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全1集

  母親節,感念母恩的節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給大家推薦清人鄭珍的一本著作:《母教錄》。

  

  鄭珍是晚清中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學者、詩人,國學造詣深厚,道德學問出眾,被後人譽為「西南巨儒」。鄭珍的成材,與鄭母從小對他的精心培育密切相關。

  

  《母教錄》是鄭珍回憶母親生前訓誨子女懿言嘉行所做的記錄,此書刊刻問世後,深受時人好評,廣為流傳。《清史稿》據此書,將鄭母事蹟採入《列女傳》。品讀《母教錄》,一位有著中華傳統美德的賢良之母便漸漸躍然紙上。

  

  鄭母黎氏出生在書香世家,她的父親是地方上一位頗有聲望的私塾先生。黎氏在子女中排行第三,人稱三姑。黎三姑當年出生時,父親因為家境太過貧寒,而子女眾多,就命母親不給她餵奶,讓她自生自滅。

  

  過了三天,祖母不忍,讓母親給她餵奶,她才存活下來。黎三姑成人後,並未因此怨恨父親,而是體諒父輩生活的艱難,感嘆:「念父子天性,爾時寧棄不舉,不知有多少沒奈何!」

  

  後來黎三姑的父親曾患脾病兩年,在這兩年裡,她每天都要撿柴燒火給父親煨藥三次,細心周到的侍奉父親。

  

  黎三姑出嫁到鄭家後,對夫家老人也極為孝順,能得老人歡心,與夫家的兄弟姊妹相處也很和睦。從小到大,鄭珍看到叔叔嬸嬸都非常敬重母親,就問母親是什麼原因?

  

  黎三姑說:「我不善言不善笑,見叔等只肫肫款款(真誠懇切之意)與之接,誠誠實實與之言,一切閒是閒非總不理會,愛敬我或因此。」

  

  因生長於詩書世家,受家風的薰陶,更經艱苦生活的磨鍊,黎三姑養成了敬人愛物、慈柔寬厚的情操。

  

  她教導子女:「親友間,非有大故,當委曲完全,不可便破臉破相。試想生平與居處往來者,能有幾家?若因毫毛細事即斷絕一家,能夠得幾年斷絕?一物小事,令我與彼即算了一生,豈非不值?」

  

  黎三姑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有一次,黎三姑做了一大缽醬,放在屋外讓太陽曬。到了晚上,有位族人偷偷舀去一半。第二天清早,有不少人前來告訴黎三姑,說她曬的醬少了,肯定是被人偷去了。黎三姑心底有數,卻告訴大家:「醬是因為曬得太久,自然少了,不是被人偷的。」

  

  過了幾日,黎三姑路過偷醬的族人家,這位族人做賊心虛,想觀察她是否已知實情,就故意將偷的醬舀出一點來,說這是自己曬的,請她嘗嘗。黎三姑不動聲色嘗了嘗,然後說:「你做的醬味道比我做的好!」族人這才心底釋然。

  

  又有一次,黎三姑種了一架子瓜,瓜熟之後,卻被鄰居偷偷摘去。後來黎三姑路過鄰居家,看見她家灶台上還剩有一個被偷去的瓜。當時鄰居並沒有種過這種品種的瓜,她發現被黎三姑看見後,神態極其忸怩。

  

  黎三姑就說:「妳買的這個瓜比我種的大,成色也很好,可以送給我做種明年種。」鄰居樂得順水推舟,把瓜拿給黎三姑。黎三姑又從家裡舀來一些米送給她,做為贈瓜的報償,仍然像往常一樣同鄰居妳來我往,沒有芥蒂。

  

  後來黎三姑就以這些事教育子女:為人處世,要能「吃得虧」,才能「住一堆」。

  

  黎三姑友愛鄉鄰,樂於助人,在《母教錄》中多有記載。鄭家鄰居有一何姓老人,是個貧苦的佃農,沒有子女,住在牛圈邊。有一次,老人生了重病,「病體發黃,聲如牛吼,人無敢視者」,唯獨黎三姑不嫌棄他,與何妻一起照顧他,餵他飲食,老人命終後,還幫忙安葬了他。

  

  除此外,每有討飯的到鄭珍家,黎三姑總要給予,不讓討飯人空手而去。

  

  黎三姑的種種高尚品行,對鄭珍的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鄭珍從母親那裡學到了勤勞善良、同情貧苦人民的品德,這在他以後所著的詩文中都有所體現。

  

  黎三姑對子女的教育首重人品,告誡兒孫「壞事總不可做過一次」,因為「若做了一次,便覺得如此也不妨,往後越做得有味,直以為是好事了,已是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為善容易回頭,為惡能回頭者十未見其一也」。

  

  黎三姑對兒輩的要求,不像世俗那樣「中功名、做高官、博厚祿」,而是做一個誠懇樸實的人。她提出判斷人的標準:樸氣。她說:「我觀人,舉動說話都帶幾分樸氣,大半不失為好人,反此即不免薄相。」

