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全1集

  今天是公曆二〇二〇年十月一日,農曆庚子年八月十五,國慶、中秋恰逢一天,真是稀有難逢的好日子。

  

  俗話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花好月圓,丹桂飄香,在普天同慶的日子裡,為幸福安康、政通人和的家國前程而祈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心願。

  

  家和萬事興,國和天下平,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尚「和為貴」。在傳統中國,一個家庭往往是合族共居、世代同堂,少則數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是個名符其實的「小社會」。所以治家如治國,家國不二。而治理家國天下,無異演奏交響樂曲,只有人人敦倫盡分、各盡其責,如此上下相合、同聲共氣,才能奏出和諧動聽的華美樂章。

  

  前人經過實踐與摸索,把治家經驗整理成家規、家訓,以留傳子孫、啟迪世人。譬如南宋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響,為人才德並佳,時人讚稱「德足而行成,學博而文富」。成家立業後,袁采以儒家之道治家理政,以廉明剛直著稱於世,而且很重視教化一方。

  

  在任樂清縣令時,袁采感慨當年孔子嫡孫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於是撰寫《袁氏世範》(即《袁氏家訓》)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美化風俗習慣。

  

  在《袁氏世範·睦親》篇中,袁采從人的不同性情入手,深入剖析造成家庭失和的原因。他指出:「蓋人之性,或寬緩,或褊急,或剛暴,或柔懦,或喜閑靜,或喜紛拏,或所見者小,或所見者大,所稟自是不同。」

  

  在袁采看來,一家人性格各異,稟性不一,做父親的想要孩子的性情合於自己的要求,但孩子未必能合其心;做哥哥的想要弟弟的性情合於自己的期望,但弟弟未必能滿其意。

  

  所以袁采說:「其性不可得而合,則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和之根源也。」也就是說,一家人彼此性情不合,那麼彼此的言行也就難以適合對方要求,這就是父子兄弟(包括母子姐妹)不和的總根源。

  

  袁采認為,同是一家人,對待同一樁事情,每個人的態度也不一樣,「一以為是,一以為非;一以為當先,一以為宜後;一以為當急,一以為宜緩」。人性是這樣難以整齊劃一,如果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就會引起爭論,爭論一時難以取勝,就會再三不斷發生爭論,不和睦的情況就會由此發生,有的甚至引起終身失歡。

  

  所以,一家人要和睦共處,唯有「為人父兄者,通情於子弟,而不責子弟同於己。為人子弟者,仰承於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

  

  也就是說,家人之間,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而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處理雙方的關係,待人如己,這樣的家庭沒有不睦之理。

  

  袁采的剖析,即便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對年輕夫妻,有一次妻子因為娘家有事要回去幾天,特意叮囑丈夫:冰箱裡的菜記得吃,家裡的垃圾記得倒,這樣免得自己回來還要收拾打掃。

  

  然而等妻子從娘家回來,發現垃圾桶的垃圾都已滿出來,撒了一地,冰箱裡的菜也早已變質。

  

  妻子氣不打一處來,同丈夫鬧了起來。妻子覺得每天為家務操勞,而丈夫不懂得心疼她,這麼一點小事都不願做。而丈夫覺得妻子不能體諒自己,根本不知道他常常在外忙得昏天黑地,弄得精疲力竭,哪裡顧得了家裡。

  

  兩個人都覺得自己委屈,絲毫不願意退讓,鬧得愈來愈厲害,最後差點因此鬧離婚。

  

  故事裡類似的場景,其實在現代人的家庭中常常上演。家人之間的矛盾,常從各執己見而起,要化解彼此的對立,唯有如袁采所言,通情於對方,而不責求同己。

  

  對於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矛盾,袁采不主張強忍於心,因為一忍再忍,只會怨氣愈積愈深,「積之既多,其發也,如洪流之決,不可遏矣,不若隨而解之」。袁采主張當事人應在當下轉變心念化解情緒,理性看待矛盾產生的原因與後果,絕不讓怨氣積蓄在心,這才是「善忍」之道。

  

  同時袁采認為,家人之間由於一些細微的矛盾,最後愈鬧愈大不可調解,往往是因為「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先下氣爾」,也就是雙方彼此負氣,互不理睬,沒有一方願意先低下姿態與對方搭話,陷入冷戰,結果關係愈弄愈僵,難以收拾。

  

  「有一人能先下氣與之話言,彼此酬復,遂如平時矣」,如果其中一方能低下姿態,主動與對方拉拉話,對方必然不會繼續僵持不理,如此一來二往,氣氛慢慢緩和,就會恢復到正常的狀態,而不至於讓親密關係破裂。

  

  袁采對於人性有著非常細膩深刻的觀察,他認為自古以來,在人倫關係中,賢與惡是互相錯雜在一起的。要麼父子不能都是賢德,要麼兄弟不能個個美善;做丈夫的要麼遊手好閒,做妻子的要麼強悍暴躁……很少有哪個家庭不犯這些毛病的,即使是聖賢,也不可避免的碰到這種情況。

  

  袁采認為:身上患了瘡痍和疣贅,雖然十分討厭,但不能立即把它除去,「惟當寬懷處之」,只有放寬心胸對待這些事,「能知此理,則胸中泰然矣」。所以古人認為父子、兄弟、夫婦間的是非,別人是很難說得清的,清官難斷家務事,正是這個原因。

  

  閱讀《袁氏世範》,感覺彷彿是一個對人生世相了然於胸的長者,把他寶貴的治家經驗娓娓道來,順乎天理,近乎人情。而袁采當年寫成此書,不僅僅留給自己的子孫看,更是要「厚人倫而美習俗」,所以他將此書取名為《訓俗》。

  

  後來袁采請他的同窗好友劉鎮為此書作序。劉鎮認為,這部家訓不僅可以施之於袁采當時任職的樂清一縣,而且可以「遠諸四海」;不僅可以行之一時,而且可以「垂諸後世」、「兼善天下」,成為「世之範模」,於是建議將此書改為「世範」,《袁氏世範》由此而得名。《袁氏世範》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並被《四庫全書》收錄,譽為「《顏氏家訓》之亞」。

  

  《禮記》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和睦之家,必多富足;仁義之國,必然強盛。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從我心開始,做好「和」字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