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一場淨化心靈的雪-第66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而「尊師重道」恰恰是「禮」的重要體現。《管子·弟子職》中就說「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意思是說:先生施教,弟子遵照學習。謙恭虛心,自然能領受老師所有的教誡。可見,禮是一種律己、敬人的行為規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宋朝時期,有一位大學問家,被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行誼成為後人尊師重道、虔誠求教的千古美談。

 

  宋有楊時 師事程頤 雪深一尺 侍立不移

  宋朝時期的楊時,字中立,後人稱他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縣(今福建省)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楊時從小天資聰慧,少時在將樂縣含雲寺讀書,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稍長後潛心研讀經史,時人都稱他「神童」。

  北宋熙寧九年(公元一〇七六年),楊時考中進士,次年被任命汀州司戶參軍,但他卻稱病沒有赴任。楊時一心只求讀書學習,志向於尋訪明師求教。

  楊時二十九歲那年,聽聞當時的著名學者程顥、程頤兩位夫子在洛陽講授孔孟之學,於是專門前往,投於程顥夫子門下。楊時禮敬老師,勤奮好問。他學成歸家時,老師程顥親自為他送行,看著楊時遠去的背影,十分欣慰的說:「從此,我的學問要傳到南方去了!」

  元豐八年(公元一〇八五年),程顥夫子去世。楊時在家中設立靈位以祭奠恩師,悲傷痛哭不已,還寫了訃文告知其他的同學。

  元祐八年(公元一〇九三年),楊時到洛陽拜訪伊川程顥夫子的的弟弟程頤。當時,楊時已經四十多歲,對理學已有相當的造詣,但是他事奉程頤夫子卻愈加的恭敬,對學問仍然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刻苦鑽研。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相邀去拜見老師。正值嚴冬,天寒地凍。他們到老師家的時候,看到老師雙目微合在靜坐。楊時和游酢不敢打擾老師,就侍立在門外。

  這時,天空開始下起雪來。不一會兒,整個院落就變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雪愈下愈大,但楊時和游酢依然恭恭敬敬的侍立在門外等候。

  過了不知多久,程頤夫子慢慢睜開眼睛,此時地上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深,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一直站在門外等候。「程門立雪」的故事,從此成為尊師重道的佳話。

  後來,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得程門理學的真諦。楊時學成後回到南方,繼續潛心研究和傳播程氏理學,被後人稱之為「程氏正宗」。楊時與游酢、呂大臨、謝良佐併稱為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併稱為「南劍三先生」。楊時的二程理學思想,對後來的朱熹夫子等學者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二程」和朱熹夫子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楊時出仕後歷任瀏陽、餘杭、蕭山三縣的知縣,辦理各種政務,裁決如流,所到之處「皆有惠政、民思不忘」。紹聖元年(公元一〇九四年),楊時赴任瀏陽知縣。在紹聖四年,瀏陽縣出現嚴重旱災,許多農田顆粒無收,農民紛紛外出逃荒。楊時立即上書反映災情,使朝廷能及時撥給賑災糧款,將官倉三千石稻穀迅速賑濟,緩解了時下災民的苦難。

  據《蕭山縣誌》載:政和二年(公元一一一二年),楊時又赴任蕭山知縣,蕭山縣城周圍農田易旱易澇,連年受災。楊時到任後,認真聽取鄉民意見,率領百姓築湖,取名為「湘湖」,成湖幾萬畝,可灌溉農田十餘萬畝。至今,當地的民眾都還享受著湘湖帶來的好處。

  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〇年),楊時以年事已高為由,請求告老還鄉。高宗皇帝封他為朝請大夫,仍任龍圖閣直學士,並賜他官絹二百疋、白銀三百兩,以養天年。楊時推辭說:「懇求陛下施予恩惠給我的家鄉福建,不再有賦稅和地租」。高宗皇帝准奏,從今以後福建豁免租賦,以示優待。

  楊時回到家鄉後,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的都是簡單的蔬食,住的房子也很簡陋。楊時還教育後代兒孫「儉以養德」:「三餐飯食,不論酸苦甘甜,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能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論布料精細,只要合身,就不許揀擇;居住的房屋,盡管簡陋,只要還能居住,就應安居樂業,不要羨慕別人的宅院而追求安逸;山間的田園,都是先祖遺留下來的,應該守好世代家業,不可增營地產。」他還賦詩勉勵兒孫:「敝裘千里北風寒,還憶簞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緣三釜慰親歡。」

  楊時晚年在故里仍舊筆耕不輟,著書講學,有《龜山集》、《二程粹言》、《禮記解義》等多部著作留世。

  南宋紹興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楊時病逝,享年八十三歲。高宗皇帝賜「太師、大中大夫」等封號,謚號「文靖」;紹興十二年(公元一一四二年)追封為「吳國公」。清聖祖玄燁題匾:「程氏正宗」。

  「夫禮,德之範也」,楊時先生的道德風範一直影響著後人,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模範。從師事二程夫子,譜寫出了一曲尊師重道的歷史佳話;到歷任官職,惠民利民,民之不能忘;再到楊時先生晚年生活的知足、淡泊有節度,無一不是他「禮」的體現。所以說「禮」既是我們持身涉世的要端,亦是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據楊氏族譜記載,從宋代至清代,楊時的後裔中至少出過進士十五人、舉人十六人,太學、國學學生二十人。朱熹夫子評價楊時先生是:

  孔顏道脈,程子箴規,

  先生之德,百世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