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播放中:第59集 清明節,追思祖德傳家風
已播8393 共63集 更新:2024-06-18
下載 詳情 點讚181
選集:
1~60 61~63
1第1集 福田心耕 2第2集 躬身入禮,扎實人生根基 3第3集 「知緣」「惜緣」「造緣」,抉擇不可重啟的人生 4第4集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5第5集 你的力量裡,請一定要有理 6第6集 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 7第7集 世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行孝 8第8集 夫妻相處守住一句真言,保證白頭偕老 9第9集 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10第10集 父愛如山,深遠而隱晦 11第11集 承傳千年文化,不忘百年初心 12第12集 幸福的愛情觀 13第13集 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祖 14第14集 師者風範 15第15集 一輪明月共此時 16第16集 他的教誨,永遠是濟世良藥! 17第17集 大國胸懷,大國擔當! 18第18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第19集 他的陵墓,對得上歷史對他的評價 20第20集 新年,從愛起航 21第21集 辛丑牛年,那些人,那些事 22第22集 元宵,點燃智慧的明燈 23第23集 這是妳最美的樣子 24第24集 人在做,天在看 25第25集 世上最偉大的愛 26第26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7第27集 給孩子最好的愛 28第28集 慈父的教誨 29第29集 紅色家風代代傳,修齊治平譜新篇 30第30集 友善的女子,幸福的人生 31第31集 中元節,我們用什麼告慰先祖? 32第32集 中秋節:月滿天心,孝滿人心 33第33集 感恩您,我的老師 34第34集 最恭敬的心,給最可敬的人 35第35集 和以報親恩 36第36集 2023年,從真愛自己開始 37第37集 回首如意過新年 38第38集 相信善良,收穫美好 39第39集 木鐸震長夜,法音醒世長 40第40集 好女子,家國安康 41第41集 祖先真的存在嗎? 42第42集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43第43集 智慧的父母,幸福的孩子 44第44集 父子有親,行穩致遠的人生根基 45第45集 端午丨無我的愛 46第46集 緬懷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經典 47第47集 中元節丨祭祀到底祭什麼? 48第48集 教師節丨好老師到哪里找? 49第49集 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孔子? 50第50集 中秋節丨福慧如月,和樂圓滿 51第51集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人 52第52集 重陽節丨爸媽,請放慢老去的腳步 53第53集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54第54集 新的一年,願您心想事成 55第55集 人有誠心天照應 56第56集 您有一個福袋,請接福 57第57集 元宵節,送你真正的快樂 58第58集 老師,我們想您了 59第59集 清明節,追思祖德傳家風 60第60集 母亲,您辛苦了

清明節,追思祖德傳家風-第59集

  祖德流芳遠,宗功世澤長。又是一年清明節,中國人緬懷先靈、知恩報本的節日。

  

  在我的家鄉,一直有辦清明會的習俗。在過去的農村,基本上都是合族世代共居,清明節這天,村村寨寨,每個家族都會在族長的召集下,共同上墳祭祖,慎終追遠。之後團聚一堂,設宴開席,商榷議事,把盞敘舊,增進親情。

  我們這支小家庭,從祖父輩開始就遷居到縣城,隨著老輩人逝去,到了我們這一代,已多年沒有與老家鄉親聯絡往來。八年前家族倡修家譜,我才在那一年的清明節,有機會回到鄉村祖地尋根走訪,參加了家族的清明會。

  那年的清明會,家族舉辦了隆重的頒發家譜暨祭祖典禮。近兩百位家族宗親從四面八方趕來,熱鬧非常。看著一個個陌生又親切的面孔,那一刻,我才頭一次體會到什麼是「大家庭」。

  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大學畢業後,我就一直居住在省城,從縣城祖孫三代的九口之家,到省城自己的三口之家,成長的旅程,也是離群索居的過程,就像離群單飛的大雁,漸行漸遠。在鄰里間互不往來的現代都市蝸居久了,有時也會覺得落寞。

