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
已播5007 共73集 更新:2023-01-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82
選集:
1~60 61~73
1第1集 家訓始祖顏之推和他的三孩家庭 2第2集 他给三孩起的名字,意义深远 3第3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白話文) 4第4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原文) 5第5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白話文) 6第6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原文) 7第7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白話文) 8第8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原文) 9第9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白話文) 10第10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原文) 11第11集 再婚須謹慎(白話文) 12第12集 再婚須謹慎(原文) 13第13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白話文) 14第14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原文) 15第15集 不奢不吝,樂善好施(白話文) 16第16集 妻賢母良,忠孝興邦(白話文) 17第17集 嫁女擇佳婿,娶媳求淑女(白話文) 18第18集 敬慎不敗也(白話文) 19第19集 敬慎不敗也(原文) 20第20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白話文) 21第21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原文) 22第22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白話文) 23第23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原文) 24第24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白話文) 25第25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原文) 26第26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白話文) 27第27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原文) 28第28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29第29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原文) 30第30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白話文) 31第31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原文) 32第32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白話文) 33第33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原文) 34第34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白話文) 35第35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原文) 36第36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白話文) 37第37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原文) 38第38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白話文) 39第39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原文) 40第40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白話文) 41第41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原文) 42第42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白話文) 43第43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原文) 44第44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白話文) 45第45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原文) 46第46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白話文) 47第47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原文) 48第48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白話文) 49第49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原文) 50第50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白話文) 51第51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原文) 52第52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白話文) 53第53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原文) 54第54集 行高者,名自高(白話文) 55第55集 行高者,名自高(原文) 56第56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白話文) 57第57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原文) 58第58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白話文) 59第59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原文) 60第60集 從善去惡,靜待時機(白話文)

此心安處是吾鄉(白話文)

  思魯:「父親,孩兒近日深夜靜坐,望向窗外星河浩瀚,反復思量:宇宙深廣無邊,歷史亙古綿延,置身於無盡的時間與空間,我們該以何為心之依歸,在浮世中覓得心安呢?」

  顏之推:「思魯,若想尋得真正的心安,那麼一定要學習佛教內典。佛經中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事情,是確實可信並得到驗證的事實,咱們家族世代都對此心悅誠服,你們也切不可輕忽怠慢。這其中的奧妙旨趣,具體記載在佛教内典經論中,在此如果不加以說明,就很難再有機會解釋陳述了。可是又怕你們記得不牢固,所以我在此也只是大略地將重點提出來,權作規勸誘導罷了。」

  

  思魯:「父親,孩兒自幼便誦讀儒書,研習儒學,您所說的釋氏之學,雖深藏奧義,可學習佛教,不會與儒學起衝突嗎?」

  顔之推:「思魯,你問的問題很好。推求本原,四塵(即色、香、味、觸)、五廕(yìn)(即色、受、想、行、識),可以辨析形體的存在;六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三駕(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可以運載眾生使其各達果地。所有的行為終歸於空虛,千門萬戶,人人都入於善緣,這種雄辯的才能和智慧,哪能僅限於七經、百家的淵博呢?佛、儒兩教,本是一體,只是佛理與儒學的主張有所差異,深淺有所不同。

  比如佛教内典於入門之初,即設有五種禁忌(殺、盜、淫、妄、酒),外典的仁、義、禮、智、信,皆能和內典的五禁相符合。儒學所說的仁,即對應佛教不殺生的禁忌;義,即對應不盜竊的禁忌;禮,即對應不邪行的禁忌;智,即對應不飲酒的禁忌;信,即對應不虛妄的禁忌。至於像畋(tián)獵(liè)軍旅之事,宴享(以酒食祭神)刑罰的做法,這是根據人民的習性考量,不可猝(cù)然除去,只能就著這些行為加以一定的節制,使之不越軌過分罷了!」

  

  思魯:「父親,孩兒明白了,佛學與儒學雖主張和深淺不同,但也有相通之處。既然如此,為何佛教常常會受到世人的誹謗呢?」

  顔之推:「思魯,世俗對佛教毀謗的言論,大概可以分為五種:第一,認為世間以外的事情和神化無邊的言論,是荒唐遠離情理的;第二,認為吉凶禍福得不到及時報應,是一種欺騙;第三,認爲和尚、尼姑的修行、道業大多不能精終純一,是一種奸邪不當的行為;第四,認爲浪費金錢,減少賦稅徵收和削弱徭役服行,是對國家有損害的;第五,認爲縱然有因果報應,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怎麼可以讓現世的甲辛苦,使後世的乙享受利益呢?這是有異於常人的。」

  

  思魯:「感謝父親教誨,孩兒明白了。佛學内典,實爲心之所歸,當心嚮往之,誠心歸附之。佛學與儒學皆是教育,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而世人對佛教的毀謗,其實是對佛教了解不夠透徹所致。這也讓孩兒體會到,我們對一件事物不了解以前,絕不可妄下結論,人云亦云。父親教誨,孩兒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