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方法
已播2926 共70集 更新:2022-07-2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51
選集:
1~60 61~70
1第1集 從小養成對父母恭敬的態度(上) 2第2集 從小養成對父母恭敬的態度(下) 3第3集 關照父母的起居生活 4第4集 出入讓家人安心 5第5集 一點一滴做孩子的榜樣(上) 6第6集 一點一滴做孩子的榜樣(下) 7第7集 盡力做讓父母歡喜的事 8第8集 孝順父母,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 9第9集 什麼時候的孝,才更加難能可貴 10第10集 如何規勸父母 11第11集 勸諫要用對方法 12第12集 怎樣照顧生病的父母 13第13集 懷念,發自一個人的內心 14第14集 祭祖,為什麼要極盡誠敬? 15第15集 有一種感情叫同氣連枝 16第16集 經營好家庭的重要條件 17第17集 教孩子從夾菜開始 18第18集 客人來了,怎麼辦 19第19集 孩子學習才藝的目的 20第20集 路上遇到長輩,怎麼辦 21第21集 情義,在送別中流露 22第22集 與長輩相處時的進退之禮 23第23集 與長輩說話的分寸 24第24集 將愛屋及烏做到極致 25第25集 早起,最高級的人生態度 26第26集 愛惜身體也是孝 27第27集 著裝儀容為什麼這麼重要 28第28集 家裡的東西為什麼總是找不到 29第29集 當我們超過了對物質本身的需要 30第30集 孩子的健康從學會吃飯開始 31第31集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32第32集 大能力都從小地方開始扎根 33第33集 膽大心細,在生活細微處培養 34第34集 教孩子正確的做事心態 35第35集 教孩子正確的做事心態 36第36集 這些地方,不要帶孩子去 37第37集 打電話與拜訪的學問 38第38集 細節決定成敗 39第39集 我們是否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度? 40第40集 我們是否在透支自己的信用度? 41第41集 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42第42集 「站位」很重要 43第43集 承諾,不可輕率 44第44集 當孩子講話不清楚時怎麼辦? 45第45集 如何走好人生這盤棋 46第46集 新年,做孩子的君親師 47第47集 見到別人的過錯怎麼辦? 48第48集 讓成長的喜悅伴隨我們一生 49第49集 平淡中有真味 50第50集 教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 51第51集 人生的轉變,從自身開始 52第52集 教孩子做坦坦蕩蕩的真英雄 53第53集 有仁愛之心的孩子最有福 54第54集 孩子的德行比才華更重要 55第55集 孩子的心胸多寬,成就就多大 56第56集 教孩子知道義、守仁義、懂情義、惜恩義 57第57集 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 58第58集 培養孩子包容萬物的心胸 59第59集 教孩子學會讚美 60第60集 教孩子勸善與規過的智慧

有一種感情叫同氣連枝-第15集

  一個人做到了「孝」與「悌」,才能夠進一步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至簡,看起來是很深奧的理論,其實就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好的啟示。

  周朝的歷史最悠久昌盛,國運八百年。周朝為什麼能延續八百年?憑的就是孝與悌。周朝的開國國君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的父親是太王。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王季生了周文王,周文王生了周武王。

  當初太王看到周文王誕生的時候,覺得周文王有聖主之相,但是他的父親王季排行老三,按禮制,王位的繼承人是長子泰伯。可是泰伯看到父親一見到孫子,臉上就露出了喜悅,了解到父親一定想把王位傳給王季,希望往後能傳到這位孫子的手上。

  泰伯很善於體會父親的心境,所以他趁著為父親去採藥的機會,與二弟仲雍相約上山,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因為他希望父親能直接傳位給三弟王季,繼而再傳給王季的儿子。

  他們兄弟禮讓天下、善體親心、圓滿父親心意的舉動,不但成全了孝道,而且還讓出了兄弟的友愛、讓出了忠!他們如此一讓,可以讓一個聖主明君領導全國人民,這一讓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家風。所以孔子對泰伯、仲雍的讚歎是「德之至也」,沒有這樣的至德,絕對做不出這樣的行為。

  他們的孝道承傳下來,一家孝,一國就興孝。當人民看到他們所崇敬的一國之主都這樣孝順,就會很感動,繼而學習、效法。《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他們的禮讓帶動了全國人民的禮讓,很多紛爭自然就減少了。所以「孝」與「悌」,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的一生和誰相處的時間最長久?就是兄弟姐妹。因為父母都比我們大幾十歲,而兄弟姐妹年齡相當,所以至親當中,以兄弟姐妹的相處時間最長久,兄弟姐妹的情誼是最為彌足珍貴的。

  法昭禪師曾經寫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誼的詩詞:「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父母就像樹幹一樣,兄弟甥侄輩就像延伸出去的枝枝葉葉,但都是同一個根。當兄弟之間有衝突的時候,父母一定是最傷心的,所以「些些言語莫傷情」;中年以後,兄弟之間可能幾個禮拜,甚至於幾個月才見一次面,「一回相見一回老」;大家一見面說:「你的皺紋變多了、白頭髮又多了」,真是「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在一起的時候,「弟兄同居」,只要能時時退一步、忍一下,「忍便安」,不要因為一些毫末、小衝突鬧得不可開交;我們又有自己的小孩,他們又有兄弟姐妹,所以上一代要做出好榜樣給下一代看,「留與兒孫作樣看」。一定要記住:「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的古訓,因為家和萬事興。

  古人對兄弟之情非常的珍惜和重視。晉朝時期,有個孩子叫庾袞,有一年,他們那個地區發生了瘟疫,他的一位兄長因瘟疫過世了,另一位兄長也因瘟疫而病倒。這時,鄉裡的人都走了,他的父母與他的叔叔伯伯也要走,想把他也帶走。

  庾袞跟長輩說:「我不容易生病,所以我不害怕,我要留下來照顧生病的哥哥。」至誠可以感通,他後來留下照顧哥哥,晚上還祭拜死去的兄長,後來他哥哥的病真的好了。當兄弟有這樣的情誼,端的每一碗藥都有道義、恩義的力量,所以喝下去特別有效果。後來父母家人回到家鄉,看到兩個孩子還活著,非常高興。這是晉朝庾袞演繹的兄弟之情。

  我們看到古代的聖哲人,他們的存心確實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古今中外那些殺身成仁的聖哲人,往往都能化干戈為玉帛、轉凶為吉。

  在唐朝有個大臣叫李勣,追隨唐太宗建立了很多的功業。有一次李勣生病了,御醫在給李勣的藥中要用鬍子做藥引,唐太宗一聽,二話不說,拿起刀子就把自己的鬍子剪下來,拿給御醫。李勣知道後非常感動,到皇上面前叩謝隆恩。確實,只要一個領導人能時時為下屬著想,他一定會贏得大家的愛戴。

  而李勣對姐姐也非常的孝敬,那時他已經是國家的大臣,回家看望姐姐時,還親自幫姐姐煮粥。在煮粥的過程中,因為火勢太強,把他的鬍子燒了。他的姐姐一看就說:「你怎麼燒到鬍子了?家裡的僕人很多,讓他們做就好了,你又何必親自來做呢?」

  李勣對年老的姐姐說:「姐姐,妳從小對我照顧這麼多,我時時想著要回報妳,我們年紀都這麼大了,我還能有多少機會可以親手為妳煮粥呢?」李勣的心中時時不忘兄弟姐妹的情誼,這是古人給我們演出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