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
已播5007 共73集 更新:2023-01-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82
選集:
1~60 61~73
1第1集 家訓始祖顏之推和他的三孩家庭 2第2集 他给三孩起的名字,意义深远 3第3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白話文) 4第4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原文) 5第5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白話文) 6第6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原文) 7第7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白話文) 8第8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原文) 9第9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白話文) 10第10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原文) 11第11集 再婚須謹慎(白話文) 12第12集 再婚須謹慎(原文) 13第13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白話文) 14第14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原文) 15第15集 不奢不吝,樂善好施(白話文) 16第16集 妻賢母良,忠孝興邦(白話文) 17第17集 嫁女擇佳婿,娶媳求淑女(白話文) 18第18集 敬慎不敗也(白話文) 19第19集 敬慎不敗也(原文) 20第20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白話文) 21第21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原文) 22第22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白話文) 23第23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原文) 24第24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白話文) 25第25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原文) 26第26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白話文) 27第27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原文) 28第28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29第29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原文) 30第30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白話文) 31第31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原文) 32第32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白話文) 33第33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原文) 34第34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白話文) 35第35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原文) 36第36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白話文) 37第37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原文) 38第38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白話文) 39第39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原文) 40第40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白話文) 41第41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原文) 42第42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白話文) 43第43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原文) 44第44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白話文) 45第45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原文) 46第46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白話文) 47第47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原文) 48第48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白話文) 49第49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原文) 50第50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白話文) 51第51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原文) 52第52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白話文) 53第53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原文) 54第54集 行高者,名自高(白話文) 55第55集 行高者,名自高(原文) 56第56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白話文) 57第57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原文) 58第58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白話文) 59第59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原文) 60第60集 從善去惡,靜待時機(白話文)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顏之推:「愍楚,你過來,我們接著上一次的話題繼續。死生之事,無免至親。士人君子,喪則盡禮,唁盡情誼,內合乎孝悌,外無悖禮義。切記,切記!」

  愍楚:「是啊,父親。面對至親的離世,誰能不哀戚悲痛呢?《孝經》中說:『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孩兒想請教您,喪親之人悲痛時都是如何表達的呢?」

  顏之推:「愍楚,遭遇喪事,我們可以從哭泣的方式中判斷他們與亡者的親疏關係。《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由重至輕,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孝服的人,哭起來竭盡氣力的呼喊,聲氣一發而盡;服齊衰孝服的人,哭起來還會留些氣力,換氣後再哭;服大功孝服的人,哭起來更可以轉折幾下且留有餘音;至於服小功、緦麻孝服的人,哭的時候只要表現出悲哀的樣子就可以了。這是哀痛從哭聲中所表現的方式。」

  

  愍楚:「父親,我明白了,原來喪服重哭泣的程度也重。那哭泣的方式是不是也有南北的差異呢?」

  顏之推:「是的愍楚,你要知道,哭泣的形式和程度,雖然根據喪服、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它是人對於親疏關係的自然流露,不是教條化的。《孝經.喪親章》說:「痛哭不留餘音。」這是說在哭的時候,有質重、文輕的不同聲音表現。就禮俗說,在痛哭的時候,夾帶著言語的訴說稱為號;這樣說來,即使在痛哭時也有用言辭表達的。

  江南喪親的人痛哭,時有哀痛訴說的言語;而黃河以北的人遭逢重喪,只是痛呼蒼天,服期服(喪服期滿一年)、大功、小功以下的人,就僅發出悲痛的聲音,這只能說是呼號,而不是哭泣。

  對已經喪親的人來說,在元旦的早晨以及冬至這一天,要是沒有父親,當叩拜母親、祖父母、伯叔父母、姑母、兄、姊的時候,難免都要哭泣;要是沒有母親,當叩拜父親、外祖父母、舅父、姨母、兄、姊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人之常情啊!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親疏不同,則心中哀痛淺深有別,所表現出來的哭泣方式也自然不同。可是父親,孩兒曾聽人說,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遭遇喪事,則不能哭泣,這是否合乎禮儀呢?」

