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全1集

  今天是9月28日,孔子誕辰。2571年前,即公元前551年的今天,孔子誕生在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彼時正是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春秋時期。孔子應劫而生,為挽世運人心,一生不辭艱辛,身體力行,弘傳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被國人譽為「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不是孔子的發明創造,它是中華先祖與歷代先賢通過不斷實踐,所證悟的自然之道和人生真理。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前人的經驗智慧進行歸納整理,結晶成四書五經,以啟迪世人,匡世救民。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近代學者辜鴻銘說:「孔子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嘗試把社會和文明引入正確的途徑,給它一個真正的基礎,以阻止文明的毀滅。」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道統。中華民族珍視自己的文化道統,數千年來代代相傳,自戰國以迄今日,歷代的治亂興亡,有時政統可斷,而道統始終不斷。就因為道統不斷,所以每次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重建國家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確信儒家思想的學者。

  

  晚清時期,中國的政統已經沒落到底谷,民不聊生,受人欺凌。由於西強我弱,當時國內不少的知識分子紛紛向西方尋求救亡圖存的真理,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就是其中的代表。嚴復曾留學英國,他與當時的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是好朋友。有一次朱爾典返國時路過福州,當時正在福州的嚴復獲訊後,登艦前往送別。談及國事,嚴復因擔心中國已面臨滅亡關頭而傷心淚下。

  

  朱爾典於是對他說:「中國不會滅亡,因為中國有一大寶藏,只要能固守堅持,善加利用,中國不會滅亡。」他更進一步說:「我憂慮的倒是歐洲的前途。」嚴復驚奇的問:「什麼寶藏?」朱爾典說:「四書五經。」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國內一些激進知識分子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儒家思想,甚至提出要「打倒孔家店」,主張全盤西化。而一個土生土長的西方人,卻說四書五經是中國人應固守的寶藏,真是耐人尋味。

  

  其實否定民族的文化生命,只會墮入民族虛無主義,喪失民族自信心。幾千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的道統,正是因為它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經得起實踐證明的真理。

  

  譬如儒家思想注重倫常,倫常就是人類生活的正當方式,不僅順乎天理,而且應乎人情。背棄人倫,紊亂綱常,必會發生傷天害理、引發社會動亂之事。

  

  在《論語》裡有一則故事,可以從中看出孔子做人的態度。有一次,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到達楚國,他專程拜訪了葉邑的行政長官葉公。葉公向孔子誇耀:「我的家鄉有一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去官府告發父親,讓父親受到懲罰。」孔子說:「我的家鄉正直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蔽,兒子為父親隱蔽,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一生力倡仁義,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孔子認為,仁義的根本是孝悌,孝悌是人之天性,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在所有的人倫關係中,唯有父母與子女的愛,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世間的一切倫常道德,都是從「父子有親」(包括了母子)的關係中衍生,推己及人,而有「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國的穩定和諧,社會的發展進步,無不肇基於此。

  

  在孔子看來,做父親的偷羊固不合法,但做兒子的去舉報父親,這種傷及倫常根本之事,若人人起而效仿,久之必然產生惡劣的連鎖反應,導致父子不親、兄弟不和、夫婦不順、君臣不義、朋友不信、長幼不序,其對社會危害之深遠遠大於偷羊之害。孔子並非主張親人之間可以相互包庇縱容,而是兩相權衡取其重,要看到事情的影響與流弊。

  

  孔子是通達世理人情的智者,他指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並非宣揚愚孝。在《孝經•諫諍章》中,曾子向孔子請教:「請問老師,兒女完全順從父母的要求,這可以稱為孝順嗎?」

  

  孔子聽了曾子的提問,連聲訓誡他說:「這叫什麼話呀!這叫什麼話呀!父母若有敢於勸諫的兒女,就不會做下不合道義的事情。做子女的,不可以不規勸父母;為人臣子,不可以不勸諫君王。所以兒女若遇到父母做不義之事,一定要善加規勸。假如只知道一味的盲從父母的要求,那又怎麼能稱為孝子?」

  

  正所謂「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揆諸歷史,可以發現,當儒家思想被打倒廢棄,人間便多倫常乖舛,世風日下,亂象叢生,正如《左傳》所云:「人棄常則妖興」,社會停滯不前,歷史倒開車輪。而當儒家思想被倡導與重視,社會必然風清氣正,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在儒家思想裡並非僅有倫常教化,實則也有因果教育,如《書經》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倫常教化啟發人的良知良能,使人羞於作惡;因果教育則告誡人善惡到頭終有報,使人不敢作惡。

  

  在《孔子家語》中記載了一則因果故事。孔子在齊國時,齊景公去看望他。兩人正在談話,景公的手下就來報告說:「周國的使者剛到,說先王的宗廟遭了火災。」景公追問:「哪個君王的廟被燒了?」孔子在一旁說:「這一定是釐(xī)王的廟。」景公詫異的問:「夫子怎麼知道的呢?」

  

  孔子就說:「《詩經》上講,『皇天在上,它安排的都不會有錯。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報給有美德的人。』災禍也是如此。釐王改變了先祖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製作色彩華麗的裝飾,宮室高聳,車馬奢侈,而無可救藥,所以上天把災禍降在他的廟上。我以此做了這樣的推測。」

  

  景公說:「上天為什麼不降禍到他的身上,而要懲罰他的宗廟呢?」孔子說:「大概是因為文王和武王聖明的緣故吧。如果降到釐王身上,文王和武王不就絕後了嗎?所以降災到他的廟上來彰顯他的過錯。」過了一會兒,有人來報告:「受災的是釐王的廟。」景公吃驚的站起來,向孔子行禮說:「善哉!聖人的智慧超過一般人太多了。」

  

  除了倫常與因果教育,在儒家思想中還有哲學與科學教育。譬如在《中庸》裡,有系統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屬於高深的哲學思想。曾寫下科普巨著《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易經》是「涵蘊萬有的概念之庫」。1977年比利時科學家普里高津獲得諾貝爾獎,他自稱在《易經》得到一定啟發,並說「中國的思想,對於那些想擴大西方科學的範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願我炎黃子孫都能重拾祖先承傳的文化瑰寶,自強不息,為聖教的復興與世界的永續和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