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已播4099 共34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57
選集:
1第1集 敬姜論勞逸(白話文) 2第2集 敬姜論勞逸(原文) 3第3集 岳陽樓記(白話文) 4第4集 岳陽樓記(原文) 5第5集 卜居(白話文) 6第6集 卜居(原文) 7第7集 石碏諫寵州吁(白話文) 8第8集 石碏諫寵州吁(原文) 9第9集 顏斶說齊王(白話文) 10第10集 顏斶說齊王(原文) 11第11集 对楚王问(白話文) 12第12集 对楚王问(原文) 13第13集 我們是明智的人嗎?(白話文) 14第14集 我們是明智的人嗎?(原文) 15第15集 怎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疼愛(白話文) 16第16集 怎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疼愛(原文) 17第17集 君子之交淡如水(白話文) 18第18集 君子之交淡如水(原文) 19第19集 管理者,應該寬容還是嚴格?(白話文) 20第20集 管理者,應該寬容還是嚴格?(原文) 21第21集 為什麼德行高尚的人常受到毀謗?(白話文) 22第22集 為什麼德行高尚的人常受到毀謗?(原文) 23第23集 深入經典,體會聖賢真實義(白話文) 24第24集 深入經典,體會聖賢真實義(原文) 25第25集 二千四百年前的國慶致辭(白話文) 26第26集 二千四百年前的國慶致辭(原文) 27第27集 舉杯祝酒的來歷(白話文) 28第28集 舉杯祝酒的來歷(原文) 29第29集 為什麼祭祀這麼重要?(白話文) 30第30集 為什麼祭祀這麼重要?(原文) 31第31集 又是一年清明至(白話文) 32第32集 又是一年清明至(原文) 33第33集 此生必讀的悌讓故事(白話文) 34第34集 此生必讀的悌讓故事(原文)

又是一年清明至(白話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聆聽著杜牧的這首小詩,不知不覺中一年又過去了……

  又至清明節,

  蒲柳暗翻霜;

  昔人今何在?

  音容猶儼然。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按古制,清明前後十天,人們紛紛踏青、上墳,祭掃已故先亡的在天之靈,以表追思感懷之情。

  清明祭祀之禮,從上古就沿襲至今,隆寒不衰。它是維繫民族血脈,厚養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莊重恭敬祭祀已故的父母先祖、歷代先賢,無不追思讚頌古聖先烈的深恩厚德。

  常年在外的遊子們更是思念故土,魂歸故里。哪怕是千里迢迢,也要趕回家鄉,奉香花於祖墳,盛美果於靈前,以茲孝敬。這種飲水思源、返本報始的民族情結,已經深深扎根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形成肅穆凝重的祭祀文化。

  感先祖深恩,念古聖浩德,承前賢智慧,更是每一位華夏兒女應盡的責任。在這個隆重的節日裡,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左傳》中的一則故事,共同感悟先人的懿德風範吧!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介之推,是春秋時代晉國人,曾隨晉文公流亡。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三六年),晉文公在流亡國外十九年後,終於繼位成晉國君王。於是,晉文公準備賞賜跟隨他流亡的人,以顯同甘共苦、知恩圖報的古德風尚。就在眾人都爭相邀功請賞的時候,介之推不僅沒有向晉文公要賞求賜,甚至連談及賞賜之事都沒有。而晉文公也忘記了這位追隨他的功臣,沒有給他任何賞賜。

  然而,介之推在追隨晉文公流亡時,曾不惜割自己的大腿肉熬湯給晉文公喝,以求晉文公身體盡快恢復健康,他對晉文公的忠心可見一斑。

  介之推的母親得知兒子未受封賞,便問他原由。

  介之推對母親說:「獻公的九個兒子,只有君王(指晉文公)還在世。其他兒子如惠公和懷公沒有人親近他們,國内、國外的人都離棄他們。如果天意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君王還有誰?這是天意立他為君,而那些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上瞞下嗎?偷竊別人的財物,尚且叫做盜,何況是冒取上天的功勞認為是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犯有罪過看作合理,上面的人不明真相而賞賜他們的奸惡,一國上下如此相互欺蒙,為兒這就很難和他們相處了。」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何不也去求賞呢?如果就這樣直到老死的話,你能埋怨誰呢?」

  介之推回答說:「既然我已經批評了他們,卻又去效法他們,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了。況且已口出怨言,就不該再受俸祿。」

  他的母親說:「那也應該讓君主知道一下,如何?」

  介之推堅定地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歸隱了,哪用得著文飾?文飾就是求顯達了。」

  介之推的母親聽了,十分欣慰地說:「你能做到這樣嗎?那為母就和你一起歸隱。」

  於是介之推就和母親到緜山上隱居起來。

  晉文公後來得知後,後悔自己的疏忽,竟然忘記了這位曾經「割股奉君」的功臣。於是,晉文公便親自率領文武前往緜山尋訪介之推的下落。然而緜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見晉文公求人心切,有人出主意說可以三面燒山,這樣介之推自然就會從沒有著火的這面跑出來。然而,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終究沒有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發現了介之推母子緊緊抱著一棵樹的屍骨。後人有感於他們母子的厚德,每年清明前後,都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以告慰二位賢良的在天之靈,並讚頌他們的道行德風。這,也是清明祭祀來歷的一種說法。

  後來,晉文公就把緜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這件事來警示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像介之推這樣的善人。」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雖然簡短,但飽含天地人倫之哲理。介之推深明事理,不隨波逐流,不貪賞賜,不敢居功。不僅如此,介公更是耿介廉潔,甘於清貧。正所謂:貧賤不能移。

  從故事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介公之所以有如此美德,有賴其母親的從小善教。古人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處,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介公的母親對兒子不冒功受祿、決定隱退的選擇給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使介之推得以成就高尚人格,也堪稱一代賢母了。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中華民族歷代先祖以厚德傳世,庇蔭子孫。如介母、介之推公,不過是中華民族古德懿範中的一例而已,猶如此感人肺腑。遠如三皇五帝、孔孟諸聖,莫不德高道隆,為萬世師表,令人景仰。

  今日宇清宙明,緬懷巍巍祖德!《論語》上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禮記》上也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通過祭祀,對遙遠的先祖尚且能夠銘記深恩,於眼前的父母、師長怎會怠慢?父母、師長一旦過世,孝子賢孫那份哀痛之情,又豈可言表?

  孔老夫子在《孝經》中講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心、感恩心一旦開啟,利害得失心就會淡漠,民心自然歸於淳厚善良。因此,中國歷朝歷代首重祭祀之禮,一則涵養子孫知恩圖報的品格,二則讚頌古聖先祖的厚德,同時,承繼先賢之遺風、廣揚民族之道統,清明祭祀的深意猶在於此。

  最後,為大家獻詞一曲,以寄追思:

  浪淘沙

  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至,梨花樹雨,黯淚落霜枝。

  草綠新冢人遙祭,鶯歌繞天欄。

  半池春水現月,漸上高臺。

  應知遠處藏盛景,別有一番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