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第53集

  《群書治要•為政》篇中有云:「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意思是說,禮的教化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它防範邪惡於未形成前,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惡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禮的教化作用。

  可見,禮教對於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人如果能夠依禮來做事,那麼犯上作亂的事情一定不會去做。因此,禮是修身處世的關鍵,也是治國平天下的大根大本。《隋書》中有一則史料,記載了一位禮教的踐行者,他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自己身體力行,破除陋習,使當地社會風氣向善向好,為後人做了很好的榜樣。

  

彥光立學 招致大儒 焦通禮闕 令其觀圖

  梁彥光,字修芝,安定郡烏氏縣人。他的祖父梁茂,是西魏秦州、華州刺史。他的父親梁顯,是北周荊州刺史。

  梁彥光幼年聰慧,性情純厚。他的父親常常對親近的人說:「這個孩子品格、氣概不凡,將來一定會使我們的宗族興盛。」梁彥光七歲時,父親染上重病,醫生說吃五石散可以治好,但在當時到處都找不到五石散的主要成分——紫石英。梁彥光憂慮憔悴,不知該怎麼辦,心裡面總是惦記著要找到紫石英。有一天,梁彥光偶然在園中看到一件東西,未曾見過,感到很奇怪,就拿回了家,原來這就是紫石英。親戚朋友們都感到很驚異,認為這是上天被他的孝心所感動而賜予他的。

  西魏大統末年,梁彥光進太學學習,瀏覽了大量經書和史書的要略。他做事有規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際也嚴守禮儀。首次出來做官便被任命為祕書郎,當時他只有十七歲。

  北周受魏禪讓,梁彥光出任舍人上士。武帝時,又升任小馭下大夫。母親去世,梁彥光為母親守喪離職,由於過度哀傷而身心憔悴。武帝見他哀傷過度,嘆息了好久。守喪期間,梁彥光多次受到皇上撫慰。後來轉任小內史下大夫。

  建德年間,梁彥光任御正下大夫,跟隨武帝平定齊國,因有功而封開府、陽城縣公,封邑一千戶。宣帝即位,梁彥光被授予華州刺史,又進封為華陽郡公,增加封邑五百戶,不久升任上大將軍,再升任御正上大夫。

  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禪讓登基,任命梁彥光擔任岐州刺史,兼岐州宮監。梁彥光上任後,很有政績,糧食豐收,還出口到別的州郡。開皇二年,皇上幸臨岐州,欣賞梁彥光的才能,於是下詔說:「獎賞是為了勸人行善,推行道義是為了教誨百姓。梁彥光操守正直,見識才能凝重深遠,在岐州施政,聲威恩惠遍及州境,清廉謹慎的美名傳揚於天下,三年之後,自然應當升職。我擔心他貧窮,況且應該表彰其善舉,可以賜給他粟米五百斛,布三百段,御傘一把,希望能夠使他感受到我的關懷,進一步增添其美德。四海之內,凡是為官之人,都能仰慕他的高尚品德,聽聞他的事蹟而能夠自我勉勵。」

  又過了幾年,梁彥光調任相州刺史。彥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時,那裡民風很純樸,他以清靜無為的方式來治理,全州大受感化,上報朝廷的考績連年最佳,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他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可相州治所鄴都的民風不淳,民眾大多善變而狡詐。他們給彥光編了歌謠,說他不能夠治理州郡,教化民眾。皇上聽到了這個歌謠,就責備了梁彥光,最終因此罪名而被免官。

  一年之後,隋文帝又起用梁彥光,準備派他去趙州(今河北省隆堯東)當刺史。梁彥光便向隋文帝情辭懇切的說:「臣以前沒有治理好相州,百姓認為我辦事無能,稱我為『戴帽軟糖』。我非常羞愧,以為自己沒有才能再當官了。您這次又給我機會,我很感激。我請求再次到相州為刺史,我一定能洗刷從前的恥辱,治理好相州。」隋文帝很讚賞他的氣度和責任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再次任命他為相州刺史。

  相州的那些豪富、奸猾之徒,聽說梁彥光自己要求再次來相州擔任刺史,都哈哈大笑。可他們沒有料到的是,梁彥光這回在赴任前預先對相州的情況做了詳細調查,對地方上的各種問題瞭如指掌。他剛到任,便一改往日作風,首先把相州惡霸、流氓們的斑斑劣跡一件件、一條條的揭發出來,依法予以懲處。這些地頭蛇們遭到重挫,有的逃竄到別的地方,有的被迫夾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整個相州受到了很大震動。

  經過梁彥光一番整頓,相州的風氣好了很多。可是梁彥光並沒有滿足現狀,他開始考慮,為什麼相州會這樣呢?

  原來,自從北齊滅亡之後,相州的一些士族、有身分的讀書人,都紛紛遷到關內去了,而那些靠技巧謀生的商人、小販、騙子、流氓等,反而都遷到了相州城郊,使這裡的民風日漸沉淪。梁彥光想要革除這種弊端,就用俸祿延請中原的儒學大師,在每個鄉裡建立學校,不是聖賢的學說不准教授。常在每季的末月召集他們,親自進行考試。有勤奮學習成績優異、聰慧出眾的,就升堂設宴招待,其餘的都坐在廊下。有喜好訴訟、懶惰而學業無成的,就讓他們坐在堂前院子裡,只供給粗劣的飯食。等到學業有成應當舉薦時,就舉行賓貢之禮;又在郊外設宴餞行,並資助他們財物。從此民眾都能夠克制自勵,民風從根本上大有改變。

  梁彥光胸懷正道,待人至誠。相州昔日刁蠻的民風,在他的治理下全然大化。其中,有一個滏陽人叫焦通,性好酗酒,侍奉父母欠缺禮數,被堂弟告發。梁彥光並沒有問他的罪,而是把他帶到州學,命他到孔子廟參觀。廟中有一幅畫,畫的是漢朝「韓伯瑜泣杖」的故事。故事講的是,韓伯瑜的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因感受不到疼痛,才警覺母親已年邁,沒有力氣了,心裡哀傷不已,於是對著母親大哭。

  焦通看到這幅畫大受感動,幡然醒悟,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既傷心又慚愧,簡直無地自容。梁彥光教誨他一番,就把他放回去了。後來焦通洗心革面,砥礪品行,終於成為有德之士。梁彥光以仁德禮教感化百姓,官吏和百姓因此而深受感動,內心滿懷喜悅之情,漸漸的,再也沒有吵架告狀的了。

  後來,梁彥光在相州任上去世。高祖追贈他為冀州、定州、青州、瀛洲四州刺史,謚號「襄」。他去世以後,相州的老百姓還時常懷念他。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這也正是梁彥光一生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