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已播21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全1集

  

       今天是母親節,感念母恩的節日。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對子女恩重如山,做子女的孝敬父母,是為理所應當。而在中國古人看來,就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看似平常無奇的親情互動裡,卻蘊含著「至德要道」。

  

  中國傳統啟蒙經典《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良的善,而是指人的自性真心本來就完美圓滿,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是一個大寶藏。

  

  人人都有完美圓滿的自性寶藏,但是我們很難感受得到。聖哲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妄想、分別、執著,遮蔽了性德,而要開啟自性寶藏之門,金鑰匙就是孝敬。孝是自性第一德,這是人的天性,是從父母與子女間的親愛關係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譬如年輕的母親生了嬰兒,她看護孩子無比的細心周到,孩子的一聲啼哭、一個眼神,她就知道孩子的需要。她與孩子相處時,內心只有孩子,沒有自己,所以她能夠對孩子的每個小動作明察秋毫,這是母親的天性。

  

  而兒女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也是出於天性。兒女心存父母,放下私心,也能做到「母子連心」,父母有什麼需要,不用言說,就能夠敏銳的感知到。

  

  就像孔子的弟子曾子,他上山砍柴,家裡有客來訪,母親想喚他回家,就咬自己的手指,一咬,曾子在山上就心痛,他就能感知到母親在召喚他。這看似特異功能,實則人人本自具有,只要有純孝之心,念念想著父母,人人都能夠恢復這個本能,恢復這本有的天性。

  

  曾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孝子,他時時處處心存父母,所以他的心清淨細膩,能在父母日常的一舉一動裡體察親心,滿父母所願。

  

  從前曾子侍奉他的父親曾皙時,每餐飯都一定有酒有肉。等父親吃好了,臨到要把吃剩的東西拿走時,曾子必定問父親:這剩下來的給誰吃?如果父親問:還有多餘的沒有?曾子必定回答說:有。他一定順著父親的心意,讓父親從他的侍奉上得到愉快,同時感到寬舒。

  

  他之所以要問父親這吃剩下來的東西給誰吃,就是要成全老人家一個疼愛晚輩的機會,可能父親想把它給孫子吃,或者賞給僕人吃。父親問還有多餘的沒有,曾子之所以一定回答說有,那就是叫老人家寬心享用,東西還有,不必擔心做兒子的奉養為難。

  

  曾皙死後,曾子的兒子曾元侍奉曾子,每餐飯也有酒有肉。但曾子吃好了,曾元把吃剩的東西拿走時,就不問曾子這剩下的給誰吃。如果曾子問他:這東西還有沒有多餘的沒拿出來?他也只回答說:沒有了。曾元這樣,就不過是對父母口腹上的供養罷了,沒能像曾子那樣體察親心、隨順親意。曾元只是養父母之身,而曾子是養父母之志。同是養親,曾元還摻雜著私心妄念,而曾子純真無妄。用心不一,功效自有天淵之別。

  

  所以一個人私心妄念愈多,離自己的本善愈遠,自性真心被蒙蔽得愈深,本具的智慧德能便難以顯露。人生於世,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德行,必然沒有福報,多艱多難。

  

  清朝福建有位姓馮的算命先生,給人算命很準。這位馮先生給自己算命,自己的兩個兒子中有一個能夠顯貴。可是他到了五十多歲,兩個兒子沒有一個顯貴,甚至賭博成性,不務正業。所以他心裡很痛苦,一一算別人的命算得很準,自己的命為什麼算不準?他聽說武夷山有位很有修行的道長,能知人吉凶禍福,就前去請教。

  

  道長就跟他講,一個人命靈不靈,關鍵是看他的心術有沒有改變,而心術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道長說,你家裡富庶,對妻妾非常的鍾愛,對父母的奉養卻很刻薄,這就是人倫顛倒。本來你兒子確實應當顯貴,但因你的不孝,天怒人怨,所以你兒子的福分全沒有了。

  

  馮先生聽了道長一席話明白了,於是回到家裡一改前非,侍奉父母非常的周到,不敢怠慢。果然,最後他的兩個兒子都回頭,戒掉賭癮,變得純良,都能聽從他的教導,也能夠為他保住家業。

  

  所以通過行孝,體察親心,可以把人的私心妄念自自然然的去除掉,開啟自性寶藏。一個人從與父母親愛(父子有親)的關係起步,把孝敬之心擴展開來待人處世,自然能處理好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孝心是自性真心的起用,心是一顆心,一真一切真,用這種心,侍奉上級即是忠誠,侍奉長輩即是敬重,對待朋友即是誠信,教化下屬即是仁慈,普度眾生即是大愛。

  

  再進一步,用這樣的孝心對待天地萬物,則能對天地明察秋毫,故《孝經》云:「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古時明君聖王心地清淨,他能夠事父母孝敬,他事天地也能明察,所以天地有些什麼樣的風吹草動,他馬上就感知到有什麼樣的預兆。他能夠這樣去明察天地,就能夠按照自然規律行事,不會因違逆自然之道而遭受災禍。

  

  所以孔子說:「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要砍一棵樹,或者要殺一隻畜生,如果不是按照時節來做,這也是屬於不孝。為什麼呢?對天地非禮。人能處處想到維護自然界的長久,這就是移父母之孝而事天地。人能夠長存此心,就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必然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一個人,從對父母盡孝開始,逐漸擴展到用真心對待一切人、事、物,即是從小孝昇華到了大孝,性德圓滿彰顯。故《禮記》云:「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意思是說:小孝是盡自己的能力供養父母;中孝是勤勤懇懇,動心思讓父母心安;大孝則是竭誠行孝,惠及天下,讓孝道世代流傳,永不竭盡。

  

  正是因為看到孝心具有強大的功用,所以古聖先賢、歷代君王無不竭力宣導孝道。在《孝經》中,孔子告訴曾子:「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古代明君聖王,他們有和諧世界的法寶,能夠順天下,使人民和睦,上下尊卑都能和諧而無怨,而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道。

  

  所以孔子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而教育最最緊要的任務就是啟發人的孝心。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人人都能力行孝道,性德顯露,自然「百福駢臻,千祥雲集」。

  

  古人身先士卒,率先垂範,通過孝敬去妄存真,回歸自性,明瞭天地同根、萬物同體的人生真相,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實則只為後人趨吉避凶、消災得福。換個角度看,這何嘗不也是父母憐子之心?

  

  「父母恩深重,恩憐無歇時,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親節,我輩後人當感念古聖先賢、父母祖先的究竟憐憫之恩,如教奉行,見賢思齊,方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