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
已播5007 共73集 更新:2023-01-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82
選集:
1~60 61~73
1第1集 家訓始祖顏之推和他的三孩家庭 2第2集 他给三孩起的名字,意义深远 3第3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白話文) 4第4集 我為什麼要寫家訓(原文) 5第5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白話文) 6第6集 訶責與嘉獎同樣重要(原文) 7第7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白話文) 8第8集 這樣的愛,反而是害(原文) 9第9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白話文) 10第10集 手足之情,分形連氣(原文) 11第11集 再婚須謹慎(白話文) 12第12集 再婚須謹慎(原文) 13第13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白話文) 14第14集 治家宜寬嚴有度(原文) 15第15集 不奢不吝,樂善好施(白話文) 16第16集 妻賢母良,忠孝興邦(白話文) 17第17集 嫁女擇佳婿,娶媳求淑女(白話文) 18第18集 敬慎不敗也(白話文) 19第19集 敬慎不敗也(原文) 20第20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白話文) 21第21集 避諱有道,過猶不及(原文) 22第22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白話文) 23第23集 與子萬金,不如賜子佳名(原文) 24第24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白話文) 25第25集 稱名蘊尊意,終身荷敬誠(原文) 26第26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白話文) 27第27集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原文) 28第28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白話文) 29第29集 合乎孝悌 不悖禮義(原文) 30第30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白話文) 31第31集 古來聖賢多寂寞,山高水長願相隨(原文) 32第32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白話文) 33第33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原文) 34第34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白話文) 35第35集 師法先賢,志在千秋(原文) 36第36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白話文) 37第37集 人為什麼要讀書(原文) 38第38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白話文) 39第39集 當下,即是學習的最佳時機(原文) 40第40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白話文) 41第41集 勤學苦讀,變化氣質(原文) 42第42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白話文) 43第43集 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原文) 44第44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白話文) 45第45集 嚴謹治學 多方查證(原文) 46第46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白話文) 47第47集 謹言慎行 謙虛處世(原文) 48第48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白話文) 49第49集 人貴自知 清操自勵(原文) 50第50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白話文) 51第51集 文質彬彬,然後文章(原文) 52第52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白話文) 53第53集 寫作詩文,當雅俗共賞(原文) 54第54集 行高者,名自高(白話文) 55第55集 行高者,名自高(原文) 56第56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白話文) 57第57集 德至名歸千古頌,苦慕虛名一場空(原文) 58第58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白話文) 59第59集 腳踏實地,實幹興邦(原文) 60第60集 從善去惡,靜待時機(白話文)

隱諱兮,離殤幽幽;稱呼兮,禮尚悠悠(白話文)

  顏之推:「愍楚,《禮記》中說:『有血氣之屬者,莫知於人,故人於其親也,至死不窮。』意思是,凡是有血肉氣息的生靈,沒有比人更有靈知的,所以人對於自己的親人至死也不會忘記。哀未盡,思未忘,對於過世的親人自然就無法釋懷了。」

  

  愍楚:「是的,父親。提及先人,音容宛在,敬肅之情、思慕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君子之道吧。」

  

  顏之推:「愍楚,你說得不錯。言談之間如果涉及先人,依照常理應當流露出感動和思慕之情。這對於古人來說非常容易,可對於現在人就很困難了。

  江南人如果遇事得不到妥善了結,需要向官宦世家申明情況的,就一定要用書信往來,很少有面對面談論的。可北方人就不這樣,過不了多久,他們便面對面說話,相互尋求查訪解決之道。像這樣處理事情的方式,是不可以勉強人去做的。如果有人要把這種方式強加在自己的身上,也應當避免去做。若是聲名地位不高的人,被功臣權貴所逼迫,為了權宜之計,也只好強加忍耐,迅速的裁決了結,千萬不要使事態擴大,橫生枝節,致使父祖感傷受辱。

  假如父祖已經過世,在言語中又必須涉及時,那就要收斂儀容,恭敬嚴肅的端坐,用『大門中』(對人稱已故的祖父和父親)來稱呼;對伯父、叔父,則稱呼為堂兄弟某家;對兄弟,則稱呼為已亡人的兒子某家,各自根據他們輩分的尊卑,地位的輕重,對儀容表情的節制,都不同於平常。

  假如與國君講話,雖然表情有所不同,仍需稱呼亡祖、亡伯、亡叔父。這些禮節,對於學養通達的君子,是應當知道的。」

  

  愍楚:「父親,孩兒記住了。孟子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禮稱亡者,一者表哀痛思慕之情,合乎仁;二者守風俗軌範之節,合乎禮,甚善也。那這些稱呼方式是固定不變的嗎?」

  

