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第48集

  《論語》中說:「行己有恥」,意思是一個人在行事時,用羞恥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所有的克制都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心自知和羞恥感,如果把這個拿掉,自我克制也就無從談起。孟子也說,羞恥之心對一個人至關重要。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受外界環境的染污而不能回歸本性。這個時候,若遇到仁德之人加以教化,則可回歸到本有的善良。

  東漢時期,就有這樣一位仁德之士,他只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他人,滋潤他人心田於無聲。

  

孟孫克己 盛德孔多 助人採果 且避偷禾

  

  淳于恭,複姓淳于,名恭,字孟孫,北海郡淳于縣人。他為人和善,嚴於律己。據說他對《老子》有很深的研究,為人清靜低調,不貪圖虛名,是東漢時期著名仁士。

  淳于恭家境還算富裕,家中有一些稻田和果樹。當時也有很多家庭處在貧困的境遇中,吃不飽,穿不暖。淳于恭常常摘下成熟的果子送給鄉鄰,請大家一起品嘗。

  一次,淳于恭帶朋友去看他的山林果園。在路上,他們遠遠就看到山林裡鳥雀亂飛。於是他就對朋友說:「你看這鳥雀,一定是有人在果園裡摘果子,咱們還是過一會兒再去吧。」朋友很是不解,就跟著他繞道回去了。後來又有人去偷他園子裡的果子,被他發現了。他不僅不生氣,也不制止,還招呼偷果子的人注意安全,讓他們爬上樹摘了不少果子,吩咐他們吃好了,再帶些回家去。這讓偷果子的人覺得非常羞愧,並且心懷感激,之後再也不來偷了。

  有一天,淳于恭準備去田裡收割成熟的稻子,遠遠看見有人在他家田裡偷著收割他的稻子。淳于恭恐怕偷稻的人看見主人會羞愧,就趕緊躲進草叢裡面,等那偷稻穀的人走了才起來。

  大家都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那些偷東西的人不是很可惡,該受到處罰嗎?怎麼能對他們這樣寬容呢?」

  淳于恭感嘆的說:「鄉親們生活條件不好,又沒有能力償還,只好偷偷來拿點稻穀。如果我大聲斥責,讓別人知道是誰偷的,會讓那個人在村裡丟臉,受到羞辱。我家條件好些,他偷一點兒對我們也沒什麼大損失,就當救人一急吧!」

  鄉親們看到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了他的感化,鄰里之間都樂於相互幫助,窮的出力,富的出物。

  當時正值西漢末年,因漢哀帝荒淫無度,二十六歲就死了,皇權旁落,王莽乘機竊取大權,自己建國做起了皇帝。王莽統治末期,由於連年的災荒,天下大亂,盜賊四起。

  淳于恭的哥哥名叫淳于崇,被強盜們捉了去,說要把他煮了吃掉。淳于恭得知哥哥被捉去,竟自己跑去強盜那裡,哭著哀求說:「請你們放了我的哥哥,要煮就把我煮了吧。」強盜們還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的人。領頭的強盜看到淳于恭面無懼色,大義凜然,心裡非常佩服,揮了揮手,把他們兄弟倆都放了。

  後來,哥哥淳于崇去世了,淳于恭就擔負起了教養哥哥留下的孤兒的職責。他像對待自己親生的孩子一樣,認真負責的教導他們。

  可是侄子們不好好讀書,常常犯錯,教了幾次也不改。淳于恭並沒有責怪他們,卻用木棍打自己,責怪自己教育無方,導致孩子們做錯事情,理當自罰。侄兒們見了,很是不忍,非常慚愧,就跪在淳于恭面前,主動承認錯誤,立志改過。

  淳于恭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卻非常寬容厚道。他除了想到如何利益別人,還會顧及別人的羞惡之心,盡量避免把別人不好的事情傳揚出去。因為那樣雖然自己解了氣,但是別人會因此產生怨恨或受到侮辱。而淳于恭每次都以他自己的言行來感化別人,別人的羞恥之心自然生起來了,也就順其自然的改過了。

  賊寇氾濫之時,淳于恭還有一件事讓人感佩。

  那時鄉親們都不種田了,一是因為大家總是在防範盜賊,人心浮亂,無法安心種田;二是因為種了也總是被偷、被搶,自己辛苦的勞動成果被別人搶走,有誰願意呢?

  唯獨淳于恭仍舊辛苦的勞作,有人對他說:「你花這麼多功夫,莊稼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呢。倘若活不了,或者被人偷了、搶了,那不是白種了嗎?」淳于恭卻笑著說:「縱然我得不到,總有人可以得到,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他的心中,別人得到,正像他自己得到一樣喜悅。只要他種的稻穀利益了別人,他不介意是否自己得到。試問天下有幾人能明理至此,並能有他這樣的胸襟呢?

  建武年間,郡裡舉淳于恭做孝廉,司空提拔他,可他並沒有答應。

  建初元年,肅宗皇帝聽聞淳于恭的事蹟,下詔書稱讚他平日的品行,通知郡裡賜給他綢帛二十匹,並派遣公車,拜他做議郎。肅宗皇帝引見了淳于恭一整天,問了他許多政事,又升他做侍中騎都尉,禮待甚優。而經他所推薦的名賢,朝廷無不徵用。淳于恭每次在朝廷答對皇上所陳政事,都是以道德為本;皇上每次和他對話,沒有一次不認同淳于恭的諫言。

  建初五年,淳于恭病重,漢章帝派人慰問。淳于恭病逝後,章帝下詔書褒獎讚歎,賜穀千斛,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淳于恭以嚴於律己、助人利人做為自己一生奉行的事業。他並沒有想激發別人的知恥之心,而人們受到他的感化,羞恥之心莫不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