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第50集

  「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家、國是一體,每個個體的道德修養是構建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石。先有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悌,再把這種愛推及到對社會大眾,實現從自愛到互愛的轉變,最後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而要達到這種終極的追求,從哪裡做起呢?就是要從構建每一個和睦的家庭做起。

  也因此,自古「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被推崇、效仿。「五世同堂」幾乎世上少見,可是在中國古代竟有一個「九世同堂」的家族被載入史冊。史料上記載,這個家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婦順,姑婉媳聽」;一日三餐,「鳴鼓會食,群坐廣堂」,男女老少各為一班,先食者與後餐者互相禮讓,年長者與年幼者上下仁和,飯場氣氛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大家庭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張家的故事。

  

唐張公藝 九世同居 百忍家風 和平之道

  

  唐朝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公藝,是鄆州壽張古賢村人,他是漢初運籌帷幄的開國謀士張良的第二十六世孫。

  張公藝小的時候,正值北齊建立初期,社會經歷長期混亂,北方土地荒蕪,人口流亡,經濟凋敝。此時,東郡壽張縣卻奇蹟般出現了累世聚族同居,團結雍睦的張氏大家族。文宣皇帝聽聞大喜,為保社會長治久安,欲在全國樹起楷模,遂賜給張家金匾一架,額書「雍睦海宗」四字。皇帝還下令將張家善舉頒行諸州縣效法。自此,張氏家族在中國北方聲名大震。隋開皇八年,隋文帝又賜匾「孝友可師」,以表彰張家的孝悌和睦。

  到唐代時,張氏家族已有許多後裔,整整九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張家家風淳樸,品格高尚,鄉村鄰居讚不絕口。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帶領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因久聞張家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便慕名前去張家探訪。當皇帝到達他家時,正巧該吃晚飯了,張公藝先邀請皇帝去看他家的狗。唐高宗感到很奇怪,張公藝於是躬身向皇帝說:「陛下有所不知,草民家中的狗與外面的有所不同。」正說著,幾百隻狗跑了出來,一個神奇的場景出現了:所有的狗都蹲在食物旁邊,沒有一條狗搶著吃,而是等所有的狗都到齊了才開始吃東西。眼前的景象確實令皇帝欽佩不已。

  隨後張公藝又親自帶領皇帝參觀他的家庭環境,逐一介紹管理方法。只見張家房屋土地都是一模一樣,男女老少服裝整齊劃一,孩子不論親近疏遠都有人照看。家中的祠堂還設有學堂,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老師教導。

  唐高宗看到張公藝這麼大年紀,卻能有條不紊的管理著自己的家族,就問道:「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家族的?」張公藝並未說話,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了一百個「忍」字,恭敬的呈給了皇帝。唐高宗看到後,感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是啊!但凡一個大家庭,人與人之間所以不和睦,往往都是由於衣服飲食或者財物勞動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禮節有了不完備造成的,大家互相責問、互相埋怨,而發生種種爭吵的事情。倘然都能像張公藝這樣衣食住行人人平等,遇事處處忍讓,豈有不和睦的道理?

  張公藝不但倡導家庭內以和為貴,互相忍讓,對外也胸懷大度,寬宏海量。有人來借錢糧,有則償還,無則作罷;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車輛,因困難所迫,用後便給賣掉,張公藝也不許追究,再來求助,仍然救濟他們。

  一次,有人告訴他:「有人罵你。」他聽了笑笑說:「他又沒提我的名字,你怎麼知道是罵我呢?」有人告訴他:「有人提著你的名字罵你。」他聽了笑笑說:「我倆向來沒有惡意,他不會罵我的。雖然提了我的名字,恐怕天下同名的多了。」

  又一次,有人給他家點了一把火,被他看見,他竟裝作視而不見,並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當之處,請你直言。這件事我替你保密,以後有什麼難處,請你開誠說話,有求必應。」

  張公藝一生經歷了北齊、北周、隋、唐四代,享壽九十九歲,後人為紀念他而修建了「百忍堂」。

  張公藝提倡的「百忍」和睦了一個家庭,安定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代明君,締造了一大盛世。這就是古聖先賢「修齊治平」的和平之道,這條道承傳了千百年,生生不息,而今依舊熠熠生輝!

  

《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