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
已播1597 共81集 更新:2023-11-29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1
選集:
1~60 61~81
1第1集 九齡黃香 扇枕溫衾 為官勤政 天下稱頌 2第2集 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他給出了答案 3第3集 了不起,他把孝親擴大到仁愛天下人 4第4集 他究竟有什麼樣的孝行,竟讓匪軍改邪歸正 5第5集 有一種孝行叫難能可貴 6第6集 哥哥得了傳染病, 他選擇這樣做 7第7集 愿将身代死,尝粪显孝心 8第8集 遺子萬金不如教之敦睦,文壇宗師為您演繹孝道 9第9集 唐張李氏 扶姑乞討 拒聘揮銀 貞孝盡職 10第10集 怎一個「誠」字了得 11第11集 只要你願意回頭,哥哥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12第12集 兄弟和睦,也是一種孝 13第13集 漢明帝為何如此禮遇這對兄弟 14第14集 母親的教養,是一個家族最好的風水 15第15集 如何愛國,他給出了答案 16第16集 他對國家的忠烈丹心,明徹千古 17第17集 從生至死,他的心中一片光明 18第18集 失去這樣的忠臣,誰能不心痛 19第19集 她,是唐朝最有人格魅力的五好公主 20第20集 家庭出現隔閡,該怎麼做? 21第21集 一棵老樹竟挽回了兄弟三人的情誼 22第22集 人的福氣有多大,取決於他心量有多大,量大福大! 23第23集 竹馬兒童與賢能太守的信義約定 24第24集 年画里的德育故事——五子登科 25第25集 今年過節先送「禮」-謙和有禮,始終是一個人最好的名片 26第26集 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卻不知道這背後傳奇的故事 27第27集 周文王之母太任,中國胎教第一人 28第28集 孟母三遷,以仁為鄰,擇善而從的智慧! 29第29集 汉陈孝妇 夫戍边隅 嘱以养母 一诺不渝! 30第30集 信义曹摅 为官仁惠 纵囚归家 克日皆返 31第31集 一個永遠都不說謊的人 32第32集 可以用“母仪天下”来赞颂这样一个后母吗? 33第33集 一个“唐朝奶爸”的传奇人生 34第34集 世人只知他聞雞起舞,卻不知道他的一生是如此傳奇! 35第35集 他,沒留錢給後代,只留了一個「義」字 36第36集 他,以一人之力捍衛了一座城 37第37集 一串珠子的傳奇故事 38第38集 為何顏真卿的書法千年無人超越?祕密終於被發現! 39第39集 除了出眾的軍事才能之外,他還給了我們什麼? 40第40集 他,因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千古佳話 41第41集 春節行孝,中國人的精神「大餐」 42第42集 無論生活拋來什麼 都有轉化的機會 43第43集 位卑不忘國 忠臣不畏死 44第44集 「和聖」柳下惠——信德救國 45第45集 敬畏的力量! 46第46集 古人整肅衣冠 而今過時了嗎? 47第47集 有一種幸福叫不離不棄 48第48集 他,讓我們看到了一顆別樣的恥心 49第49集 愛,讓生命無限延伸 50第50集 歷經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個字 51第51集 三枚橘子和一塊石頭訴說人倫的光澤 52第52集 司馬遷為什麼會把他們放在《史記》列傳之首 53第53集 一個讓老百姓又畏又敬的人 54第54集 還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55第55集 偉大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信義 56第56集 這樣的姑嫂關係,透出她不一般的智慧 57第57集 他倆,是生死大義的最佳詮釋者 58第58集 在情與法之間,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59第59集 他真正做到了「人如其名」 60第60集 聽,一條懸魚的不朽

德育故事 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 久習生效

最真實的人物

最中國的故事

最該學的榜樣

影響您和孩子一生的聲音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被視為天下大公之道,為政之本。《忠經》曰:「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可以說,「忠」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的基本道德規範,數千年來,這一思想激勵著廣大志士仁人,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前進。

 

于謙勤王 當仁不讓 赤膽忠心 日月同光

 

明朝時期的于謙,字延益,謚號忠肅,浙江錢塘人。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所以他也被稱為著名的「救時宰相」。

少年讀書的時候,于謙就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常常以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勉勵自己,並思考古今治亂興亡的道理。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于謙考取辛丑科進士,從此踏上仕途。

明宣宗宣德初年,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河南、山西兩省的巡撫大臣。于謙不攜家眷,獨自一人去上任,冬春在山西,夏秋到河南。

