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播放中:第42集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已播8393 共63集 更新:2024-06-18
下載 詳情 點讚181
選集:
1~60 61~63
1第1集 福田心耕 2第2集 躬身入禮,扎實人生根基 3第3集 「知緣」「惜緣」「造緣」,抉擇不可重啟的人生 4第4集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5第5集 你的力量裡,請一定要有理 6第6集 最好的待人之道,是你的本心 7第7集 世上最不能等的事情,是行孝 8第8集 夫妻相處守住一句真言,保證白頭偕老 9第9集 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 10第10集 父愛如山,深遠而隱晦 11第11集 承傳千年文化,不忘百年初心 12第12集 幸福的愛情觀 13第13集 中國人為什麼要祭祖 14第14集 師者風範 15第15集 一輪明月共此時 16第16集 他的教誨,永遠是濟世良藥! 17第17集 大國胸懷,大國擔當! 18第18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9第19集 他的陵墓,對得上歷史對他的評價 20第20集 新年,從愛起航 21第21集 辛丑牛年,那些人,那些事 22第22集 元宵,點燃智慧的明燈 23第23集 這是妳最美的樣子 24第24集 人在做,天在看 25第25集 世上最偉大的愛 26第26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7第27集 給孩子最好的愛 28第28集 慈父的教誨 29第29集 紅色家風代代傳,修齊治平譜新篇 30第30集 友善的女子,幸福的人生 31第31集 中元節,我們用什麼告慰先祖? 32第32集 中秋節:月滿天心,孝滿人心 33第33集 感恩您,我的老師 34第34集 最恭敬的心,給最可敬的人 35第35集 和以報親恩 36第36集 2023年,從真愛自己開始 37第37集 回首如意過新年 38第38集 相信善良,收穫美好 39第39集 木鐸震長夜,法音醒世長 40第40集 好女子,家國安康 41第41集 祖先真的存在嗎? 42第42集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43第43集 智慧的父母,幸福的孩子 44第44集 父子有親,行穩致遠的人生根基 45第45集 端午丨無我的愛 46第46集 緬懷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經典 47第47集 中元節丨祭祀到底祭什麼? 48第48集 教師節丨好老師到哪里找? 49第49集 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孔子? 50第50集 中秋節丨福慧如月,和樂圓滿 51第51集 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人 52第52集 重陽節丨爸媽,請放慢老去的腳步 53第53集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54第54集 新的一年,願您心想事成 55第55集 人有誠心天照應 56第56集 您有一個福袋,請接福 57第57集 元宵節,送你真正的快樂 58第58集 老師,我們想您了 59第59集 清明節,追思祖德傳家風 60第60集 母亲,您辛苦了

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第42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悅讀,我是主播靜慧。今天是母親節,在這個充滿溫情的節日裡,向母親表達感恩是兒女們共同的心聲。

  

  記得母親在世時,有一年母親節,大哥買了一大束康乃馨送給母親。那是大哥平生第一次給母親送花,當時年逾不惑,長年在外的大哥才回來不久,他是想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愧疚和感恩。

  我們家比較傳統,親人之間彼此都很含蓄,很少用這種西式的方式來表達感情。所以母親有些意外,也有點手足無措。但是可以感受到,母親內心是非常開心的。

  如今母親已離世十多年,回想大哥送花這一幕,是母親一生中唯一一次收到兒女送的鮮花。

  康乃馨是西方的母親花,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二〇二一年春節期間熱映的電影《妳好,李煥英》,其主題曲《萱草花》唱出的母子真情,感動了無數國人。

  萱草也叫忘憂草,古時候當遊子要遠行時,就會先在母親的屋前種萱草,希望以此減輕母親對自己的思念,忘卻煩憂。唐朝孟郊《遊子詩》寫道:「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

  母子連心,其實要讓父母放下對兒女的操心,忘掉憂愁,可真是難。清朝詩人蔣士銓在《歲暮到家》詩中寫道:「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歎風塵。」年終歲尾,終於見到兒子歸家團圓,蔣母憂喜交加的這一幕,是無數中國父母盼子歸的真實寫照。

  細細想來,母親生前,我也是長年漂泊在外,但有多少次,能如同母親思念我一般的思念母親呢?有時逢年過節,母親打電話來問我要不要回家,自己還很不耐煩。

  現在回想,我好像從未表達過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更多時候,反而是對父母的計較、埋怨,讓他們難過生氣。

  母親生前曾對我說:「養兒才知父母恩。」又說:「娘想兒,想斷腸;兒想娘,扁擔長。」當時自己沒有多少體會,現在自己有了小孩,才慢慢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經典上說,女子懷孕時,「體重如山嶽,動止劫風災」;臨產時,「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生產時,「身心俱悶絕,血流似屠羊」;哺育時,「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睡眠時,「母願身投濕,將兒移就乾」;撫養時,「只為憐男女,慈母改顏容」。

  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長大,兒女為了學業、事業又要遠走他鄉,只能「日夜心相隨,流淚數千行,如猿泣愛子,寸寸斷肝腸」;兒女在外奔波,「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男女暫辛苦,長使母心酸」;終其一生,都是「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父母,他們都是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自身的個性,產生這樣那樣的缺憾或問題,但是他們對兒女不計回報的真愛是無可挑剔的。

  我見過不少父母與兒女發生糾紛的家庭。兒女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嚴重的,兒女在外十年不見父母,甚至父母命終時,也不肯回來見父母最後一面。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個中恩怨是非,自有各自的因緣。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能化解家庭矛盾,彌合親人之間的對立,便是在化解世界衝突的根源。所以古人說:「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大學問;消得家庭中嫌隙,便是大經綸。」

  清代袁采在其《袁氏世範·睦親》篇中,從人的不同性情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家庭失和的原因。他指出:「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嚴重,或輕薄,或持檢,或放縱,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

  一家人性格各異,做父母的想要孩子合於自己的要求,但孩子未必能合其心;做孩子的想要讓父母事事遂自己的意願,父母未必能如其意。

  「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大家稟性不一,彼此的思想言行也就難以適合對方要求,這是家庭失和的總根源。

  同是一家人,對待同一樁事情,每個人的態度也不一樣,「一以為是,一以為非;一以為當先,一以為宜後;一以為當急,一以為宜緩」。人心難以整齊劃一,如果都要求對方符合自己的標準,必然引起爭論;爭論一時難以取勝,就會再三不斷發生爭論,不和睦的情況就會由此發生,甚至引起終身失歡。

  所以,不要苛求親人與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完全一致,要容納不同的意見。為了和睦,家庭成員要多反思自己的過錯,少責備對方的失誤。如果經常互相責備,心的距離會越來越遠;若都能反思自己,則天下無事。

  因此,一家人要和睦共處,唯有「為人父兄者,通情於子弟,而不責子弟同於己。為人子弟者,仰承於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

  家人之間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互相體諒,這樣的家庭沒有不睦之理。推而廣之,人人都能將心比心,視彼如已,這樣的社會自然安定和諧。

  子女對父母誠篤的孝道、父母對子女公正無私的關愛、兄弟之間的友愛、夫妻之間的忠貞,都是維持家庭關係和諧的重要方面。

  「萱草忘憂底解忘,慈親鶴發坐高堂。羨君有此忘憂得,如我添憂萬斛強」。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願我們都能珍惜父母親人在世時的日子,好好陪伴他們。但得高堂樂無憂,便是兒女心安時。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是靜慧,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