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在「孝」的天平上-第77集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意思是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所有德行中,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又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人民本有的自然行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論貧富貴賤,每一個人都應該如此。

  有沒有孝心、能不能盡孝,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標尺。倘若把我們的孝心與今天故事中主人公的孝心放到天平上稱一稱,結果會是怎樣呢?

  

  李密上表 烏鳥私情 願乞終養 帝嘉其誠

  李密,名虔,字令伯,西晉文學家,武陽人(今四川)。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今雲南)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後父親就去世了,四歲時母親改嫁,所以李密是祖母劉氏含辛茹苦撫養大的。李密從小聰明伶俐,發憤苦讀,他曾師從當時蜀漢著名的學者譙(qiáo)周學習儒家經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左傳》,並且機智善辯、巧於應對,對很多事物都有所涉獵。

  李密待祖母也非常好,以孝聞名。祖母的身體不太好,每逢祖母生病,孝順的李密都會痛哭流涕,衣不解帶的侍奉在祖母床前。膳食、湯藥都要親嘗後再餵給祖母。

  年輕時候的李密,在蜀漢任尚書郎一職。有一次奉命出使吳國,吳國國君孫權問李密,蜀漢現在的兵馬有多少?對於這個涉及軍事機密的問題,李密機智沉穩的回答道:「官用有餘,人間自足。」

  後來,蜀被魏滅後,四十歲的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征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一職,還寫了封書信,希望能與李密見一面。而李密以奉養年邁的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

  泰始三年(公元二六七年)晉武帝立太子,李密被徵為太子洗(xiǎn)馬(教太子政治、文理的官職)。詔書下達多次,郡縣各級官員也催促李密趕快赴任,可李密還是不願應詔。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李密寫道:

  臣因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母親生下臣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臣四歲的時候,舅父逼母親改嫁,是祖母劉氏憐憫臣幼年喪父,便親自撫養臣。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到九歲還不能走路,一直到成年都孤獨無依。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沒有親人,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生活孤單沒有依靠。祖母身患疾病,常年臥床不起,臣侍奉湯藥從來沒有停止,也從來沒有離開過。

  晉朝建立後,臣蒙受清明政治的教化,先前有太守舉薦臣為孝廉,後來又有刺史推舉臣為秀才。臣因為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所以推辭沒有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臣為郎中,又蒙受國恩,任命臣輔佐太子。臣憑著卑微的身分侍奉太子,這實在不是臣殺身所能報答的。臣將苦衷上表,推辭不去就職,但詔書急切嚴峻,責備臣怠慢不敬。郡縣長官逼迫催促臣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也登門催促,非常急迫。臣很想奉旨前往,但祖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想要順從私情,但祖母的病情不允許。臣實在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臣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的舊臣,尚且還蒙受朝廷的撫恤,何況臣孤苦,比他們更甚呢。臣曾經在蜀漢為官,擔任過郎官之職,本來希望發達,不顧惜名聲。現在臣只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卑微淺陋至極,蒙受如此的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有其他非分之想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生命垂危,氣息奄奄,朝不保夕。臣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臣的今天;祖母如果沒有臣,就無法安度餘生。臣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實在是不能離開祖母。

  臣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臣效忠陛下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面前盡孝的日子已經不多了。臣懷著烏鴉反哺之情,乞求陛下能夠准許臣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臣的辛酸苦楚,不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瞭的,天地可鑑。希望陛下憐憫臣的愚誠,滿足臣微不足道的心願,使祖母能夠僥倖保全她的餘生。臣活著當殺身報效朝廷,死後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懷著犬馬一樣不勝惶恐的心情呈上此表,望陛下能明瞭臣的心意。

  晉武帝看了李密的《陳情表》以後,被他志誠的孝心所感動,不但不再強迫他赴任,還賜給他兩名奴婢,並下令所在郡縣發給李密贍養祖母的費用,直到李密的祖母去世後才讓他出來做官。

  李密在服喪期滿後出仕,先後任縣令、尚書郎、太守等職。公元二八七年,李密病卒,時年六十四歲。這正是:

  一紙《陳情表》,千年感世人。

  本為「辭臣疏」,卻成忠孝文。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保勝鄉。保勝鄉位於彭山區城西北部,至彭山二十五公里。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裡有一座龍門寺。而始建於唐代的龍門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龍門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一八四八年)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已沒於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於晉太康八年(公元二八七年)逝世後,卻是葬於今天彭山區鳳鳴鎮的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一九六五年土改中被毀去。大雄寶殿殿右山崖上刻著「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以及一個巨大的「孝」字,這就是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在這二百米長的天然絕壁之上,鐫刻著歷代頌揚李密篤孝和他的《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孝順祖母的淺浮雕組圖。

  

  《陳情表》原文朗讀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卒保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