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
已播5007 共73集 更新:2023-01-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82
選集:
1~60 61~73
1第1集 家訓始祖顏之推和他的三孩家庭 2第2集 他给三孩起的名字,意义深远 3第3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白話文) 4第4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原文) 5第5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白話文) 6第6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原文) 7第7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白話文) 8第8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原文) 9第9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白話文) 10第10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原文) 11第11集 再婚須謹慎(白話文) 12第12集 再婚須謹慎(原文) 13第13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白話文) 14第14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原文) 15第15集 不奢不吝,樂善好施(白話文) 16第16集 妻賢母良,忠孝興邦(白話文) 17第17集 嫁女擇佳婿,娶媳求淑女(白話文) 18第18集 敬慎不敗也(白話文) 19第19集 敬慎不敗也(原文) 20第20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白話文) 21第21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原文) 22第22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白話文) 23第23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原文) 24第24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白話文) 25第25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原文) 26第26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白話文) 27第27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原文) 28第28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29第29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原文) 30第30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白話文) 31第31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原文) 32第32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白話文) 33第33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原文) 34第34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白話文) 35第35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原文) 36第36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白話文) 37第37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原文) 38第38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白話文) 39第39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原文) 40第40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白話文) 41第41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原文) 42第42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白話文) 43第43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原文) 44第44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白話文) 45第45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原文) 46第46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白話文) 47第47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原文) 48第48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白話文) 49第49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原文) 50第50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白話文) 51第51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原文) 52第52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白話文) 53第53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原文) 54第54集 行高者,名自高(白話文) 55第55集 行高者,名自高(原文) 56第56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白話文) 57第57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原文) 58第58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白話文) 59第59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原文) 60第60集 從善去惡,靜待時機(白話文)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白話文)

  顏之推:思魯,你過來,為父今天要跟你講一講父子間要注意的一些原則和教子經驗,希望你能夠記住并將我所說的承傳下去。

  父子之間要莊嚴,不可以輕忽隨便;骨肉之間要敬愛,不可以鬆懈怠慢。鬆懈怠慢,則慈愛孝順的關係,就難以接續;輕忽隨便,就會產生放蕩冒犯的心態。《禮記》中說:「俸祿五百石以上的官員,父子就不居住在同一宮室中」,這是避免父子間輕忽隨便的方法;為父母瘙癢止痛,整理被褥枕頭,這是子女不致鬆懈怠慢的教戒。

  

  思魯:父親,孩兒在讀《論語·季氏》篇時,看到孔子的弟子陳亢先生和孔子的兒子伯魚的對話,陳亢很高興,因為他從伯魚回答他的問題中,悟到了君子對自己的孩子也是沒有偏私厚待的。請問父親這是什麼原因呢?

  

  顏之推:的確是有這樣的記載,這是對君子不親自教導他的兒子這方面所講的話。

  《詩經》中有諷刺的言論,比如《詩經·大序》中有:「風、風也,教也……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禮記》中有避嫌疑的告誡,比如《禮記·曲禮》中有:「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問。」

  《尚書》中有悖亂的事情,比如《尚書·大誥序》中有:「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

  《春秋》中有對於邪惡行為的譏評,《孟子》中「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易經》中有備物致用的卦象,比如《易經·繫辭》說:「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以上這些都不是父子之間可以通澈談論的,這就是父親不教授兒子的原因。

  

  思魯:父親,孩兒明白了,聖賢君子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沒有偏私厚待的,原來這裡面的道理如此深刻,孩兒會好好思考和體會。

  

  顏之推:再給你講一個例子,大約二十年前,北齊武成皇帝的兒子琅邪王儼,是太子緯的同母弟弟,天生聰明敏慧,武成帝和胡皇后都特別厚愛他,無論是穿著上還是飲食上的享用,完全和太子一樣。武成帝常常當面稱讚他說:「這個聰敏的孩子,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等到太子緯當了皇帝,琅邪王儼居住在別宮,在一切禮數上都享有優待,也不認為是僭越,自然也就不和其他諸王一樣了。即便這樣,太后仍覺得不夠。等到琅邪王儼年齡到了十多歲,任意驕縱不知節制,器物、服飾、玩好等,一定要仿照皇帝。常在南殿朝見皇帝,看見典御官所進的新冰,鉤盾官所獻的早李,便回去索取,得不到,就大怒,罵道:「皇帝已有,我為什麼沒有?」

  琅邪王儼不知分寸的作為,大多是這樣。有見識的人,多將他比作共叔段、州吁一類的人。後來琅邪王儼和宰相和士開有了嫌隙,就假傳皇帝的命令把和士開殺了,又怕他獲救,竟然率領京畿軍士三千餘人,在千秋門外防守;在此以前,因他既然沒有反叛的心意,所以給他一些物質上的滿足也就罷了,沒想到他後來竟因此而被殺。

  

  思魯:父親,聽了琅邪王儼的事,讓孩兒更深刻的體會到《左傳》中州吁的事跡,確實「受寵而不驕傲,驕傲而能屈抑,受屈抑而不會怨恨,怨恨而能忍耐」,這樣的人太少了。

  

  顏之推:嗯,所以,一般人疼愛子女,很少能做到均衡。從古到今,這種弊病非常多。對賢能俊秀的子女,自然要賞識愛護,對頑皮愚笨的子女,也應當矜憫憐愛,如果有偏愛驕寵,雖然想著處處厚愛他,然而這樣做反而是害了他。像共叔段的死,實在是他母親所促使的。趙王如意的被殺,實在是他父親所造成的。再如劉表的傾覆宗族,袁紹的分地任官其子而兵敗身亡,這都可以作為我們未卜先知的明鑑。

  北齊朝中有一位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齡已經十七歲,很能通曉書疏一類的文字,我想再教他說鮮卑話以及彈奏琵琶,漸將通達了解以後,用此來服事王公卿相,就沒有人不加寵愛,這也是很重要的事啊。」我當時低下頭來不作回答。心想,這個人的教子方法,是多麼怪異啊!即便用這種做法,能讓自己獲得卿相的高位,我也不願意你們去做。

  

  思魯:父親教誨,孩兒謹記,定會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