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上一集,我們談到虞世南的父親虞荔一家孝悌、友愛的家風。有愛心的人,待人必有信。今天就讓我們繼續看看,虞世南與唐太宗難得的君臣際會,是如何成就《群書治要》的編纂、又是如何成就唐朝多元文明交相輝映的恢弘格局。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虞世南的父親和祖父都是一代名臣,從小沉靜寡欲,篤志勤學。雖然出生在這樣的官宦世家,但是虞世南卻從小深受家教、家風的熏陶,一生勤勉。

  

  少年時期,他和兄長虞世基一起,在吳郡的顧野王那裡學習了十多年。史書說他學習很投入,精思不倦,有時候甚至忘了洗臉、梳頭。

  

  顧野王是南朝碩儒,既是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又是地理學家,因為長期居住在亭林,人們都尊稱他為“亭林先生”。他是南北朝時期,傳承傳統文化、傳統學術的重要人物。一千年後,顧家又在明清之際,出了一位繼絕學、開太平的關鍵人物顧炎武。和祖先顧野王一樣,顧炎武也很博學,對經濟、地理都很精通。也是因為感念祖宗,加上人們都很崇敬他,顧炎武也被尊稱為“亭林先生”。

  

  話說小世南跟著顧野王學習了十多年,對文字學、史學都頗有心得。此時的南朝,風氣越來越浮華,人們熱衷於寫一些虛華不實的宮體詩,這個風氣影響了許多人,但是虞世南卻依然保持質樸與本分。唐朝建立之後,皇帝請他寫宮體詩,他都嚴正地拒絕了,還勸皇帝留意,盡量避免寫作宮體詩,好讓社會風氣回歸質樸。其實,虞世南本人的宮體詩還是寫得非常好的,他曾向南朝著名的宮體詩作家徐陵學習,而且學得很到家。

  

  公元五六一年,父親虞荔去世,此時他還沒有成年,但是,為了紀念父親,他發心穿布衣、吃素。同鄉的人們都很佩服他,連當時的陳文帝也派特使到他家裡照顧他們。待到服喪期滿,皇帝請他們兄弟出來做官。做官后,虞世南依然堅持吃素、生活儉樸。陳朝滅亡,隋朝建立,哥哥虞世基成為朝廷重臣,飲食起居開始變得奢華起來,兄弟倆雖然住在一起,可是虞世南依舊不改勤儉的生活方式。

  

  然而,最讓人們佩服的,莫過於隋朝滅亡的時候,哥哥虞世基遭遇生死大難,虞世南願意代哥哥死。他的真情雖然沒能感動敵人,但卻感動了國人。

  

  兄長去世之後,在混亂之中,虞世南被軍閥竇建德抓去。公元六二一年,當時還是秦王的唐太宗,打敗了竇建德,虞世南因而得以與唐太宗相見。唐太宗非常欣賞他的才學,也由此明白學習古代的經、史,對於成就一個新時代而言,是多麼重要!唐太宗於是開設文學館,也就是後來弘文館的前身,禮請虞世南等各方的學者弘揚文化。每當下朝,太宗皇帝就立刻去文學館和學者們一起讀書、討論經義,直到深夜。

  

  在太宗還是皇子的時候,太宗皇帝和長孫皇后意識到,天下太平,女子十分重要,要想成就一個大時代,就要從女子的教育開始。於是很想用西漢劉向所編纂的《列女傳》來教化女子。因為當時找不到原本,虞世南就將此書默寫了下來,寫在屏風上面,竟然一字不差。

  

  《列女傳》是漢朝史家劉向為了勸諫漢成帝重視女子德行而編寫成的一部書。內容就是講述一個國家的教化,是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的一個過程。因此,撥亂反正最重要的莫過於端正夫婦之道。劉向將周朝和漢朝賢淑女性的生平寫在《列女傳》的前半部,讓那些希望成就家道、成就國家的人們效法;又將缺乏婦德的女子傳記放在後半部,讓大家看到一個家族和國家的敗亡,是從女子失德、不能持家開始的。

  那時的太宗皇帝,已經有匡扶天下的大志,但是北方經過近三百年西化的影響,傳統女子內斂、謙和的教育已經不再是主流了。北朝的女性以強勢著稱,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女漢子、女強人比較多。太宗皇帝就在王府內部書寫《列女傳》,長孫皇后又以身作則,夫婦協力,成就了初唐的太平盛世。

  

  

  唐太宗深知虞世南有極高的才學,便常常向他請教。君臣一同回顧歷史,更商討如何將歷史的經驗活學活用,用前人所積累了千年的智慧,來解決當前的種種問題與挑戰。

  

