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全1集

  明天是孩子們的節日,兒童節。這或許是孩子們一年中最開心的節日,因為這一天他們會得到父母長輩的「特殊關愛」,陪著他們或遊玩、或購物,其樂融融。

  

  或者說,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萬千寵愛集一身,許多孩子平時得到的關注與享受已頗為豐足,並不需要等到六一這天才能成為家庭的主角。

  

  曾經看到網上一篇報導,講現在做兒童奢侈品的商家生意很紅火,有位小女孩僅兩歲,但衣櫃裡已經有不少媽媽給她買的奢侈品:近4000元一件的小風衣,1500元一個的小包包……而家長們之所以如此捨得,是因為他們相信社會上流行的一種理論:女兒要「富養」,只有這樣,才能從小培養出孩子的品味和眼界。

  

  為人父母,無不疼愛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到孩子,讓他們一生幸福安康,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莫過於此。但父母的教育理念如果只是隨大流、跟風轉,有時反而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民國時期,有位著名的愛國將領,名叫朱慶瀾。他在廣東當過省長,當時他在任上,深感家庭教育對塑造國民品格的重要,就自費印了一本叫《家庭教育》的書,以白話文的方式,闡述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免費分發給全省民眾閱讀。

  

  朱慶瀾認為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長的基礎。他說:「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裡生活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裡六年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萬一在家裡六年,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黑底子總是難退得去……到了世界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朱慶瀾主張從小要教會孩子勤儉,「哪怕有錢用,小孩只叫他吃飽,不給他隨時買些零碎吃的東西;只叫他穿暖,不給他隨時添些好的衣服。小孩如果要父母買什麼吃的穿的,不但不要給他買,並且要把眼前有吃有穿,已經過分的道理,父母不是刻嗇,是替他積德,不是現在沒錢,是怕他將來討飯的意思,詳詳細細教訓一番。不要學那沒有見識的父母,把孩子當成祖宗,任他享福,卻自己要做牛馬,替他受罪,不但苦了自己,並且害了孩子。」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是相信一個人先天的福報是有定數的。穿衣吃飯、日常受用,點點滴滴都是福報的體現。如果年少時候享福太多,以後大了或老了,福就會很薄,沒福可享,日子會很悽慘。

  

  清代名臣、大學者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錄了這樣一個例子:

  

  紀曉嵐的第六個侄兒和奴僕的兒子,出生時兩家的產房只有一牆之隔,兩家的窗戶又相對應,兩個嬰兒同時呱呱落地,出生的時刻幾乎連一分一秒都不差。

  

  但是紀曉嵐的侄兒長到十六歲時就夭折了,而奴僕的孩子一直都健在。紀曉嵐分析原因:這是他們兩人命裡所帶的福祿大概只有這個數,他的侄兒生長在富貴之家,嬌生慣養,十六年中,早把一生的福報消耗盡了,而奴僕之子生長在貧賤之家,平常粗茶淡飯,福報消耗無多,自然活得長了。

  

  所以明事理的傳統中國家庭,一般都不會嬌慣小孩、放縱小孩的欲望,一來防止孩子養成自私自利的驕奢習氣,二來也是怕折損孩子的福報。

  

  傳統文化認為:一個人先天的福報雖有定數,但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改變,所謂「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而想要為孩子培福增福,莫過於要從小啟發出孩子的孝心。

  

  古人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就像一棵樹,福報只是枝葉,而德行是樹根,想要枝繁葉茂,必須根深蒂固。「夫孝,德之本也。」孝悌是德行之本,在家庭教育中,抓住孝悌這個根本,就能為孩子奠定幸福人生的根基。

  

  啟發孩子的孝心,就是從能為父母長輩著想開始,拓寬心量,長養出孩子的利他之心。

  

  譬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讓孩子只顧埋頭自個享受,而要教他學會留心觀察長輩的需要,主動幫忙盛飯夾菜、遞遞紙巾;吃完飯,能自覺幫忙收洗碗筷、擦桌掃地……通過種種生活細節,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勤勞,更是長養了孩子的孝心。

  

  利他即是利己。當一個孩子學會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能時刻顧及他人的感受,樂於助人、勇於擔當,將來立身處世,必然有很好的福報。因為「量大福大」,心胸愈能包容,福報就愈大,「得道者多助」,自然能經營出幸福和諧的人生。

  

  我們仔細考察歷史與現前的社會,古往今來,真正有成就、有福報的人,莫不都是孝子賢孫。

  

  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如今已年近九旬,他經營的兩家企業都是世界500強,被譽為「經營之聖」,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用世間的角度看都很完滿。

  

  稻盛總結人生經驗,認為自己成功的根源,來自母親從小給予他的「利他」教育。

  

  稻盛出身於平民家庭,母親是一位極為善良勤勞的家庭婦女,從小看見母親總是勤勤懇懇為家人無私付出,潛移默化中影響了稻盛的人生觀。

  

  稻盛說:「母親守護自己的孩子時所流露出的愛,是利他的極致表現。」反之,「把自己的父母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孝順父母,這同樣也是利他」。

  

  稻盛認為:「對於血緣最近的父母都無法關愛,更不可能關愛別人。對血緣關係最近的父母施孝行,就是利他的開始。」

  

  稻盛從小對父母很孝順,並傳承了母親利他的品德。稻盛小學時代是孩子王,常帶著小夥伴們到處玩耍。每次放學後,等稻盛與夥伴們玩耍歸來,母親總會為他們蒸好滿滿一鍋紅薯,讓孩子們吃。

  

  這時候,稻盛就會想起母親平時的教誨,忍住先伸手去拿的衝動,而是先分給小夥伴們吃,再把剩下的留給自己。

  

  童年時代扎下的德行根基,讓稻盛成人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首先思考:這是不是對世人有利?是不是利他的行為?

  

  經過多次反覆的實踐,稻盛發現一個規律:「凡是能夠確信是基於利他、發自『善意的動機』的事業,最後無一例外,都能獲得好的結果。」

  

  所以稻盛認為:「盡力抑制自身的欲望,以親切的關愛之心為他人盡力,這也可以說是上天賜予我們生命的重要意義。」

  

  孩子們來到世上,都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讓雙方攜手相伴,圓滿彼此的人生。為人父母,如何給到上天最好的回饋,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