现在四千年、五千年以上,你怎么解释?现在看究竟圆满,这【周易】,那是用现代专家讲茹毛饮血的年代,它能出来【周易】这样万古不朽的,一个字都改不了的这样的真正经典,你怎么解释?这就是我们中华学问、学术它不可思议的地方,没必要跟西方作对比,没必要参考,你是究竟圆满的。现在的问题是专家、学者是整个社会的老师,这些老师他们不相信,他们为什么不相信,他们的老师也不相信,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那应该是他们的老师的老师的老师,传了几代了,都不相信,从那个时候就打倒传统文化,所以说传到这一代继续批判的,而且很厉害了,怀疑得更凶了。我们看到他们的著述很多,所以我们特别在书单前边跟大家说,这些书一定要分析着看,为什么?他不相信,那么我们是群书治要研习班,做研究员的,我们做这个汉学,大家记住,第一个是什么?不是解和行,不是解门和行门,是信,信门,要信、解、行,你才能证啊。大家要先把这一点树立起来,将来我们会遇到很多参考书,我们要有一个起码的辨别能力。孔老夫子之前,两千五百年,距离现在五千年,你说那了不得,那会儿文字还没有,文字没有不代表没有文化,口耳相传,他不需要文字,那个时候我们先祖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巅峰和圆满,后来文字发明把它写成书【周易】、【尚书】,这五经就出来了。你简直不可思议,太棒了,太圆满了,太伟大了!而且关键是什么呢?它经过时间的考验。我看到你们有的同学在现场在记录,这是错误的,不要记录,要听师父讲经,大家就听到过,师父讲经就说,他老人家当年跟李炳老学,他在那做笔记,李炳老就问他,给他叫过来跟师父说,你在记什么,我在记啊。李炳老就说你不要记,同学们听课时候怎么听?专心致志地听,听不懂过去了,一定记住听不懂不要想,你总在那想又讲了十分钟,这十分钟你都没听到,听不懂就过去,接着往下听,那听着听着,听着听着你就听懂了,你能听懂的就越来越多,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六根都摄,所以诚敬心很重要,诚摆在头一位。诚是什么意思?师父告诉我们,引用曾文正公曾国藩的话「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边什么都没有,六根都都摄,尤其是最后这个意根,就是心里边什么都没有,就听老师这么讲,这叫什么?这个叫入定,入定他自然就开慧。所以说大家要记得,你们听课的时候,你们是有师承的,我们这个是从师父老人家那传下来的,不做笔记,偶尔的你说现在想起来有个问题,赶紧记两三个字,这可以,记一两句话这可以,不要在这记大量的读书笔记,这个光盘,这个讲课的光盘可以反复地看。我看到你们同学听课,还有的同学从来不抬头看老师,就在那拿着本子在那看,大家记住你听课的时候你就好好听,如果你拿着这个书在那看,那你就不必到这来了,你到外边去看嘛,那你是听老师讲你还是在看这个书?这都是不会学习的同学,哪个学校毕业?

