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播放中:第44集 父子有親,行穩致遠的人生根基
已播8393 共63集 更新:2024-06-18
下載 詳情 點讚181
選集:
1~60 61~63
1第1集 福田心耕 2第2集 躬身入禮,扎實人生根基 3第3集 「知緣」「惜緣」「造緣」,抉擇不可重啟的人生 4第4集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5第5集 你的力量裡,請一定要有理 6第6集 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 7第7集 世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行孝 8第8集 夫妻相處守住一句真言,保證白頭偕老 9第9集 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10第10集 父愛如山,深遠而隱晦 11第11集 承傳千年文化,不忘百年初心 12第12集 幸福的愛情觀 13第13集 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祖 14第14集 師者風範 15第15集 一輪明月共此時 16第16集 他的教誨,永遠是濟世良藥! 17第17集 大國胸懷,大國擔當! 18第18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第19集 他的陵墓,對得上歷史對他的評價 20第20集 新年,從愛起航 21第21集 辛丑牛年,那些人,那些事 22第22集 元宵,點燃智慧的明燈 23第23集 這是妳最美的樣子 24第24集 人在做,天在看 25第25集 世上最偉大的愛 26第26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7第27集 給孩子最好的愛 28第28集 慈父的教誨 29第29集 紅色家風代代傳,修齊治平譜新篇 30第30集 友善的女子,幸福的人生 31第31集 中元節,我們用什麼告慰先祖? 32第32集 中秋節:月滿天心,孝滿人心 33第33集 感恩您,我的老師 34第34集 最恭敬的心,給最可敬的人 35第35集 和以報親恩 36第36集 2023年,從真愛自己開始 37第37集 回首如意過新年 38第38集 相信善良,收穫美好 39第39集 木鐸震長夜,法音醒世長 40第40集 好女子,家國安康 41第41集 祖先真的存在嗎? 42第42集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43第43集 智慧的父母,幸福的孩子 44第44集 父子有親,行穩致遠的人生根基 45第45集 端午丨無我的愛 46第46集 緬懷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經典 47第47集 中元節丨祭祀到底祭什麼? 48第48集 教師節丨好老師到哪里找? 49第49集 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孔子? 50第50集 中秋節丨福慧如月,和樂圓滿 51第51集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人 52第52集 重陽節丨爸媽,請放慢老去的腳步 53第53集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54第54集 新的一年,願您心想事成 55第55集 人有誠心天照應 56第56集 您有一個福袋,請接福 57第57集 元宵節,送你真正的快樂 58第58集 老師,我們想您了 59第59集 清明節,追思祖德傳家風 60第60集 母亲,您辛苦了

父子有親,行穩致遠的人生根基-第44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又是一年父親節,向家中的頂樑柱表達感恩之情,是兒女們的由衷心願。

  

  父母是兒女的靠山,這個「靠山」,不是權勢、財富,而是「父愛如山」。父子有親,父母與兒女之間天然的親愛,是人倫的根本。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

  

  父母與子女之間若能終其一生,都葆有「父子有親」而不失,彼此都會過得很安穩、很踏實;反之,則會很痛苦。這樣的感觸,可以通過觀察身邊人的經歷來體會。

  

  我在電視臺工作,記得有一年,辦公室迎來一位臉色憔悴、頭髮花白的中年男子。在交談中我得知,他是外地人,兩年前,在校讀書的兒子與他產生矛盾後離家出走,從此音訊全無。

  

  這兩年他擱下工作,天南地北找尋兒子,但都沒有消息。最近他聽朋友說,在我們臺播出的節目中看到有位觀眾的身影很像他兒子,所以他連夜坐火車趕來,希望我們能幫他查找這期節目。

  

  我按他的描述,幫他反復查了許久都沒找到。我請他打電話聯繫朋友,他的朋友記憶也很模糊,也不能完全確認看到的就是我們臺的節目。最終,中年男子帶著失望和落寞離開了我們辦公室。

  

  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最終是否找到了他魂牽夢繞的兒子,但同樣為人父的我,多少也能體會到一些他的苦悶。

