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這個字,管寧奉行了一生-第69集

  孟子說:「恥之於人大矣。」又說:「人不可以無恥。」「恥」自古就被視為「立人之大節」、「治教之大端」、「經國之大維」,可見「恥」對於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多麼重要。而古聖先賢們不僅深知此道,且身體力行,為後人演說其中之深妙……

  

管寧割蓆 以愧希榮 牽牛代牧 備汲息爭

  

  東漢時期的管寧,字幼安,北海國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人,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的後代。管寧從小淡泊守禮,做事專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親戚們憐憫他家貧又孤苦無依,都給他送來了治喪用的財物,但是管寧都沒有接受,而是根據家中當時的條件,給父親送終、妥善安葬。

  管寧成年後,身高八尺,長相俊美。他與好友華歆、邴原一起到別的郡縣遊學,親近當時的名士陳寔。

  這天,管寧和華歆同坐在一張蓆墊上學習,外面突然傳來一陣鑼鼓聲。原來是有做官人家的車馬經過學堂門口,很是熱鬧。華歆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過去,拋下書本起身去觀看,直到車馬走出好遠華歆才坐回來。管寧什麼話也沒說,找來一把小刀,把自己和華歆坐的蓆墊割成了兩半,並且對華歆說:「從今以後,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說完管寧又專心的讀起書來。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地裡鋤地,鋤到一塊金子。管寧不為所動,繼續鋤地,而華歆把金子撿起來看了又看,才很不捨的丟掉,兩人的德行高下因此而顯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管寧與邴原、王烈等人為躲避中原禍亂,遠走遼東(今遼寧省東部和南部)。管寧拜見了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度之後,並沒有接受他的徵召,而是隱居於山谷之中。在當地只談儒家經典而不問世事,講詩書(《詩經》《書經》)、說祭禮、整威儀、明禮讓,人們都很樂於接受管寧的教導,管寧也頗受時人的愛戴。因其名望高,很多逃難的民眾都紛紛聚集到管寧居住的地方,很快便成為了一個小縣城。管寧以自己的行為做表率,常常幫鄉鄰化解各種糾紛。

  一次,鄰居家有一頭牛在田地裡亂跑,毀壞了莊稼。管寧看見了,就把牛牽到陰涼的地方,好好的照料牠。牛的主人聽說以後,羞愧得好像犯了嚴厲的刑罰一樣。

  鄉里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很多,大家為了搶先打水,常常因此而爭吵。管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買來很多的水桶,每天事先盛滿了水,然後放在井邊。那些平時搶水的人見了,都為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管寧正是這樣處處依禮行事,正己化人,這個地方的風氣也慢慢變好了。

  黃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管寧從遼東返回原籍,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隱士,華歆舉薦了管寧。曹丕就專門用安車前往徵召,下詔任命管寧為大中大夫,但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曹丕駕崩,明帝曹叡即位,改任華歆為太尉,華歆卻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但管寧自稱草莽之人,再次上疏辭讓。曹魏的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全都婉言拒絕,始終沒有出仕。

  魏明帝曹叡曾詢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聽管貢說:『管寧常常戴著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更換衣物。雖然年近八旬,還能天天在院子裡拄著枴杖行走,不用他人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他總是自己強力支撐,穿著粗絲棉巾,親自布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

  程喜接著說:「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不肯出仕,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安於休養,所以才一再謙遜退讓,並不是故意矯情而顯示自己的高尚。」

  管寧從遼東避難回鄉後,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持續了五十多年沒有席地而坐。因為屈膝而坐,木榻與膝蓋接觸的地方都磨穿了。

  正始二年(公元二四一年),曹魏國君曹芳下詔,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璽」的禮節去聘請管寧,恰逢管寧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讀書人應該立志於追求真理,但以吃穿不好而感到羞恥的讀書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喜歡看熱鬧是年輕人的常情,管寧以「割蓆斷交」來教化華歆,身為讀書人,羨慕榮貴、追逐名利的心理及行為是羞恥的事情;管寧在遼東避難時,與百姓相處廉而不劌,以身垂範,但又不苛刻待人,真是操行高尚又有厚道的存心;他效忠國家,始終不接受曹魏的徵召,真可謂是知廉恥又忠信的賢德君子啊!

  後人對管寧的評價極高。曹魏正始六年(公元二四五年),詔令稱讚管寧賢德:「太中大夫管寧,耽懷道德,服膺六藝,清虛足以侔古,廉白可以當世」;《傅子》記載陳群推薦管寧時對管寧的評價:「北海管寧,行為世表,學任人師,清儉足以激濁,貞正足以矯時。」管寧以恥化人,立德於後,可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