学员:香港中文大学。

陈老师:对,香港中文大学,不会学习,我在这讲,她在那拿着书,我讲半个小时,她看半个小时,你这半个小时全部浪费了,这是错误的学习方法,这两种都是大毛病。上学的时候,你们的老师、教授不好好地教你们,用西方的方法,对同学们该怎么学不知道,所以刚才我们从这段话里就能看出来有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同学们有没有看出来?你看“家塾”这两个字就是家家户户的私塾,这个好懂。教学法是什么意思?这段话说得很重要,说什么?注意,教给学生们怎么学,这叫教学。这个很有味道了,教给你怎么学,你会学吗?你们这里边我看有不少同学是大学毕业,谁会学?不会,为什么?没人教。现在老师上课,刚才不是说了嘛,教授法,又教给你又授你,你怎么学他没说。所以陶行知老先生把这改过来了,而在教学生学,这是重点,这是这段话的重点,也是唐彪老先生这部书的重点,就是教给孩子们怎么学。一定要记住了,我们要做学问有个前提,师父常常讲,这个方法,我们的老师,师父老人家亲自印证过,我们就要接受,我们就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什么方法呢?师父说我带学生,老师很轻松,学生很辛苦,为什么呢?我在这教,你得学,怎么个学法?我把方法教给你之后全是你们自学。你比如说做研究员,好,我给你指定参考书,告诉你方法,剩下你自己学。昨天你们提出来问题,那电视机前的、网络前的同学们,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学得是对还是错呢?大家要跟我们交流,把你们的心得,把你们的讲课,光盘也好,录音也好给我们,或者有时间我们定期我们做一个学术交流,见见面,你就知道你是学对了还是学错了。其实就是不这样,你自己在家我们讲得这么详细你也知道了。千万不要认为,我必须得在老师身边,不必,理论方法教给你了,我们看各朝各代的这个学术史,很多大师大家都是自学出来的,他怎么能学成就了呢?他那个学习的方法他找到了,所以我们大家知道汉学院走的全是古法。一定要教给大家怎么学,不是在这从头到尾,我在这从头讲到尾,那不是。现在是刚开始,我们把这个方法教给大家之后,剩下就是大家自己学了。你们要上来讲,就像学讲故事一样,你得上去讲去,你要把你学习的报告交出来,这才可以,这才叫会学。只是听我在这给你们讲,灌输式的,你还是不会学,那全都报废了。现在你看大学全是这种教法,最后怎么样,给你出考题,ABCD让你打勾,这种都是西方教法,全部都教不出人来。你看那个学生们学完了之后都把书撕了,撒的满天都是,你可想而知,他把那些所学的东西在他心里看成什么了,一钱不值,撒的满天都是,这你们上学都看到过,现在学生更是这样。我们同学们还没有怎么学,我问问大家,谁会学完了之后把这些书撕了,撒的满天都是?为什么你们不会?你们当作宝贝,将来会往下面传,因为将来你们讲课要用得到,你知道这其中的珍贵之处。刚才这段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它说唐彪在陶行知之前二百多年,之前就把自己的著述命名为教学法,教给你怎么学的方法,这是鲜为人知的。毛奇龄很有眼力,这我昨天跟大家讲,要看你的眼光,真有眼光,很有眼力靠什么?靠智慧。华东师大为什么出这么一本书?有眼力。这两位专家为什么出这个?所以说虽然受了一些影响,但是还是不一样,值得参考。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段话重点讲的是你怎么学,这就是我们开这门课的目的,最后学完了之后,教完了之后,你会学了,成功。没老师你也可以往下学了,这成功了。所以私塾也是这样,过去的私塾都是靠自学,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了,十年寒窗苦,苦从何来?自己学出来的。老师累个贼死,你自己在那很轻松,就是背一背,那不行,所以过去的学生都可以当老师,为什么?他怎么学他会,现在他为什么不行呢?他不会他怎么教别人,他连学他都不会他怎么教别人,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好,继续。

学员:【家塾教学法】虽是语录体著作,但已形成较完备的教学法体系,不能以零章片言视之。这部书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精髓,其内容重在对宋元以来的教学法理论的归纳和提要,著中除了推崇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教学观,也还博采了许多文章学家、写作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的精辟言论,辅以一些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调查研究,草创了一种包含教法和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体系。