  而在鄉村家族的清明會上,突然間發現這個世上,自己竟然有這麼多親族,有這麼多人與自己血脈相連,大家因為一個共同的祖先而團聚在一起,熙熙攘攘,其樂融融,當時心裡頗為激動,倍覺溫暖。

  這種溫暖的感受很美妙。世間酬酢,交遊往來,攙雜著是非利害。而清明會上,大家聚首的動機純粹,感念祖恩,和睦親情。這種發自真心的感恩與關懷,讓人心情愉悅,精神舒暢。

  「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基於倫常大道的交往,深情厚誼,長久不衰。

  曾經讀過一位作家寫的散文,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家庭:「我最大的幸福,是有過五代同堂的人生體驗……我出身寒門,學問不及人,權位不及人,財富不及人,只是長者壽,親人多,叫我哥的上百人,溫情滿滿。」

  「長者壽,親人多」,正是中國式家庭人丁興旺、家道中興的真實寫照。

  記得去年,我生病住院期間,鄰床病友與我是同齡人,彼此都已年過半百,每天來病房對他噓寒問暖的親戚絡繹不絕。雖然有些吵鬧,但那種溫馨和諧的天倫之樂,著實讓人羨慕。

  我在查閱家譜過程中,得知我們這個家族,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百餘年、歷十五代、三千餘人聚族而居、同炊共食不分家的紀錄。而如此龐大的家族,數百年間,族人之所以能做到和諧共處,共生共榮,是因為家族有嚴明的家法家規。

  在先祖製定的家法中,對族人行為作了明確規範:不置僕、不納妾、不賭博、不鬥毆、不淫酒色。並規定:春秋兩季祭祀之時,由族長召集族人聚於宗祠,族長當著大家的面,對孝悌賢良的族人給予表揚獎勵,對品行不端的族人給予勸戒,或予杖擊,若其不肯悔改,則交由官府處治,以儆效尤。

  而位高權重的族長,須由家族公選出德行出眾的族人擔任,秉公辦事,率先垂範。

  家譜中記載,北宋時期,當時因為家族人口眾多,糧食不足,當地官府每年都會劃撥一定數量的貸糧,幫助家族度過難關。後來家族境況有所好轉,族長就主動向官府請求貸糧減半。

  當時有人勸族長,可以照慣例全數接受貸糧,吃不完的糧食可以悄悄賣掉,從中獲利。族長嚴詞拒絕說:「官府因為考慮我家有數千口人,才用國庫糧食恩賜我家,我豈可見利忘義,做對不起國家的事!」

  在先祖擬定的家規中,明確要求族人做到「尊朝廷,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嚴夫婦、訓子孫、隆師儒、謹交遊、聯族黨、睦鄰里、均出入、戒遊惰」。這些家規,條條都是修身齊家的金科玉律,永不過時。

  在過去的大家庭,家族不僅是族人賴以生存發展的依靠、聯絡親情的紐帶,也是化解衝突的平臺。族人之間凡產生矛盾糾紛,都是先通過家族內部協商解決。

  在我們家族宗親珍藏的先祖遺物中,有一張光緒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族人立下的合息修睦字據。字據的內容是,當時族中兩位親兄弟,因為合夥做生意,產生經濟糾紛鬧至族中,族長召集眾多長輩從中調解勸和,並讓兄弟倆在族人的見證下立下字據,承諾今後若再起爭執,雙方便各罰銀十二兩,以此規戒兄弟倆和好如初。這張合息修睦字據,正是族人遵祖訓、傳家風的歷史憑證。

  防微杜漸,事半功倍。在家庭矛盾產生的萌芽階段,先通過家族自身的力量去積極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僅促進了家庭和睦,也為促進社會安寧作了貢獻。

  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千百年來,這種以家族自治為基本構架的社會模式,正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中華文明得以薪火相傳的關鍵所在。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每家每戶,都有各自的祖訓,各自的家風。清明祭祖,我們能銘記踐行先祖遺訓,傳承光大先祖德風,便是對先祖在天之靈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