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談到《群書治要》成書背後的故事。這一集,就讓我們看看虞世南如何將「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做出來,成就了一個政治奇跡——「死亡之約」的吧!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西哲有言:對於歷史無知的民族,終將在劫難逃。千萬年來,人類為了保存歷史的記錄,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想出了許多方法,有的將史實變成史詩,有的則變成口耳相傳的諺語,還有的變成了代代相傳的傳說故事。衹有中國人,發明瞭漢字文言文,將歷史嚴謹的記錄下來,準確無誤的傳諸後世。

 

中國人所記錄的歷史,並非僅僅記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為了反映出宇宙人生的真理——五倫五常,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精神。

 

唐太宗既是創業之君,又是守成之主。虞世南等人和他一起將「君臣有義」做了出來;而他又和自己的子民,將「朋友有信」演了出來。他所創立的唐朝,開國規模弘大;國家對於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所秉持的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態度,不僅是前無古人,即便當今,也非常值得現代人借鑒。唐朝的官員,已經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一同辦公、共同協商的局面。朝廷內部的和諧與同心同德,常常為後世所讚歎、敬仰。即便如此,唐代的皇帝卻一直以「漢皇」自稱,期待能夠復興漢朝的美好時代,更期望能傚法上古「三代」的聖王。正是這種尊重歷史、相信古人的態度,才讓唐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尊重歷史,有效的吸取歷史經驗,還在於虞世南等南朝舊臣,能夠將歷史的真相與教訓深入淺出而又旁徵博引的展示出來。換句話說,像虞世南這樣的初唐名臣,他們最為可貴的是將傳統文化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真真實實做了出來,真正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由此洞察國史,對歷史的發展有著正知正見,指導當代的政事。每當虞世南和唐太宗論史,皇帝稍微有一些偏頗的地方,世南先生都會很嚴正的予以糾正,務必讓太宗皇帝體會到歷史經驗對於眼前的政務有哪些借鑒之處。平時的世南先生雖然看上去年邁瘦弱,但是每到這個時候氣勢卻是非常剛烈,令人震撼。對此,太宗皇帝非常欣賞說:「虞世南如此誠懇,我很讚歎,群臣如果都能像他這樣,天下何愁得不到治理呢!」

 

太宗皇帝與虞世南的君臣問對,也成就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傳奇——貞觀初年的死亡之約。

 

公元六三三年的臘月,太宗皇帝到監獄視察死刑犯。其中有犯人向皇帝表示說很想念家中的老母親,每逢佳節倍思親,何況這是他們最後一次過年了。太宗覺得很是感動,當年,是他一直服侍病重的母親,直到最後一刻。囚犯的孝心引發太宗的思親之情,就下令當時在死牢裡服刑的三百九十位犯人,全部都回家看望父母,明年秋天再回到長安問斬。

 

將犯了重罪的犯人放回家鄉,這對於國家治安而言,不亞於一次大的冒險。然而,常常思念母親的唐太宗,深知「百善孝為先」,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生走錯之後,忽然回頭,孝心彰顯,實在不容易。太宗皇帝此舉,既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也是為了天下的母親,尤其是為了安慰那些犯人的母親。

 

太宗早年,有著很好的家庭教育,母親竇太后不僅有才學,更能孝順、照顧老病的婆婆,太宗本人也在母親病榻前悉心照顧,直到最後時刻。然而,太宗少年就南征北戰,沒能讀書,幸好他能向虞世南這樣的文臣學習,君臣常常一起讀書論史。可能也正是這樣學以致用、邊學邊用的方法,讓國家從混亂走向安定,由弱勢走向了強大。

 

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八年的夏天,七月七日的那天,在甘肅的隴西發生山崩,看到了許多大蛇,因為隴西是唐朝重要的軍事重地,這些現象讓朝廷產生了許多憂慮。太宗皇帝就問虞世南:「這些自然現像是怎麼回事啊?」

 