  顏之推:「愍楚,對亡者的稱呼,不同地區的風俗是不同的。我看到很多名人,有稱呼他們已故的兄弟為兄子某家、弟子某家的,但我總覺得不太安穩妥貼,北地的風俗都不使用這種稱呼。

  山東泰山郡的羊侃,在梁朝初年到了南方。我最近到河南鄴縣去,羊侃兄長的兒子羊肅來拜訪我,向我詢問羊侃的生活情況,我回答他說:『您堂弟家中的生活情景還不錯,還不錯。』羊肅馬上說:『他是我的親七亡叔,不是堂兄弟啊!』當時祖孝徵(祖珽)正巧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風俗,於是就對羊肅說:『您對「賢堂弟家中」這句話為什麼不了解呢?江南的風俗是,對已亡故的伯父、叔父要稱呼為堂兄弟某家啊。』」

  

  愍楚:「父親,如此看來,明瞭通達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實在是很有必要。孩兒以為,有時候禮稱亡者,也是為了顧慮到亡者親屬的感受啊。」

  

  顏之推:「嗯,很好愍楚!告諸往而知來者。古人對父親的兄弟都稱呼為伯父叔父,可是現在多半只單稱呼為伯或叔。如果伯父叔父所生的堂兄弟姊妹的父親去世了,而當著他的面,稱呼其母為伯母、叔母,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兄弟的子女父親去世了,和他人說話的時候,又當著孤子的面,仍然稱呼其為兄子、弟子,這就很難忍心了,北地人多半以姪某來稱呼他。

  根據《爾雅》、《喪服經》、《左傳》所載,姪字雖然可以男女通用,但都是對姑母而言。晉代以來,才有叔姪這樣的稱呼。現在直呼為姪,依道理來說,是較為適合的。」

  

  愍楚:「是啊,父親。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在遺孤面前,又怎麼忍心提及其亡親呢!」

  

  顏之推:「愍楚,你說得不錯。需要注意的是,對所有親屬的稱呼都要分辨清楚,不可以濫用。缺乏教養的人,若是祖父已去世,就用對祖父母的稱謂來稱呼外祖父母,這是做外祖父母的人不喜歡聽聞的。就是當面直接稱呼,都應當加一個外字來作區分;對父母的叔父,稱呼時應將排行加上以示區別;對父母的叔母,稱呼時應將她的姓氏加上以示區別;稱呼父母的堂叔父母及堂祖父母時,也都應將他們的爵位及姓氏加上以示區別。

  黃河以北的人士,都稱呼外祖父母為家公家母,在江南的鄉里之間也有這種說法。用『家』代替『外』字,其意義就不是我所能知悉的了。」

  

  愍楚:「父親,對於宗族中的其他遠親,又應當如何稱呼呢?」

  

  顏之推:「愍楚,就宗親的世代說,有伯叔、有諸祖,也有族祖。江南的風俗,從族祖以上,對官職高的人,一律稱呼為尊祖。要是有同一祖先的,就是百代以後,仍稱呼為兄弟;假如對另外的人稱呼時,皆說族人。但是黃河以北的人士,在稱呼上就不同了,即使相隔二三十代,仍然稱呼為堂伯堂叔。

  梁武帝曾經問過一位中原人士說:『卿是北方人,為什麼不知道有宗族的稱呼?』那人回答說:『骨肉血親容易疏遠,我只不過不忍心說宗族罷了。』當時這雖然被認為是聰敏的回答,可是就禮俗來說,卻不算通達。」

  

  愍楚:「是的,父親。禮節應當隨俗,不可不知。父親,孩兒還想請教您,對中表親戚(古代稱父系血統的親戚為『內』,父系血統之外的親戚為『外』(如外父即為岳父,外甥即為姊妹之子);內為中,外為表,合稱為中表。)又應當如何稱謂呢?」

  

  顏之推:「愍楚,我曾向周弘讓請問說:『對父母的中表姊妹,應當如何來稱呼?』周弘讓回答說:『可以稱呼為丈人。』但是從古至今,從未見過丈人這樣的稱呼是用於婦人的。在我親表中所有的行輩,若是屬於父輩的,就稱為某姓姑母;屬於母輩的,就稱為某姓姨母。中表丈人的妻,世俗稱呼為丈母,對士大夫的妻子,則稱呼為王母、謝母。而《陸機集》中,有一篇

  須知稱呼一事,還是要謹慎才好。齊朝的官員們都稱呼祖僕射(古代官職)為祖公,完全不忌諱會涉嫌祖父,因此才有互相戲弄的事情發生,我們要引以為戒才好。」

  

  愍楚:「感謝父親教誨,孩兒明白了。稱呼亡者,惟禮惟敬,一者表示感動思慕之意,二者為顧慮到亡者親屬的感情。而對親屬的稱呼,也應當隨順禮俗,不可墨守成規。孩兒一定謹記於心,並傳之於顏家的後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