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聖誕
播放中: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已播177 共43集 更新:2022-05-31
下載 詳情 點讚3
選集:
1第1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 2第2集 我和我爸 3第3集 向父親致敬! 4第4集 人人本是觀世音 5第5集 印光法師:韜光養晦的「常慚愧僧」 6第6集 中元,不僅僅是個節日 7第7集 落實老師教導,是則名為報恩 8第8集 向古聖先賢學做老師 9第9集 月光菩薩的故事 10第10集 重陽佳節丨棄老國的故事 11第11集 他所做的一切,只為幫助迷失的浪子找到回家的路 12第12集 春節祭祖,追本溯源最高的儀式感【附:祭祖文】 13第13集 母是菩提樹 14第14集 兒童節專題丨一顆童心 成就你我 15第15集 窈窕淑女:家之福,国之福 16第16集 清明話家訓 17第17集 祭祖的精神實質 18第18集 祖先是我們的木本,我們是子孫的水源 19第19集 母教,賢孝子孫之端 20第20集 孝敬,開啟自性寶藏的金鑰匙 21第21集 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 22第22集 童蒙養正:不讓孩子輸在人生起跑線上 23第23集 親愛的父親,謝謝您 24第24集 如是父母,如是教子 25第25集 中元祭祖 孝慈為根 26第26集 中元節丨記住,是最好的懷念 27第27集 教師節丨師道尊嚴 28第28集 教師節,說說他們的故事 29第29集 先師孔子 30第30集 他的思想,是人類的大寶藏 31第31集 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32第32集 和諧家國,從我心做起 33第33集 文化自信 文化強國 34第34集 孝是中華文化根——祭祖與孝親 35第35集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36第36集 觀音菩薩,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37第37集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 38第38集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39第39集 原來我們的姓氏背後,竟有這麼多祕密! 40第40集 傳統母教 恭慎貞靜 41第41集 《母教錄》:母德如厚土,其功莫大焉! 42第42集 孩子,這是給你最好的禮物 43第43集 回望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父親節就要到了,父子有親是自性第一德,一切的美德,都從父子一體的親愛中流現出來。中華文明之所以承傳千萬年,老樹新枝、生生不息,其中的生命力,就是父子一體的親愛精誠。由此推展開來,就是以愛敬的心,對待一切人事物。讀書人敬愛老師如同嚴父,依教奉行、敦倫盡分、閒邪存誠,成為聖賢君子。

  學者有所成就,必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繼絕學、開太平。明清之際的朱柏廬一家三代,父忠子義,他們看似獨善其身,實則兼濟天下,以家風、家道和家學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廬一家三代的故事

  朱柏廬,本名朱用純,公元一六二七年生於昆山。這一年,明熹宗駕崩,崇禎皇帝登基,明朝已是西風殘照。

  小柏廬是在父親朱集璜的言傳身教下成長起來的。朱集璜的學問、德行備受尊重,有數百人慕名前來學習,被當地人尊稱為「節孝先生」。所謂「節」,就是指集璜先生的所作所為都能遵從道義;所謂「孝」,是指先生的為人至孝。

  節孝先生的孝道,是他的父親朱家佐先生成就的。朱家佐字筑嚴,一生以力行、實幹著稱。先生的生母去世得早,他便對繼母夏太夫人非常孝順。就在先生即將去世的時候,他對兒子朱集璜說:「好好奉養祖母,好好送她終老!」

  節孝先生尊崇父命,恭敬奉事祖母,二十年如一日,讓老人家安享晚年。先生的孝行與學問,得到了鄉民的尊重與愛戴。他雖然沒有什麼官職,卻依然能夠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為民請命、為民造福。晚明時期,許多地方天災與瘟疫一併爆發,節孝先生便和學生們一起研究水利、經濟和稅收方面的專業知識,盡其所能地為家鄉勘探地形、興修水利、疏通運河、改善民生。隨著王朝走入末世,社會治安也越來越差,節孝先生又協助官府維護秩序、護佑鄉民,將儒家「經世致用」實實在在地做了出來。

  朱柏廬的母親是一名非常吃苦耐勞的傳統女性。她一生起早貪黑,任勞任怨照顧全家。當節孝先生在外奔走、為民請命的時候,母親就在家中織布、勞作,一方面勤儉持家、貼補家用,另一方面也不斷督促孩子們讀書。柏廬先生在他的《治家格言》中開篇便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務必內外整潔。」寫得就是母親勤勉的一生。

  小柏廬大約四五歲時,父親在常州一位姓徐人家的私塾教學,小柏盧也跟著學習,讀朱熹的《小學》,成爲父親的學生。《小學》全書共六卷,目的就是教孩子們懂得做人、明了是非善惡的標準、能够趨吉避凶。朱熹夫子曾經說過:「後生初學,且看《小學》書,那個是做人的樣子。」所以,在這部書問世之後的一千年間,一直都是啟蒙必修課。