虞世南向太宗回顧了春秋、漢晉近一千年所出現的重大災害、異相,然後鼓勵皇帝要修德,真正有德行的人,才能化解災難,他很認真的勸太宗皇帝說:「出現這些自然災害,恐怕在提醒我們,國家可能有冤獄。應當減少一些在押的囚犯,或許合乎天意。而且,無論是什麼樣的異相,都敵不過德行,唯有好好修德,才可以化解。」太宗覺得有道理,就派遣使者賑濟那些吃不飽飯的人們,重新又複查了訴訟,有冤屈的都伸了冤,能寬免的也都予以寬免。

 

可是,過了些天,天上又有了彗星。太宗問群臣:「為什麼會有彗星?這是怎麼回事?」世南先生說:「我聽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不能修德行義,就算捕獲了麒麟、鳳凰這樣的瑞獸,也是於事無補;但是如果在政事方面沒有什麼缺憾,就算有了災星,也不能帶來什麼損害。祈請陛下不要因為太平日久,就有了驕傲怠慢的心,善始善終,就算見到彗星,也沒有什麼好憂愁的。」這一席話,讓太宗皇帝覺得非常震動。當時,唐太宗不僅將國內治理得有聲有色,實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而且還在三年前,被多個中亞國家尊為「天可汗」。虞世南此時此刻的一番提醒,讓皇帝反思自己的確有驕傲的心,待人接物確實有輕慢的行為,感到上天垂像是為了提醒自己。

 

領導人的正念影響力很大。到了貞觀八年(公元六三四年)九月初四這一天,皇帝和死刑犯約定的時間到了,那些去年釋放回家過年的犯人,居然不等官府督促,全部如期回到了長安城等候執行死刑。這一年,世南先生屢次勸諫猶言在耳,太宗看到這些犯人罪過雖然嚴重,但是能有孝心侍奉親人,對朝廷言而有信,說明他們真正在改過遷善了,皇帝因而特赦了這些重罪犯。

 

世南先生的正己化人,太宗皇帝的虛心受教,讓人看到當年君臣一心一意造福社會的情形,令人十分嚮往。太宗釋放三百九十位死囚,是出於他的愛心與信任,也贏得了天下對他的信任與愛戴。

 

《大學》有言:「與國人交,止於信。」唐太宗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能夠以信德感化重罪犯,這既是政治的成功,更是教化的成就。能夠具備信德,相信古人的教誨,將古人的教誨活學活用,這是唐太宗成就貞觀之治的原因與動力。然而,這一點恰恰是後人最難做到的。後人往往因為心裡懷疑古人的教誨,做起來又流於形式,不能活學活用,導致食古不化,反而讓國人覺得古人的理論實踐都是過了時的「封建糟粕」。像虞世南這樣能夠將古人的教誨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的老師,是一國之寶;像唐太宗這樣具備信德,用愛心、智慧處理問題的領導人,是當世之寶。

 

由此可見,《群書治要》的成書,不是一個閉門造車的過程,無論是創業還是守業,每當遇到艱難睏頓、每當出現新事件、新問題時,君臣一起學習經、史,深入討論經教中的真理、研究歷史發展的經驗,不僅找到解決當前問題的理論、依據,更切磋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可行的方案。由此成就的不僅是大唐盛世,更成就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群書治要》成書七年後,公元六三八年,虞世南去世。太宗很難過,親筆寫到:「虞世南和我,如同一體,幫助我拾遺補缺,我常記在心,真的是當代名臣,人倫的榜樣。」他讚歎世南先生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法。

 

多年後,太宗還在夢中見到世南先生直言勸諫,像生前一樣引用歷史舊事。醒來之後,悵然掛念,就派特使給世南的子孫送禮。正如太宗所言,他與臣子們亦師亦友,之所以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還在於身體力行,愛敬存心。傳統文化中有真實的智慧、能夠為個人、國家乃至世界帶來真正的利益,關鍵還在於真正相信、真正做得到。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