  

  我愛人的家族中,有一位表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也是因為與父母發生糾紛離家出走。三十多年來,家人多方尋找無果。近些年,他的父母相繼生了重病,家人苦苦期盼著能找到他,希望在兩位老人最後的歲月裡能見他一面,不留遺憾。但直到老人臨終,也沒能再見到他們的兒子,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人生無常,類似這樣的「愛別離」劇情,不知在多少家庭上演過。從「父子有親」到「父子失和」,其間究竟有多少難以解開的結,當父不能「止於慈」,子不能「止於孝」,一定是彼此在相處中出了偏頗,嫌隙越來越大,最終由愛而生恨。

  

  最近讀宋人袁采的《袁氏世範》,看到袁氏對親人失和原因的分析,頗受啟發。袁采說:「人之至親,莫過於父子兄弟。父子兄弟有不和者,父子或因於責善,兄弟或因於爭財。」「父必欲子之性合於己,子之性未必然;兄必弟之性合於己,弟之性未必然。」「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

  

  做父母的,都希望兒女聽話乖巧、成龍成鳳;做兒女的,都期望父母善解人意、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然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成長經歷與性格習慣,如果雙方不能公正理性地對待彼此,這樣的期望會在不自覺中,把父子之間不求回報的無私真心,變成有所要求、有所控制的自私之心。如果彼此難以滿其所願,必然積怨對立,造成痛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此以往,親人失和自然難免。

  

  古人之所以把「父子有親」作為人倫之首,是因為這樣的親愛出自本性,只有無條件的付出與關懷,沒有額外的索取與要求。再把這樣的愛心擴充開來,用於處理一切人際關係,處理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必然和諧清明,圓滿幸福。反之,對立的形成,都在於不懂得如何「敦倫盡分」。

  

  仔細觀察,既便親如父子,在彼此的相處陪伴中,其實很容易偏離「父子有親」的真心。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容易遷就孩子,從親愛滑向溺愛。親愛可以滋養人,溺愛卻能慣壞人。

  

  在古人看來,為人父母,不宜溺愛子女,也不要對子女忽憎忽愛,喜怒無常,偏離「父子有親」應有的公正與中道。

  

  袁采在《袁氏世範》中說:父母對子女常有妄加憎愛的毛病。孩子幼小時,天真可愛,父母往往疼愛有加,「愛忘其醜」,見其美而忘其醜,有壞毛病也不加以制止。等孩子長大後,父母的愛心也逐漸淡薄,又容易只見其醜而忘其美,孩子稍有過錯,就惱怒非常,痛加斥責。這樣的方式當然很難教育好子女。所以袁采希望作父母的:「子幼,必待以嚴;子壯,無薄其愛」,前後態度要一致,不可曲愛妄憎。

  

  古聖先賢之所以看重「父子有親」,宣導倫常大道,是因為古人對人情世理看得透徹,看得深遠。古人說:「父子兄弟夫婦,人倫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親而已,不可稍有乖張。父子尤其本也,一處乖張,即處處乖張,安有缺於此而全於彼者?自古人倫之變,禍敗所貽,常及數世,天道然也。」

  

  「一處乖張,處處乖張」。如果親人之間都不能相互體恤、換位思考,又如何能體諒他人呢?

  

  古往今來,遭受人倫巨變的莫過於大舜。父不慈,母不親,弟不恭,家人成天盤算著如何害死大舜。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裡,大舜沒有怨恨、沒有逃避,而是以一顆赤子之心,迎接來自親人的重重考驗與挑戰,時時反省檢點自己的不足,最終以至誠的孝心,喚醒了家人的良知。

  

  既便後來貴為天子,大舜始終將「父子有親」葆有不失。大舜不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父母兄弟,成就了家國天下。

  

  古人把大舜孝親列為二十四孝之首,是因為大舜給我們作出了「父子有親」最好的榜樣。作為後人,也許我們一時間還不能做到像大舜一樣的至孝,但我們心嚮往之,一生不偏離這個人倫的根本。只要這個根不斷,我們的人生就會行穩而致遠。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