  朱柏廬本名用純,父親期待他能夠純淨純善、誠敬立身。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他十六歲成為秀才,父親看他才氣英發,覺得很是欣慰。接著,從北京那邊傳來清軍入關的消息,次年,清兵打到了昆山。節孝先生與學生們一起組織鄉民、抵抗外族入侵。然而,明朝大勢已去,一六四五年七月六日,昆山兵敗,節孝先生投河殉國,門人孫道民等不屈而死者五十多人。這一年,朱用純只有十八歲。

  國破家亡、喪亂及身,可謂「覆巢之下,幾無完卵」!父親殉難之後,朱用純嚮往父親的氣節,效法三國時期的孝子王裒(音póu),便自號「柏廬」,提醒自己持守節義、圓滿孝道。

  王裒生活在三國時期,曹魏滅亡之際,父親被害去世,他為父親守墓,常在墓前的柏樹前哀傷哭泣,並且終生隱居,不為新建立的晉朝服務。足見志不可奪,志不能奪。

  從此,鄉親們就尊稱他為「柏廬先生」,這是尊重一位布衣平民的志向。孔子説過: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柏廬先生用一生將孔子的教誨做了出來。

  朱柏廬是長子,父親走後,生活的重擔全部落他身上。兩個弟弟還年幼,四弟還沒有出生,加上局勢動蕩,一家人顛沛流離,輾轉謀生,此中種種困頓、苦難,非常人所能夠想象。可是,先生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想方設法支持族人共度難關。在這人生最為困苦的時候,先生依然努力做到持家如法,言辭端正;面對兄弟叔侄,也一定要分多潤寡。

  待到局勢穩定,一家人終於回到了家鄉。柏廬先生開始像父親一樣到富人家開設的家塾教書謀生。他不敢忘記當年父親的教誨,更將父親的威儀有則、師道尊嚴,都一一繼承下來。雖然前來學習的學生大多數只想求取功名,但是,他還是不斷強調「讀書志在聖賢、非圖科第」,以幫助學生立志。他和父親一樣,先教授朱熹的《小學》,扎好做人的根本。

  這段時間,他一邊謀生,一邊向夏永言先生學習,提升學問。雖然意在做一名隱士、教書育人,但是讀書人的平生大志不可一日或忘:這就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說:

  熒熒殘灺(音「謝」)。

  喔喔雞鳴。

  朗吟不輟,

  促席相隨。

  非一朝之榮名是勉,

  乃千秋志節為期。

  柏盧先生在三十一歲時,看到讀書人放不下爭名奪利的心,社會還延續著晚明時期講究享樂的風氣,覺得十分痛心。讀書人如果念的是聖賢書、談的是道德學問,想的和做的卻是及時行樂、功名利祿,傳統文化就會在知行不一中斷掉。公元一六八五年,柏盧先生談到:只有以修身為本,才能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若不能靠著聖賢經傳去做,則「難免以學術殺天下」。這正是他檢討明朝亡國的肺腑之言。

  面對新時代,先生深感誠敬立身、知行合一是救世良藥,又慚愧自己雖然從小讀書;但是,人到中年還是做不到純淨純善,遂開始撰寫《毋欺錄》,意思是力行古人的教誨,從「不自欺」開始。

  《毋欺錄》不僅記錄了先生本人的心路歷程,更可以看到他端正世道人心、推行倫理教化的種種實踐。無論嚴寒酷暑,他都會講論終日,沒有絲毫疲倦。先生處事待人,非常禮讓、寬和,但是對待自己,卻十分嚴格、自律。在學問方面,他全心教育年輕人,而不是追求個人在學術方面的發展。他將教學資料用工筆楷書抄錄成冊,以幫助後人學習、參考。人們都說他的家塾宛若當年「玉峰夫子之門」。

  昆山人所說的「玉峰夫子」是指柏盧先生的高祖父朱希周。明孝宗時,年僅二十三歲的朱希周一舉奪魁,成為狀元。柏盧先生所承繼的,不僅是高祖的博學,更是朱家數代以來所養成的樸實、力行的家風。他說,為了挽回世道人心,靠的不是高深的學問,而是要以普通百姓為對象去立言設教。畢竟,妙理貴恭行。先生在三十五歲時說:

  「下學而上達,上達即在下學中……學之必不可不進於上達,而教之必不可不主於下學也:蓋聖人只是下學中人也。」

  這段話大致是說,好好在日常生活中力行,逐漸達致聖賢境界。讀書求學,一定要做聖賢;教學力行,一定不離日常生活。聖人只是能夠將大道理圓融無礙地用在生活上而已啊!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柏盧先生將朱子的《小學》,進一步寫成人人都可以遵行的《治家格言》。他認為,學習如理如法地生活,在起心動念處修習誠、敬,就能變化氣質,成為聖賢、君子。如此立身,就能過得安康、樂在其中;如此持家,也一定能讓家庭和睦、幸福美滿。這樣的家庭多了,太平盛世就實現了。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柏廬先生到底是如何做到古書上所說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的?他如何能夠歸隱家鄉、在潤物細無聲中成就清朝務實的學風?清朝統治者又如何從外族入侵轉變成為士大夫心目中的「國朝」、滿族人又如何因為夫子的教化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今天時間到了,敬請聆聽下一集朱柏廬一家三代父子有親的故事,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