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第56集

  

  常言道:女子之悌,行於兄弟姊妹之間者易,行於妯娌姑嫂嫡庶之間者難。意思是說,女子的悌道,落實於兄弟姐妹之間比較容易,而在妯娌姑嫂之間就比較難。因為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顧,有很深的情義,自然容易相處;姑嫂之間因為血緣關係的不同,生活中出現了矛盾,便不容易互相體諒和包容。也因此,姑嫂之間的悌道就顯得格外可貴。

  宋朝時期,就有這樣一位女子,她與嫂子二人為我們演繹了「姑宜愛敬」、「嫂宜慈仁」的動人故事……

  

  宋有鄒媖 引過護嫂 四子登科 富貴壽考

  

  宋朝有個以孝悌聞名於世的婦人,名叫鄒媖,她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哥哥。

  鄒媖從小乖巧伶俐,待人接物溫和有禮。她的母親將她視為掌上明珠,對她寵愛有加,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想辦法滿足她。雖然如此,鄒媖並沒有養成乖張的習氣,沒有高人一等的傲慢。

  這一年,她的哥哥娶了一位姓荊的女子為妻。這位嫂子大鄒媖幾歲,為人敦厚誠懇,很好相處。鄒媖很喜歡這位嫂子,嫂子對她也非常關心、愛護,她倆常常一邊做家務一邊聊天,相處很和睦。

  不過鄒媖的母親待荊氏很不好,不是嫌她穿著寒酸,就是說她做事不利索,怎麼看都覺得不順眼。無論荊氏怎麼努力幹活,鄒媖的母親都不滿意,常常雞蛋裡挑骨頭。而對女兒鄒媖,怎麼看都喜歡。

  鄒媖看到母親這樣的態度,心裡很難受。她經常勸母親說:「母親,我看嫂子很孝敬您,可是您對她要求太嚴格了,您能對嫂子態度和緩一些就好了!看到您這樣嚴厲的對待嫂子,讓我不由得擔心以後我出嫁,婆婆也會這樣對待我。」聽了這話,她的母親很不以為然的說:「我的女兒人品高貴,誰家娶了妳,那是他們家積的福呢,怎麼會有人對妳不好呢!」鄒母說著,皺了皺眉頭,接著說:「可是妳這個嫂子手笨腳笨,什麼事都做不好,每次看到她我心裡就不舒服!」

  鄒媖見母親一時難以轉變對嫂子的態度,就只好另外想辦法了。當看到母親因為一點小事要責罵嫂子時,她就主動上前袒護,說是自己沒做好;如果母親給嫂子安排了太重的活兒,她就去幫嫂子一起做,減輕嫂子的負擔。母親發現鄒媖和嫂子兩人關係很好,荊氏很照顧鄒媖,而鄒媖也常常替嫂子打掩護,於是母親也漸漸改變了態度。就這樣,在鄒媖的努力下,一家人相處慢慢變得融洽了。

  後來,鄒媖嫁給了一位讀書人,裡裡外外的人都稱讚她賢德善良。有一天,鄒媖抱著幾個月大的兒子回娘家。與長輩見面之後,鄒媖抱著兒子到嫂子的房間,荊氏見到孩子非常歡喜,邊哄孩子玩兒邊和鄒媖聊了起來。過了一會,孩子睡著了,荊氏怕鄒媖累著,就把孩子抱來放在床上。看孩子睡得正熟,覺得孩子應該沒那麼快醒,就讓鄒媖去陪母親說話,自己邊看孩子邊準備飯菜。可就在荊氏轉頭忙活兒的這一會兒,突然傳來了孩子慘烈的哭聲。當她倆急忙衝回房間時,發現孩子跌落在地,被床邊爐子裡燒得正旺的炭火燙傷了額頭。鄒媖急得差點暈過去,嫂子趕緊去請來郎中,但因傷勢嚴重,孩子還是夭折了。

  鄒媖的母親氣得火冒三丈,恨不得馬上就把荊氏趕出家門。鄒媖忍著喪子之痛,對母親說:「母親,您錯怪嫂嫂了,是我自己把孩子放在嫂嫂房裡的,嫂子並不知道。」

  荊氏聽到鄒媖的話,內心更加自責、後悔,她無法原諒自己,更難以面對鄒媖,每天默默的流淚,吃不下飯。鄒媖理解嫂子的難受,她表面裝著不悲傷的樣子,想了一個辦法安慰嫂子,說:「嫂子,您別難過了,其實前幾天我做過一個夢,就夢見孩子死了,看來這是上天注定的事,我和兒子這一世只有這麼短的緣分。嫂子,我還年輕,以後還會再生的,妳就為我祝福吧!不能再這樣不吃不喝了,要不然我會更難過。妳要是不吃,我也不吃!」嫂子心疼她,就勉強開始吃飯了。鄒媖見嫂子終於吃飯了,自己也才開始吃飯。就這樣,姑嫂二人慢慢從悲痛中恢復過來。

  後來鄒媖生了五個兒子,有四個考中了進士,傳為當地的美談。鄒媖自己活到九十三歲才去世。

  鄒媖與哥哥同父異母,看到母親苛待嫂子,不給足夠的飲食,就偷偷的把自己的分給嫂子;看到母親支使嫂子做繁重的家務,就會過去幫嫂子一起分擔;看到母親責怪嫂子的過失,便主動承擔說是自己的過失。人們都說,鄒媖能這樣對待嫂子,她長壽善終、子孫顯貴,這就是老天對善人的報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