陈老师:好,这段话很重要。那么你们要做助教,要知道这里边有一些名词术语,这些东西是常识,大家要了解。他提到语录体著作,语录体著作,这个大家要懂什么是语录体。另外他提到了完备的教学法体系,什么叫体系?大家看我们的身体,这个就叫一个体系,它能在人世间生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你看它有循环系统,它有呼吸系统,它能运动,它能吃,能排泄,它还能生育,从这个身体里还能生出一个生命来,说明这个体系非常完备,这就好懂了。所以说它这里边讲到完备的教学体系,一定要记住,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体系,说明什么,它能把人培养成圣贤,要不然就不能称其为体系了,它能够让学术传承下去,这叫体系,否则的话那就叫不如理,它不可能成为教育里边的这么一个专门性的理论方法的专著,它不可以,没有这个水准。所以这个评论很重要,它是教学法体系,它说明它很完备,它里边该有的,你怎么教、怎么学,它已经很完备了,说这个人他没有肺,那这个人活不了,所以说完备的体系说明什么,说明学生们要学的、老师们要教的基本上都有了,这一句话我们就能看出来,不要再向外边再去找去了,没有那个必要。所以「不能以零章片言视之」。说它一两句话、只言片语,不是,它这是个体系,虽然它是语录体的,一两句话一两句话,但是它内在有体系,这个要靠将来同学们证完了之后,证得之后,你来讲这堂课,你给大家串联起来,看着好像支离破碎,它不是,它有内在体系。下边它说「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精髓」,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什么呢?说明唐彪老先生他不是自己发明创造,他是总结,就是讲汇集本,学佛的人知道,把几种汇集本它的精华汇集到一起,首先不是我自己说的,述而不作,历代信而好古,都是古人说的。我们这些书读多了,就会发现哪些书能够流传下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可以,自己发明创造弄个新的进来,过去出书都不会给你出,你这都是自己都胡说八道瞎说的。大家会问,今天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那为什么不让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你要是这样做的话不是不可以,可以,你那个想法,你那个说法符合不符合道这个很重要。经史子集里边那个【集】部都是一家之言,浩如烟海,每个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在古代【集】部,经史子集,但是你会发现它万变不离其宗,它都符合道,他的言辞,他的知见里边一定有道,这个很重要。不是说让大家就僵死了,束缚住,不是,它有道在里边。所以佛法也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它是个代表,无量无边,你可以写一万本书都没问题,你看就跟我们现在这个网站,我们开课程太多了,不乱,这个很重要,那你说我不做了,不做不行,为什么?你看有人想问,说我想求一个贵子不想生出来个孩子是败家子,有没有方法?有啊,我们有这堂课;有那个家属去世了,突然遇难,我该怎么办,也有,【亲人突然遇难之后】;这个世间很纷乱,有邪教怎么办,有啊,【如何根除恐怖分子】;我这孩子不听话,家长管不了,【教孩子的学问】;各方各面它都可以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什么呢?述而不作,他并没有自己发明创造,他符合那个道。现在的麻烦在哪里呢?第一个,大家不知道「道」,过去为什么知道?他教、他学,有人教,有人学。那么从最近一百年它被打倒了,把这个东西全部打倒了,打倒了之后那大家就不知道「道」了,不知道「道」,你所讲的全是胡言乱语。【中庸】里边讲「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一会都不能离开,你说这个是从【中庸】那是【礼记】里的,那是三千多年前的著作传到现在,没有人敢说它不对,而且按照这个方法去生活,去待人接物没有不成功的,都成功了,你不按照这个做,灾难都出来了,你看这「道」有多重要。所以说「道德」二字不能随便说,「道」你得到了吗?那叫「道德」,所以说我们每一天都要得到「道」,这叫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人的前提先要知道「道」,知道「道」就是什么?昨天我们讲的那两只手,要先要解,先要解门,知道这里有个「道」在,这就叫解门,你懂得;然后要行门,要把它做到,要去做,要把这个道去落实,叫行道,循道。你看过去的官员叫循吏,循是什么呢,循道之吏,他做官他里边有道,他按照道来做官,天下垂手而治。做学问也是,不难,所以同学们说做助教也好,将来做研究员也好,不难,只要里面有道就好办。唐彪老先生就讲,你看这个里边评论,就是什么呢,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的精髓,这就说明什么呢,他抓住了那个「道」,其内容重在对宋元以来的教学法理论的归纳,因为离他们很近,推崇二程。二程,你们大家要去查,这是理学家的开山始祖了,在他之前还有周敦颐,朱熹,这个你们要查,朱夫子,要了解这理学家的教学观。说明这部书它偏重于理学,大家要知道在学术史上有两门学问可以概括中国传统的学术史,一个是汉学,一个是宋学,这个你们做助教也要去查,什么是汉学,什么是宋学,宋学现在通俗地说就是理学,理学和汉学有什么区别?这个你们要了解,这作为常识要懂。它说,这个唐彪老先生还博采了许多文章学家、写作学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字学家的精辟言论,说明他把各门各类的这些名家的论述都放在其中,尤其是什么呢,辅以个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的调查研究,也就是说他这本书不是闭门造车,他是有实践经验的,所以这部书的可读性告诉给你了,首先述而不作,不是他发明的,是他归纳总结的汇集本;然后还有他针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状,他调查研究,他也放进去了,所谓有的放矢,他有目标。今天我们讲【教孩子的学问】这个光盘,为什么这个书也好,光盘也好,大家那么欢迎?我们讲的每一堂课都是现在家长最头疼的,孩子最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清代没有,也可能在以后没有,现在管用,所以它的时代性非常强,但是你说我不想让我这个书,让我这个光盘过时,那怎么办呢?你讲的里边一定要有道,这就好懂了,有道永远不会断灭,无道就不行,这个书不应该出版,出版之后那会惑乱人心,所以大家要听得懂,我们继续。

学员:原书“凡例”中说:“二书初集古人成语与自己所著共二十五万余言,类聚一处,比其高下而删汰之,仅存九万余言”,可见著中所列是精挑细选的。在形成其著时,还征求过当时一些名家的意见,在《读》卷三“下问”中说:“如毛西河、黄黎洲、毛稚黄、吴志伊诸先生,皆余所数数请问而不吝指示者也”。

