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

最真實的人物

最中國的故事

最該學的榜樣

影響您和孩子一生的聲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宋代名相范仲淹被貶後,對國家依舊不變的忠心赤膽。縱觀歷史長河,中國的文人無論是身居高官顯位,還是被貶謫到偏僻荒蠻的地方,其忠義的氣節都未減損毫分。明朝大儒王陽明先生的一生,雖是跌宕起伏,但仍異彩紛呈。無論是坎坷的政治生涯,還是屢建戰功的軍旅生活,還是做為思想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心路歷程,其為國為社稷一片忠心,如日月之昭昭,流芳千古,永遠激勵著後人。

 

守仁求心 志在聖賢 波瀾不驚 正己化人

 

明朝的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祖籍浙江余姚縣,後隨父移居紹興,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王守仁自幼就有一股特殊的英勇氣概,聰穎過人。在他十二歲的時候,曾向老師請教說:「老師,人生第一等大事是什麼?」老師回答:「讀書登第嘛。」守仁卻說:「登第考取功名恐怕不是第一等要緊事,讀書應該是學做一個聖賢的人。」

十五歲那年,國家邊陲戰事頻繁,王守仁懷著一腔救國的熱忱,廣泛涉獵兵書,刻苦練習騎射。他不畏艱難,冒險單騎馳出居庸關、山海關,縱觀塞外的山川形勢,探訪邊疆的民族,了解整個地理環境,獲得不少邊防經驗,從此奠定了對國防軍事布策的基礎。

二十八歲時,他考中了進士,正式踏入仕途。然而,時運不濟,偏逢政治昏暗,滿腔的報國情懷,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黯然退出宦途後,王守仁在家鄉的陽明洞裡築室靜修學習。他慢慢體會到離世脫塵的消極態度是沒有益處的,入世救世才是人生的大道。此後,他毅然宣導聖賢之學,並且開始講學,孜孜不倦的以教化世人為己任。

三十五歲那年,王守仁終於進入仕途,出任兵部主事。當時太監劉瑾得到皇上的寵信,專橫跋扈,引起大臣的不滿。一些正直的大臣先後因勸諫皇上而遭禍,王守仁也因此被貶到貴州龍場驛去做驛丞的小官。

龍場驛位居貴州西北,萬山叢棘,瘴氣逼人,毒蟲蛇蠍,遍地都是。這裡雜居著苗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在這裡,個人的功名利祿、得失榮辱,都是一場空。

龍場驛的環境惡劣,衣食住行沒有一樣能夠具備,同去的人抵擋不過山中種種病毒的侵襲,紛紛病倒,相繼去世,僥倖存活的人個個暮氣沉沉。王守仁見此,以身作則,每天快樂積極的工作,打柴擔水,熬粥做飯,都一肩扛起,並且唱起歌來,把家鄉小調也高亢的唱出來,一時大家的精神都被調動起來,從此戰勝了意志消沉及一切的疾病,龍場驛煥然一新。

由於仰慕王守仁深厚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的知識,附近的人們漸漸依附在他周圍。為了教育當地人,他建造了龍岡書院、君子亭等場所,在那裡講學。他根據當地的風土民情,因勢利導,用傳統的儒家思想教化他們。漸漸的,當地土著民族大為開化,貴州學儒的風氣從此盛行起來。

謫居龍場的艱苦日子,對個人生活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對於成就一生的思想學問,卻是最寶貴的轉機。一天,王守仁忽然悟出了困擾多年的「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喟然嘆息道:「從前我一直被格物致知的道理所困惑,如今才明白,聖賢學問的關鍵在於將一顆浮動的心定下來,不再向外馳求,能做到反覆的求諸自心,就可以改造周圍的環境。成聖成賢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明武宗正德六年,朝廷重新起用王守仁。當時,國家動盪不安,南方福建沿海地方的盜賊蜂擁而起,朝廷曾派人剿匪,但因山林深險,盜賊頑強凶悍,竟是束手無策。兵部尚書王瓊一向賞識王守仁的才能,就向武宗舉薦他去剿匪平寇。

王守仁受命後,親自率領精銳士兵出征,與賊寇鏖戰。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掃平了這一帶為患數十年的巨寇。

正德十四年,分封於南昌的寧王朱宸濠造反,率兵攻下九江、南康,逼近安慶,準備順長江揮師東下,一舉攻佔南京,自立為王。當時王守仁路過江西豐城,正在前往福建平叛途中。得知消息後,他急令各守令出兵平賊,並率領新集結的精銳軍隊去襲擊南昌,以斷朱宸濠的後路。等朱宸濠返回來救城時,已經來不及了,在途中被王守仁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結果,僅僅用了三十五天的時間,就擒住叛臣,平定了叛亂。對於用兵之術,王守仁曾經總結說:「用兵何術?但學問純篤,養得此心不動,乃術爾。」從這一番話中,可見他自求諸心、如如不動的功夫,即使在兩軍相逢的征戰中也毫不放鬆。

王守仁在作戰期間,仍然講學不息。他在贛州講學的時候,提出了「致良知」,從此以此做為講學宗旨。據說,有人問他:「除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呢?」問話者是想要他講些良知之外的話,不要抱著「致良知」不放。但王守仁卻回答:「除了良知之外,還有什麼可講的呢?」他認為,如果社會上人心能趨於正直善良,那麼衰敗的世風自然能趨向淳厚,國家就能太平,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後來,朝廷派他去廣東、廣西平定土酋的叛亂。由於征戰勞頓,使他身心疲憊。在重病之中,他上疏給皇上,請求辭官回鄉。返鄉途中,王守仁的病情更加嚴重了,臨終前他看到學生哭泣不止,便微笑著說:「我的心中一片光明,有什麼可遺憾呢?」

王守仁去世時,年僅五十七歲。他的靈柩路過江西時,當地的軍民身著縞素,痛哭著為他送行。他去世後被謚「文成」,又被追封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陽明先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

 

聽故事 長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