  顏之推:「愍楚,這樣的說法是不合乎情理的。陰陽家說:『辰為水墓,又為土墓,所以不可以哭泣。』東漢王充在《論衡.辯崇篇》中說:『在辰日遭逢喪事不可以哭泣,如果哭泣就要再遭喪事。』可現在也沒有教誰說,如果在辰日有喪事,不問輕重,全家都要清靜,不敢發出哭泣的聲音,還要辭謝前來弔喪的人。

  道家的書也說:『在月末唱歌,初一哭泣,都是有罪的,上天要剝奪他的壽命。』照此說法,假如喪家適逢初一、十五,心中又特別哀痛,難道寧願珍惜壽命而不敢哭泣嗎?真是使人無法理解。」

  

  愍楚:「父親所言極是,孝子喪親的哀痛,其悲戚之情,實為至真至孝的流露啊!」

  顏之推:「嗯,愍楚,你理解得很好。就連天子,也會以悲戚程度來評判喪親之人的孝心。在江南,朝臣喪亡,子孫的喪期已滿,初除喪服的時候,依禮要朝見皇帝及太子,在朝拜時都要哭泣,皇帝、太子也因為他的悲泣而感動得改變了容顏。但其中也不乏膚色潤澤,看不出有什麼哀感的,梁武帝對這種人就加以薄待,多被斥退。當裴政初除喪服,去拜見梁武帝時,形體削瘦憔悴,痛哭失聲,涕泗橫流,梁武帝目送他離去時說:『其父裴之禮的祭廟將永留世間,不會荒蕪了。』」

  

  愍楚:「是的父親。孝子之哭,聲當徹天,淚當徹泉,見聞者又怎能不為之動容呢?父親之前曾教誡孩兒有關稱名的避諱之禮,避諱也是為了防止觸動心中的悲痛之情。”

  顏之推:「是的愍楚。在古代,名是用來表示一個人本身,而字是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德業操守,所以人去世後就不再稱他的名,而字則可以做為子孫的姓氏。孔子的學生記載事情的時候,都稱呼他們的老師為仲尼;呂后微賤時,也曾稱呼漢高祖的字為季;到了漢代,爰種稱呼他叔父的字為絲;王丹和侯霸的兒子談話時,稱呼霸為君房;而江南直到現在,是仍不避諱稱字的。可是黃河以北的讀書人完全不加辨別,連名也呼為字,字就一定呼為字了。

  如尚書王元景兄弟,都是號稱有名望的人,他們的父親名雲,字羅漢,父親去世後,名、字全都避諱不言。有名望的人尚且如此做,其他人的名、字俱諱,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江南不避諱稱字,北地則名、字皆要避諱。那麼,如果是朋友不幸遭遇喪事,又有哪些需要遵循的禮俗呢?」

  顏之推:「在江南,凡是遭逢重喪,若是相互知己的朋友,又住在同一座城中,若是三日內不去喪家弔唁慰問的,就斷絕往來;以後就算是見面了也回避不打招呼,為的是埋怨對方不憐憫自己的不幸。如果因為有其他事故或道路遙遠不能親自前往,寫一封信表示哀悼就可以了;假如不寫信慰問,仍要絕交。而北方的習俗就不是如此。

  

  愍楚:「父親,沒想到南北的禮俗竟有這麼大的差異。除了您剛剛講到的這些,還有哪些禮俗是需要注意的呢?」

  顏之推:「愍楚,南北地區類似的不同習俗還有很多。比如說,南方人在冬至日或過年的時候,不到有喪事的人家去慰問。假如沒有給他們寫信,就在年節以後穿戴整齊到喪家去,表示慰問之意。但是北方人在冬至日、過年的時候,卻非常看重弔唁的禮儀;這樣的風俗,由於《禮書》中沒有明文記載,所以我並不贊同。

  南北方的差異不止於喪事。南方人在賓客來時,不出門迎接,只是用拱手禮來表示敬意,而並不作揖,送客的時候,也只是走下席罷了;而北方人迎客送客,都要送到門前,相見時則作揖表示敬意。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的行禮方法,我認為對客人迎送至門、相見作揖的做法是非常美善的。」

  

  愍楚:「父親,孩兒明白了。遇喪事,所作所為要合乎禮儀,根據親疏遠近,而有不同程度的悲戚。若是朋友遭逢喪事,則根據南北風俗的不同,應當親自前去弔唁或寄書信表示哀悼。感謝父親教誨,孩兒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