陈老师:好,这段话里提到了“凡例”,这个助教一定要,因为你们现在都是可以说从零开始,一定要去查,什么是“凡例”。另外,你看这个著者花了很大的心血向我们介绍,就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有什么价值,你看他又增加了一条,他还请教当时的这些硕儒,大儒,说儒大家,举出来这些人。毛西河,昨天有个同学问我,说这个毛奇龄,他字他不叫西河,为什么叫毛西河?这个我跟大家讲这是个常识。你看师父讲经就说过,李鸿章他是合肥人,他字不是叫合肥,但是大家尊敬他,他能够代表他的家乡,家乡出来这么一个人,所以恭称他为李合肥,李合肥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到这个毛西河你不要感到奇怪,他字也不是这个,还有的是他所住的那个地方,你比如说他这个道场叫什么,他就叫这个名字,你比如说你住在西山,最后大家也不称你的字,就叫你王西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要了解。这里边提到像黄黎洲、毛稚黄、吴志伊,这些我们都要去查一查,都要了解,这都是有清一代的时候一些说儒大家。

学员:原书“凡例”中也提到:“徐伯鲁《文体明辨》,毛西河、朱竹坨二先生俱谓不宜篡入书内,以其言多有未当也。余悉改去之,篡其是者,取其有禆于浅学也。”

陈老师:你看,这里边提到徐伯鲁有一本书叫【文体名辨】,书名我们可以看出来是跟写作有关系的,他讲文体,古代的文体都很多,那么这两位——毛西河、朱竹坨二位先生都说这本书不适合放到你这里边来,你这【家塾教育法】别把它收进来,它有很多的言辞不妥当,这就叫做学问,什么书拿在面前一看就知道该不该入这本书,妥当不妥当,要说出道理来。所以大家要知道一部书的写成,他要广征博引,征是征求、征问,千锤百炼才能传到现在,从康熙年间到现在得有快二三百年的时间了,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你不相信这个,不相信那个,你的水平能不能超过毛西河(毛奇龄),清代的这些大家你能不能超过?超不过,老老实实听话,人家已经是早就勘验过了,检测过的,锤炼过的才到你手里,你的感恩心就生起来了,你不听话行吗?除非你的智慧、你的能力、你的学问都超过人家了。那有人确实问这个问题,说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学这个?这个就是不懂古书的毛病所在,他才会说这话,才会有这种误会,真懂古书,真看了我们这些节目,因为我们都把例证给大家拿出来了,他不得不相信,真管用,所以【家塾教学法】这是我们开讲,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养正遗规】,它收在【养正遗规】里,师父告诉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就能培养出人才来,所以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在解和行之前是信,要有信心,这些话我们看了之后增加我们的信心。

学员:唐彪深入教学实践也从著中多处反映出来,如《父》中“童子读注法”有云“余每游诸乡塾。”他还主张搞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实验,如《父》中“童子读文课文法”有云“凡事试验者方真,凭臆断者多无当也”。其著在材料取舍上精益求精,在见解上也是新意迭出、独具卓见。尤其需要提出的是著中提出的两个命题:一是“不习举业子弟工夫”,另一是“村落教童蒙法”,涉及了普及教育的范畴。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将这样的命题放在著作中是有胆识的。这是唐彪自成一家之说最可贵的地方,也是我们认为今天应该重视唐彪著作的重要理由。

陈老师:这段话我们还是要分析着听,他们出版这部书,推举这部书,把这个原因讲出来了。这里边说这部著作在见解上新意迭出、独具卓见,独具卓见这是一个人智慧的表现,新意迭出我们要特别小心,说我写了一本书或者我找到一本书,这本书好,为什么呢?发古人所未发,都是古人没说过的,那你要特别小心,新意迭出,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呢?重点是你这部书能不能救世,能不能够造才,把人才造就出来,这是重点。如果说我们是为了创新,我们是为了发古人所未发,不足取,一定记住这个。我们今天学这么古老的一本书,目的何在?不是因为它很新鲜,它说了很多别人没说过的话,这不是我们的目的。他说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将这样的命题放在著作中是有胆识的,这种胆识对于我们今天有什么用?在我看起来意义不大,所以我们选择读这部书不是因为这些东西。再有,这是唐彪自成一家最可贵的地方,我们还是说他自成一家与否跟我们教学没关系,我们的目的,选择这本书的目的或者是原因不是因为这个,不是因为他自成一家我们才学他,那就学乱套了,所以说我们看这些书要格外地留意,要格外的小心,千万不要被误导了,一定记住了前面这句话重要,就是什么呢?它总结了历代教学法理论的精髓,这个非常重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才敢把这本书拿出来让大家学,如果是自成一家,新意迭出,你要万分小心,那真的容易给你带沟里去,给你引入歧途。