  

  除了言傳身教,黎三姑還極為重視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鄭家原來居住的這一帶,當地社會風氣惡劣,賭博、酗酒、鬥毆、鬧事成風。黎三姑擔心這股不良風氣會影響小孩,禍害子孫,便說服丈夫,毅然決然把全家搬到百里外的鄭珍外公家附近租房居住。

  

  當時鄭珍十四歲,外公家鄉山清水秀、民風淳厚、文士薈萃、耕讀成風,在這樣的環境裡,鄭珍得以「親師友,習禮儀」。

  

  鄭家當時很貧困,但黎三姑總是竭力支持鄭珍學習。有一次,一位書販子來鄉裡賣書。其中有禮書數種,鄭珍急欲購讀,但錢不夠,無奈之下準備放棄。黎三姑知曉後,就變賣了自己出嫁時的耳環給鄭珍購書。後來,黎三姑看見鄭珍購買的書上畫著許多禮器圖,就笑著說:「沒想到我一隻小小的耳環,竟然換得這麼多禮器!」

  

  在父母與師友們的教育鼓勵下,鄭珍發憤讀書,後來相繼考取秀才和舉人,成為品學兼優的讀書人。

  

  鄭珍成家立業後,黎三姑對後輩兒孫隨緣教化,她的許多教子之道,今天看來仍有借鑑意義。

  

  譬如有一次,黎三姑見年幼的孫子在讀書時不能背誦,就悄悄告訴孫子,只要他快快把學的背下來,就拿東西給他吃,或者帶他去某處做某事。鄭珍不解,就問:「他已這樣心不專,母親這樣做,豈非讓他更不專心嗎?」黎三姑就告訴他:「此教子古法,汝讀書終不到。」

  

  後來鄭珍讀《大戴禮記.保傅篇》,見書上說,教導年幼子弟,可「擇其所嗜,必先受業,乃得嘗之;擇其所樂,必先有習,乃得為之」。也就是說,通過孩子喜歡的美味引誘他,讓他先學習,再讓他去嘗;通過孩子所樂之事引誘他,讓他先學習,再讓他去做。

  

  古人解釋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恐其懈墮,故以所味好誘之」。這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所採取的一種靈活善巧的教育手段。鄭珍這才明白,原來母親的做法是有古法傳承的。

  

  還有一次,鄭珍給孩子講解蘇東坡詩句「不緣耕樵得,飽食殊少味」的含義,鄭珍說了半天,但孩子一直不能領會。黎三姑就告訴鄭珍:「與小兒言,當就他所知處告之,太寬則不得頭腦,亦且厭聽。」

  

  黎三姑進一步解釋說:「此道理如我種四季豆時,爾從旁種幾窠,今日爾看去,已說比我種的好,後來結子,亦必覺得分外有味。又如今晨剝蠶豆,爾自剝一盤蒸食,吃得淨盡,更不別顧他物。可見凡事一經手作,便是有味。若都沒用過心力,任說出血來,爾只看是白水。」

  

  黎三姑教子都從生活實踐中來。她一生勤勞儉樸,常給子女講述長輩的勤儉事蹟,教育他們:「人家無論有無,皆當勤苦節儉。」「皇天不沒苦心人。凡事只苦得,總不落空。」「話不可說盡,福不可受盡。」

  

  黎三姑出嫁時陪嫁的一籠布帳子,在用了四十年後,雖也破舊,但仍在使用,並說給她綾羅也不換,其節儉惜福由此可見一斑。

  

  黎三姑勤苦終生,以勞作為榮,到了晚年,兒輩勸她不必如此辛苦,與媳婦們玩玩牌、下下棋,被她婉言謝絕,並說:「我每天雖然辛勞,但漸漸看到菜園豐茂、六畜興旺,簡直樂在其中!如果閒下來沉溺於棋牌,小兒輩必從旁觀弄,久之,必用心於此。非為樂,乃憂端也!」

  

  

  在《母教錄》中,記錄了黎三姑的許多人生感悟。例如,黎三姑認為:一家人居住的房子只宜狹小,因為房間雖然少,但「安置得宜,使家人不遠不離,便常有親密氣象」,如果住宅寬闊,房間又多又大,則「父兄難於呼應往來,子弟易於藏懶作奸,七離八落,非長久之道」。

  

  又如,通過對人性的觀察,黎三姑感嘆:「家人有一慈良者,雞犬之類必常親近之。悍暴,則呼之反去矣。性不馴善,畜生猶惡,而況人乎?」

  

  《母教錄》記錄了黎三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些生動而又「接地氣」的記錄,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一位普通中國母親的人格魅力。

  

  在傳統中國,有著無數像黎三姑一樣的母親,她們在歷史長河中,用默默無聞的養育和無私奉獻,綿延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賡續著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

  

  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