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中元節 | 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原是道家的節日,後來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與儒家的秋嘗祭祖、佛家的盂蘭盆節融合,成為三教合一的民間節日。

      在故鄉,中元節叫做「七月半」。故鄉諺語云:「七月半,鬼亂竄。」在這個所謂的「鬼節」裡,除了供祭先祖外,故鄉最主要的習俗就是「燒包」,也稱「化帛」,即燒紙錢。在古代,帛是作為實物貨幣使用,人們把紙錢也視為「帛」,而「帛」與「包」的發音相近,或許「包」更口語化,口口相傳,所以故鄉人把「燒帛」稱做「燒包」了。

  燒包之前要「封包」,也就是把方形紙錢分成許多疊,將每疊紙錢用裁好的白紙封包好,成為待化之「帛」。接下來是「寫包」,即按照固定的行文格式,把先靈的名諱、化帛的數量、日期及化帛人等寫在包上,就像寄郵件似的燒給先靈領用。

      在故鄉,每逢臨近七月半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封包寫包。因為一般的人家在過去都是大家庭,三親六戚,林林總總,需要領用紙錢的親眷亡靈眾多。主家要按親疏關係給每位亡靈封數量不等的包,一般往往到最後都要封幾百個包。因此實際上封包寫包的工作繁巨,不提前幾日準備,燒包這天就來不及。

      封包的工作簡單,但寫包卻須略通文墨才行。小時候因為喜歡書法,練習過一段時間毛筆字,所以父親就把寫包的任務交給我。因為歷史原因,我們這支家族沒有自己的家譜,父親把自己知道的先靈名諱及稱謂記在一個塑膠筆記本上,細數也有幾十人。

      要寫包時,父親就把筆記本交給我,我按照名單一一寫好。現在回想起來,寫包就是一個啟蒙教育,因為正是通過寫包,我才了解家族親屬的脈絡關係,才明白了「顯考(亡父)」、「顯妣(亡母)」等等文言詞語的含義;才懂得稱謂有許多講究,對先靈不能直呼其名,譬如對男性先靈為表敬重,須在姓氏之後稱某公,在名字前要加「諱」,在姓名之後還要尊稱「老大人」,若是女性先靈則尊稱「老孺人」。如我祖父姓陳名忠壽,寫包時則稱為「陳公諱忠壽老大人」,雖然看似冗長,卻讓子孫在一筆一畫、鄭重其事的書寫中生起恭敬之心。

  通過寫包,其實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更重要的是,在寫包時,父親也會告訴我一些先祖的事跡,讓我了解家史,了解先祖創家立業的艱難歷程,這種家庭教育彌足珍貴。一個人了解家史,了解家族繁衍脈絡,心裡就有「譜」;心底有「譜」,懂得知恩報本,為人處世才「靠譜」。所以有人開玩笑說,一個人靠不靠譜,先要查其有沒有自己的家譜。

      當時我們雖然沒有自己的家譜,但是通過清明節、中元節等這些節日裡祭祖敬祖、慎終追遠的薰陶,為我們扎下了一些做人的根基,這也許就是傳統節日的價值及意義所在吧!

      轉眼間,父親已過世十餘年。父親當年留下的這個寫滿先靈名諱的筆記本,成為他留給我們最為珍貴的遺產。通過這個筆記本,激勵我發起重修家譜的志願。最終在家族宗親的共同努力下,耗時兩年修成家譜,圓了數代宗親尋根問祖的心願。十餘年間,因我定居異鄉,每逢七月半,在老家的大哥都會翻出這個筆記本,按照上面的名單,把包寫好、封好,鄭重其事的祭祖燒包。

      隨著社會的變遷,現代人生活節奏愈來愈快,在我生活的城市,如今逢到七月半,許多人家只是在戶外燒些散紙錢,聊表一下心意。主家邊燒紙,邊念叨請某某老人來領用,雖然簡化,也有其方便之處,但相對而言,通過寫包得到文化薰陶的機會和敬重先祖之心也減了不少。

      也常與身邊同事、朋友交流,發現如今能知道祖父輩以上先祖名諱的人愈來愈少,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家譜,對老輩人的歷史茫然無知者大有人在。記得在以墨西哥亡靈節為題材創作的電影《尋夢環遊記》裡有這樣一句話讓人感觸深刻:「在逝去的先靈看來,真正的死亡不是肉體的消殞,而是後人徹底忘了自己。」

      細想來,七月半裡「亂竄」的孤魂野鬼,其實有許多不是家裡沒有後人祭祀,而是後人忘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甚而不知他們的存在,這才是可悲可嘆!所以過去在故鄉,為了給予那些孤苦漂泊的亡魂慰藉與關懷,七月半這天人們還要放河燈,照亮他們回家的路,而寺廟道觀也都要做法事給他們施食,超度他們。

      小時候,故鄉的孩子們都喜歡過七月半,因為這一天夜裡可以去貫城河裡放河燈。夜色中,當一盞盞河燈在蜿蜒的河道飄流,宛如閃爍的星光點綴在銀河,孩子們在河邊歡笑著奔跑追逐,真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只是後來隨著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故鄉的貫城河成了廢水溝,放河燈的習俗慢慢消失,這樣的場景也就不復出現了。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這是清朝詩人龐塏筆下長安城的中元夜,在那些提著荷葉燈在河邊追逐的孩童的身影裡,我們彷彿都能看到自己當初的影子。不管我們在人生的旅途走了多遠,都不要忘記曾經的初心。

     祭如在,記如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彌合陰陽之隔的,是一念之誠;普度芸芸眾生的,是一念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