学员:作为“教学法”的论著,这部【家塾教学法】是属于“语文教学法”的范畴的。我国古代的基础教育不仅是文、史、哲不分家,而且缺乏专门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课程,把德、才、学、识、能,都纳入“四书”、“五经”、“六艺”的儒家教育体系,因而各学科的教学法没有能各自独立形成体系。

陈老师:这段话我们要记得,我告诉给大家,这段话是讲错的,完全是受西方影响,一定要记得,今天的专家学者否定古人,就是跟西方对比,你到西方大学,你从古代你就会发现,他们是分科的,哲学、科学、历史、地理,它是分开的。我们中国古代,咱们这么说吧,不要太古老,在民国之前不分科,那个时候你到私塾你去看,史料记载,没有说今天上午我们学四门课程,有语文,有数学,没有这些东西,不分科的,分也是笼统地分,没有说学哲学、学历史、学文字学,没有,这完全都是按照西方的分法,那为什么呢?我们以后会给大家细讲。这个问题也是现在可以说争论了很久的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深受其苦,尤其是文科的,所谓文史哲这些专家,大学专家、学者他们深受其苦,你看他们发的牢骚,“不能分科啊,这分科之后你分不清楚啊”,他这个话透露了一个真相,我们的古人有智慧,咱们就说文史哲这三科,它不能分,慢慢大家读懂了你就知道,举个例子,像【周易】,【易经】,【周易】里面有没有数学?有啊,你看那个爻卦,它里边要有术数的,要算数的,有数学,精密的计算;那里边有没有文字学?有啊,什么为乾,什么为坤,什么为道,什么为德,跟文字学有关系,它画这一道都跟文字学有关系。所以【说文解字】这一道它不是一二三四的“一”,它有文字学;它有没有历史?当然有,它是不是经典?是,「六经皆史」,有这个说法,所有的经典都是历史,但是经典里面又都有道,这是哲学,所以它一定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分开了就错了,不懂得才分开。那么大家现在是初学,这个我不深讲,总之我们要知道,在这里这些专家批评古人,批评古人说中国古代基础教育文史哲不分家,缺乏专门的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的课程,那我们就是不如别人呗,不如西方吧,这种看法是错的,因而各学科的教学方法没有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这个观念都是按照西方,用西方的这个教学理念来看中国,他看不懂,你们怎么不分呢?这西方人他不懂,我们还就听西方的,一百多年来就这么过来,越学越乱,看古书真的看不懂,它分不开,它不能分,你这一分按照西方那个大学的课程、科目,现在中国大学也是这样,哲学的、历史的,其实根本就分不开,它分开之后就不是了,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断灭在学术上就从分科开始,分科是从什么时候?是从北大成立之后,蔡元培做校长,他做的事情,你说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现在。你看蔡元培虽然他在清末,我不记得是举人还是进士,蔡元培那学问很高,旧学的功底很深,但是他西化了。在那个时候大家记得,几乎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的读书人都被西化了,完全是一半脑袋中方,一半脑袋西方,最后就出来延续到今天这么个结果,中华传统文化断灭了,大师不可能,连个秀才都没有,你说谁会拿毛笔现在?就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的学术基础,中国学术基础是什么,大家一定要记住了,「吾道一以贯之」,道是一不是二,二就错了,什么东西都能够归纳进来,这叫圆融无碍,它没有分别,一分开就不对了。儒是基础,再高一点是道,再高就是佛,佛是究竟圆满,那个是大学研究所要学的。儒,我们现在先学的是幼儿园的,但是宗旨讲的是一个,它无非讲得深浅不同,所以你到寺庙里去看,上面写着「不二法门」,它没有二,不二法门就是一。你看看,「一即是多 多即是一」,【华严经】上的话,跟儒家所讲的一样,说明什么?说明佛、儒,它都见到「道」,它都知「道」,它都懂「道」,它讲得都是「道」,所以它才能相通,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下次继续来学习。

学员:我们感恩老师,向老师行礼,问讯。

众学员: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