在任的時候,于謙常常騎馬到下屬的各個地區考察民情,向當地的老百姓詢問生活情況,訪察地方官施政的得失。回到官邸,他就一五一十寫下來,上疏給皇上。如果地方上有了小的水災或旱災,他也馬上報告朝廷。就這樣兢兢業業,一幹就是十九年。

明英宗的時候,于謙任兵部左侍郎。正統十四年七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率領騎兵大舉南犯。當時宦官王振專權,極力鼓動明英宗北上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yě)勸諫,但是皇上一意孤行,貿然親征。結果,明軍在土木堡遭到慘敗,明英宗被俘,瓦剌部落首領率瓦剌大軍直攻北京,企圖一鼓作氣佔領明朝的都城。

消息傳到京城,一時間人心惶惶,許多大戶人家紛紛南逃。因為京城裝備精良的守軍都已經隨英宗出征,剩下的士兵不足十萬,都是些老弱;而瓦剌軍兵強馬壯,乘勝而來,大有不可抵擋之勢,北京城岌岌可危。

這時,留在京城監國的郕(chéng)王朱祁鈺請大臣們出主意。一部分大臣主張朝廷趁瓦剌軍尚未到來之際,趕緊遷都南方。這時候,于謙毅然站出來反對遷都,郕王也非常支持于謙的看法。由此,南遷的提議被廢棄,保衛北京的策略確定下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英宗被俘,也先屢次以英宗的性命要挾。當時國難當頭,社稷為重,于謙和大臣們果斷的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即位,也就是明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全權指揮保衛北京的戰役。當時,朝野上下都倚重于謙,于謙當仁不讓,也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于謙受命之後,奏請皇上立刻調集軍隊奔赴京師,其中包括南京、北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及運糧軍,於是人心漸漸穩定下來。

于謙考慮到當前的戰局,慷慨激昂的對明景帝說:「目前敵寇得志,扣押英宗的大駕,勢必輕視我國,長驅直入,請皇上嚴令各個邊關的守臣協同起來,竭力防範。京師的士兵、軍械都快沒了,需要趕快分頭招募民兵,命令工部打造盔甲和兵器。文臣做巡撫,武將做將帥,至於領兵打仗、守護京師的任務,則由臣下擔當,如果臣辦事不力,請陛下治臣之罪。」景帝聽後,非常贊同,立即採納了于謙的意見。

此時也先已經率領大軍攻破紫荊關,挾英宗直奔京師而來。在景帝的支持下,于謙將原有的和新招募的兵士共二十二萬人,分列於京師的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冑親赴兵營督戰,以示背水一戰,誓死衛城的決心。

當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帶兵抵達北京的時候,驚異的發現,眼前的明軍紀律嚴明、秩序井然,與土木堡被擊敗的明軍大不相同。原以為旦夕可下的京城,並不像他預想的那樣不堪一擊。

兩軍相持一段時間之後,也先騎虎難下,於是派騎兵窺探德勝門。于謙得到消息,事先在路邊空房裡埋伏下士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候戰多日的瓦剌兵大舉追來,結果數萬的士兵被明軍擊潰,瓦剌軍損失慘重。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在各處都吃了敗仗。於是瓦剌部落首領也先有送回英宗、與明朝議和的意思,于謙又說服景帝接英宗回朝。到了八月,太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經一年。也先見明朝沒有什麼事端,更想講和,使者接連前來,提出把英宗送回。

後來英宗被釋放回國,開始謀劃復位大計。景泰八年正月,英宗舊臣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趁景帝病重之際,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推舉英宗即位。他們懷挾私心,誣陷于謙謀反。英宗下令將于謙斬殺,京城百姓驚聞噩耗,哭聲震天,行刑之時,烏雲蔽日,可謂是天怒人怨。

錦衣衛的官兵在抄查于謙的家產時,什麼值錢的東西和罪證也沒查出來。事後,英宗皇帝也後悔自己錯殺了一位忠臣。

明憲宗成化二年,石亨和曹吉祥等人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累計巨萬,于謙的冤案昭雪,憲宗皇帝在詔書中讚歎于謙道:「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詔書被天下人傳誦,終於還忠臣以公道。于謙一生只知謀國不知謀身,他忠心報國!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正如他年少時寫的《石灰吟》一般: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聽故事 長善根 立大志 做好人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我們下次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