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
已播2926 共70集 更新:2022-07-2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51
選集:
1~60 61~70
1第1集 從小養成對父母恭敬的態度(上) 2第2集 從小養成對父母恭敬的態度(下) 3第3集 關照父母的起居生活 4第4集 出入讓家人安心 5第5集 一點一滴做孩子的榜樣(上) 6第6集 一點一滴做孩子的榜樣(下) 7第7集 盡力做讓父母歡喜的事 8第8集 孝順父母,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 9第9集 什麼時候的孝,才更加難能可貴 10第10集 如何規勸父母 11第11集 勸諫要用對方法 12第12集 怎樣照顧生病的父母 13第13集 懷念,發自一個人的內心 14第14集 祭祖,為什麼要極盡誠敬? 15第15集 有一種感情叫同氣連枝 16第16集 經營好家庭的重要條件 17第17集 教孩子從夾菜開始 18第18集 客人來了,怎麼辦 19第19集 孩子學習才藝的目的 20第20集 路上遇到長輩,怎麼辦 21第21集 情義,在送別中流露 22第22集 與長輩相處時的進退之禮 23第23集 與長輩說話的分寸 24第24集 將愛屋及烏做到極致 25第25集 早起,最高級的人生態度 26第26集 愛惜身體也是孝 27第27集 著裝儀容為什麼這麼重要 28第28集 家裡的東西為什麼總是找不到 29第29集 當我們超過了對物質本身的需要 30第30集 孩子的健康從學會吃飯開始 31第31集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32第32集 大能力都從小地方開始扎根 33第33集 膽大心細,在生活細微處培養 34第34集 教孩子正確的做事心態 35第35集 教孩子正確的做事心態 36第36集 這些地方,不要帶孩子去 37第37集 打電話與拜訪的學問 38第38集 細節決定成敗 39第39集 我們是否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度? 40第40集 我們是否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度? 41第41集 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42第42集 「站位」很重要 43第43集 承諾,不可輕率 44第44集 當孩子講話不清楚時怎麼辦? 45第45集 如何走好人生這盤棋 46第46集 新年,做孩子的君親師 47第47集 見到別人的過錯怎麼辦? 48第48集 讓成長的喜悅伴隨我們一生 49第49集 平淡中有真味 50第50集 教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 51第51集 人生的轉變,從自身開始 52第52集 教孩子做坦坦蕩蕩的真英雄 53第53集 有仁愛之心的孩子最有福 54第54集 孩子的德行比才華更重要 55第55集 孩子的心胸多寬,成就就多大 56第56集 教孩子知道義、守仁義、懂情義、惜恩義 57第57集 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58第58集 培養孩子包容萬物的心胸 59第59集 教孩子學會讚美 60第60集 教孩子勸善與規過的智慧

經營好家庭的重要條件-第16集

  俗話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因為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所以他們會想:「我又沒有兄弟姐妹。」其實,堂、表兄弟都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會有很多分枝出來,但是到上面去,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都是同一個根生長出來的。

  天為父,地為母,所有的生靈萬物皆因大地的滋養才能生長,我們共同生存在一個大地上,所以我們是同一個母親。我們面對所有的人,甚至於所有的生靈,都應該愛護,這樣我們的孝悌之道才能圓滿。

  家庭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和睦,假如待遇不平等,人心就不平,人心不平就會有對立、有衝突。我們現在一個小家庭二三個人都有衝突,古代幾百個人住在一起,都能傳十多世,還相安無事。從這裡,我們應該好好跟古人學習,他們到底是用什麼心境,能讓幾百個人在一起和睦相處?

  明代的大臣鄭濂,他們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多口人住在一起。皇帝很歡喜,也很佩服,居然能維繫一千多人在一起相處得很好,就頒給他一個「天下第一家」的匾額,又送了他兩個大水梨,並派錦衣衛跟在後面,看看他如何把兩個大水梨分給一千多人。鄭濂回去後,不慌不忙,吩咐家人拿了兩個大水缸,一個水缸放一個梨,把大水梨打碎,讓果汁流到水缸裡,然後說:「來,每個人喝一碗。」如此,大家都覺得非常公平。當關係比較親的子孫見鄭濂能如此公平,就會肅然起敬;關係比較疏遠的後代見長輩能這樣公平,也非常佩服和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的第一個重要條件。

  平等對待則人心平,人心平就不會產生糾紛。教育孩子一定要抓住一個原則:絕對要平等的照顧,絕不能對大兒子好,對小兒子差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很多父母因寵愛某個孩子,最後造成兄弟之間不和睦,因為人心不平,遲早就會有紛爭。

  我們再深入思考,比如我們對某個孩子比較好,對他太過溺愛,他會愈來愈自私,這是害了他;那個被我們忽略的孩子,內心就很不平衡,有時會變得很消極,結果我們是兩邊都害了,非常的不理智,所以「平」很重要。

  古代有個孩子叫孔融,他才四歲,在吃梨的時候,他就把比較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在中國歷史上傳為千古美談。

  在五代的時候,有位讀書人叫張士選,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從小是叔叔帶大的。當他十七歲的時候,叔叔就跟他說:「你已經長大了,我把財產分成兩份,你一份,我一份。」可是張士選立即就跟叔叔說:「叔叔,您有七個孩子,應該把財產分成八份。」

  他的叔叔說:「不行,你是代表你父親,應該分成兩份。」張士選很堅持,一定分成八份。這一讓,讓出了他的德行,讓出了家庭的和樂,讓出了他的心量,量大福大。所以他在進京趕考時,遇到一個算命的人,算命先生看見張士選的臉上有很多陰騭紋(就是積了很多陰德),就跟他說:「這一次你必然高中。」果不其然,他考試高中。

  張士選的做法與自己的性德相應。古人說:「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要想了解命運的真相,就要細讀《了凡四訓》,明白道理,心平才不會去爭。

  袁了凡先生小時候,遇到一位很會算命的孔先生,這位孔先生是中國邵子《皇極數正傳》的傳人,所以算得特別準。為什麼命運會被算準?因為一個人的善惡業會呈現在他這一生當中。

  但是有兩種人的命不會被算得準:一個是大善,一個是大惡。而一般的人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惡多,心量又沒有擴大,想的都是兒子、孫子、妻子、房子、錢,也沒什麼大善大惡,所以命運就被算得很準。命運有加、減、乘、除,比如我們命中有一千萬的財富,結果行了一點小善,一千萬加多少?五萬,所以算得很準;我們做了一點小惡,變成九百九十五萬,也挺準。假如我們行的都是善事,一千萬乘以五,變成五千萬,那絕對算不準;假如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一千萬除以五,變兩百萬,那也是算不準。

  所以我們了解到,一個人用不法的手段,即使搶奪了財物,那也是他命中本來就有的。他搶到兩百萬,還在那裡洋洋得意,其實他已虧損掉八百萬了。所以「君子樂得作君子」,因為心安理得;而「小人冤枉作小人」,他拿到這兩百萬,因為他做了違法的壞事,可能沒多久就鋃鐺入獄了。

  所以,了解命運理得心安,我們就可以「財物輕,怨何生」,家庭會充滿祥和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