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

  最真實的人物

  最中國的故事

  最該學的榜樣

  影響您和孩子一生的聲音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中華禮制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與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盛而不衰的法寶。孔融讓梨,因尊敬長輩而被傳為美談;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為尊敬師長的典範……這些都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國人的禮儀道德。

  

  如今,世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漸緊密。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和諧的生存環境,而這一切,我們的古聖先賢們,早就用他們的身行言教,給我們提供了妙方。

  

  時逢春節來臨之際,讓我們向聖人學禮、習禮,做一個謙恭有禮的人吧!

  

  至聖孔子 老聃是師 事君盡禮 溫恭威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弟子約有三千人,其中包含七十二賢人,也就是孔夫子最得意的七十二名學生。

  

  孔子從小就十分崇尚禮制,他聰明好學,年僅五歲就能組織小夥伴模仿祭祀禮儀,這一切都和孔子母親早期的教育分不開。孔子的母親經常給孔子講故事:從盤古開天地、女媧煉石補天,講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跡而有周,又講了堯舜禪讓、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的印在孔子的心中。

  

  一天,孔子聽母親講了周公吐哺、制禮作樂的故事,非常認真的說:「娘,周公太好了,我長大了也要當周公那樣的人!」

  

  公元前五二一年的春天,孔子的學生宮敬叔來到老師家告別。他告訴孔子,幾天之後他要奉命去周朝的都城洛陽朝拜天子。孔子聽了非常高興,因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就住在洛陽,他學識淵博,孔子一直都很想找個機會向他請教古代的禮制。

  

  在徵得魯國國君魯昭公的同意以後,孔子便和學生宮敬叔一同出發前往洛陽。雖然一路上旅途勞累,孔子的心情卻依然很激動,他迫切的希望早一點見到老子,向他求教。

  

  到達洛陽城的第二天,孔子就步行前往守藏史府拜望老子。當時,老子正在寫《道德經》。他聽說孔子特別前來求教,連忙放下手中的筆,整理好衣冠迎了出去。

  

  孔子看見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從屋內走了出來,他料想這個人就是老子,便急忙快步向前,恭恭敬敬的向老子行了弟子禮。之後,他跟隨老子進入了大廳,老子讓他坐下談話,可孔子並沒有立刻坐下,而是再拜後才坐定。

  

  老子打量了一下坐姿恭謙的孔子,微笑著問他因為什麼事來洛陽找自己。孔子眼神懇切的看著老子,站起身來答道:「學生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知之甚少,所以特地來此向老師請教。」老子見他如此誠心求教,而且言行舉止恭敬有禮,便將所知所學盡數說給孔子聽。

  

  天色將晚,孔子拜別老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謝意。老子引著他走到門口,囑咐他路上小心。孔子在門外立定,再次向老子作揖,請他先回屋去。老子微笑的看著孔子恭謙的樣子,摸著鬍鬚點了點頭,轉身回到了屋裡。直到老子的背影消失在門後,孔子才舉步離開。

  

  孔子的弟子們都知道他去了洛陽向老子問禮,在他回到魯國後,弟子們都來找他詢問當時的情況。孔子不禁讚歎道:「老子博古通今,知曉禮樂的源頭、仁德的本質,待人謙和有禮,他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呀!」孔子不知道,遠在洛陽的老子也跟朋友談到了他,對他十分欣賞:「孔子的名望很高,但他一點都沒有顯露出驕傲的神色,對我非常尊重、恭敬,盡顯謙謙君子的本色啊!這樣的人足以為後世師表!」

  

  後來孔子在魯國做司寇,代理著相國的職務,他服事君王,非常盡禮。上朝時,和上大夫交談,態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談,態度和樂輕鬆。進入國君的宮門時,低頭彎腰,態度恭敬;快到國君面前時,小步快行,態度端謹。走進周公的廟裡,每一種事情的禮儀,都要向人詢問,以免失禮。

  

  孔子平常沒有事的時候,容貌總是很舒暢,神色很愉快,外表雖然溫和,卻仍舊帶著嚴肅;外表雖然威嚴,卻不流於剛猛;外表雖然恭謹,心裡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當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不吃飽;在這一天裡哭過,就不再唱歌。可見得聖人對於小小的事情,也不肯苟且。

  

  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周文王、周武王創立的「周禮」,他和弟子們的言論,大多收錄於《禮記》當中。孔子告誡他的兒子伯魚說:「不學禮,無以立。」這就是說禮是立身的法則,不學禮,則無法立身。

  

  孔子告誡顏淵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孔子指出的修身的具體細節。他老人家告誡弟子們:「興於詩,立與禮,成於樂。」即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再次強調了禮對於立身處世的重要性。推而廣之,在家庭關係上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在君臣關係上,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君民關係上,則有「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希望可以通過「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子把禮制做為治國理政的理念,即所謂「為國以禮」。

  

  發展到今天的「禮」,更側重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禮之用,和為貴,尊重禮,實踐禮,必將為創造新時代幸福的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有力的作用。

  

  春節期間,家長朋友們少不了帶孩子走親訪友,此時正是和孩子一起學禮、習禮的好機會。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弟子規》中是怎麼說的,這個春節,從送「禮」開始吧!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