  唐朝初年,最嚴峻的挑戰就是與突厥緊張的國際關係。從公元六世紀開始,突厥興起。因為軍事力量強,所以勢力擴張得很快,連剛剛開始起義的唐高祖李淵和李世民,都曾經被迫向突厥稱臣,以保全實力。即便在李淵成立唐朝之後,在公元六二四年,突厥曾經直逼長安,兵臨渭河,唐高祖被迫一度考慮放棄都城,遷都到山南一代。此時,李世民挺身而出,用漢朝霍去病抗擊匈奴的故事,向高祖皇帝請命,與突厥周旋,堅決不離開長安城,保住了剛剛成立的唐朝。

  

  面對強大的鄰國,太宗皇帝更加努力地學習經史,並學以致用。可以想見,《群書治要》中許多的摘錄,一定是在國家面臨一次又一次危機的時候,唐太宗與房玄齡、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人研討經史,從而把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活學活用地做了出來,最後成就了這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典之作。

  

  所以唐太宗在面對重利輕義的強鄰時,曾與他結為兄弟,講求義氣。史書上說,唐太宗此時以恩義安撫突厥。從此之後,唐朝與突厥的邊境貿易越來越多,朝廷與突厥人一起發展民生,教化人民,幫助他們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來自稅收、貿易的所得,則歸突厥所有,如此大家可以和平共處,人民可以安居樂業。

  

  《群書治要》有言:「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公元六二四年,太宗皇帝與突厥可汗歃血結盟的時候,不知世南先生是否曾與太宗皇帝討論過這句話。但是,太宗皇帝確實只用了六年的時間,就將這句姜太公的老人言真真實實地做了出來:給當地各族老百姓都帶來實惠。當年,唐太宗曾向突厥可汗稱臣。到了公元六三〇年,突厥反過來歸附唐朝,尊稱太宗為「天可汗」。如此大的轉變,就在於太宗皇帝行道義、施恩德於突厥的人民。後來,當地人還將太宗皇帝的兒子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畫在壁畫上,以示崇敬。這幅壁畫,現在還能在撒馬爾罕的博物館中看到。

  

  值得一提的是,一千三百八十八年後的今天,該地區的國家又是最先響應參加中國「一帶一路」的倡議。歷史的淵源與循環,人類文明發展的玄機,其根本的動力還是恩義和道義。三千年前,姜太公靠著惠利天下、安定天下的智慧,不但幫助周文王贏得民心,他的政治智慧,還成就了唐朝的盛世,又為今天的「一帶一路」做了重要的歷史鋪墊。可見真正的智慧,超越時空,放之四海而皆準。

  

  就在太宗皇帝被突厥尊為「天可汗」之時,太宗皇帝命虞世南為長安城的孔廟撰文立碑,以宣揚唐朝以孝治天下、惠利天下的決心。榮耀是一時的曇花一現,只有忠孝才能帶來持久的發展。在這塊著名的碑文上,虞世南說:領導人真正力行孝道,才能夠孝治天下,真正把孝道做出來,自然「地平天成,風淳俗厚,日月所照,無思不服」。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所宣揚的「王道」,唐朝做出來了,成就了中國歷史最為輝煌的時代,同時也是亞歐多民族在東北亞和諧共處、成就文明交相輝映的大時代。

  

  虞世南在《孔子廟堂碑》上說:太宗皇帝不僅能夠以古鑒今,更以克己修身的方式,成就國家的治理。這是妙理貴恭行。不但如此,太宗皇帝還認為「括羽成器,必在膠雍,道德潤身,皆資學校」,意思是說成就人才,還是要興辦教育;成就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還是要靠學校。這是《禮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具體實踐。尤其是在唐代成就王道的重要歷史時刻,長安城成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聚居的大城市,孔廟在其中的教化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有趣的是,唐代孔廟雖然已經在日後的戰亂中灰飛煙滅,但是其原址所在的地方,卻成為今天西安城最有文化的地區。文化的傳承,不僅存在於思想之中,也常常體現在空間之上,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常說的「文氣」、常常喜歡討論的「風水」吧。

  

  孔廟建成,是成就一個大時代的硬件設施。就在太宗皇帝成為「天可汗」的次年,五十卷《群書治要》也編成了,這是成就大時代的軟件設施。對太宗皇帝而言,這部書的背後,是君臣亦師亦友的學習、問對的美好回憶,是戎馬倥傯、創業艱難中的指路明燈,更是化敵為友、成就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這部書從成書開始,就是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彼此互動所促成的;如今這部書的重新問世,也必將擔當和諧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歷史使命。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