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二〇一八年六月二十六日,日本前首相細川護熙向我國捐贈了他本人所收藏的四千一百七十五冊古籍,其中就包括唐代之後便在中國失傳的《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下令編纂的,將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方法和實踐融匯一體的集大成之作。這部書成就了唐朝的盛世,流傳到日本之後,又成就了日本在公元九世紀中期的安定繁榮。現在,《群書治要》已經成為中央黨校的必讀書,它的一些經句摘錄,又被譯成多國文字,得到各國政要的重視。

  那麼是什麼力量成就了這部寶貴的典籍?此中的歷史因果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集結這部書的作者之一——虞世南一家的感應故事吧!

  《群書治要》的成書因緣(上集)

  ——南朝虞荔一家的家道和家學

  南朝的時候,在會稽餘姚,也就是今天的浙江餘姚市一帶,有一個名門望族——虞氏。在公元六世紀初年,虞氏家族出了一位非常有志氣、有操行的虞荔,也就是參與編寫《群書治要》虞世南的父親。

  虞荔公元五〇三年出生在餘姚,從小接受家學的教育,熟讀五經。

  早在東漢時期,虞氏一家就將京師的儒學帶到了江南,他們的家學,以通曉易經、懂得天文學而著稱。從東漢末年到南朝的三百年間,虞家對於傳承文化、教化一方、保存傳統書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成為會稽四姓之首。當地有俗語說:「一部余姚史,半部在虞家」。

  虞荔年幼的時候就聰明敏銳,有志向,有操守。九歲的時候,他隨從伯父去拜訪官員陸倕(音「追」)(不出字卡!)。陸倕看這個孩子很有氣度,就問他有關《五經》的問題,他都對答如流,非常圓滿,毫無遺漏,陸倕覺得這孩子很不尋常。

  後來,虞荔去拜訪經學大家何胤。那時,何胤已是晚年,在鄉下講經、教學,許多人都前來向他學習。虞荔到訪時,剛好任會稽太守的衡陽王蕭元簡也在何家問道。衡陽王得知,便說要見見。可是虞荔卻推辭了,說:「在下沒有什麼官職,沒有資格拜見王爺。」衡陽王因此覺得虞荔志行高尚,對他十分敬重,便請他出來做主簿;可是,虞荔以年紀小而推辭,沒有就任。

  虞荔長大之後,儀表堂堂、博覽群書,十分善於寫文章。梁武帝任命他為士林學士,又提拔他為中書舍人。雖然他的官職已經處在國家的權力核心,但是他和清官顧協一起,獨善其身,絲毫不受世風日下的影響。

  公元五四八年,侯景叛國,將梁武帝和許多臣子及家眷都困在皇城裡,虞荔的母親就在這場戰亂中去世了。這令他感到十分痛心,加上戰亂之中沒有條件好好給母親辦喪事,虞荔就發心為母親終身吃素,只穿布衣,不穿絲綢,也不聽音樂。誠如《弟子規》所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然而對虞荔而言,不是三年,是一生。後來,朝廷對他更加禮遇,簡文帝經常讓他跟在身邊,常常請教,但是他的生活卻一如既往地勤奮、樸素、淡泊、明志。

  虞荔的二弟虞寄也很賢明,為人處世,非常仁厚,即便是僕人做得不對,他也不會呵斥或者給臉色看。《弟子規》「泛愛眾」一章說過:「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他全做到了。雖然他和哥哥一樣,文筆很好,但是他性格寧靜,只希望做一名隱士。可是,生逢亂世,因為有才華,所以被軍閥陳寶應擄到了福建。陳寶應多次強迫虞寄幫助他寫文章,虞寄都想辦法謝絕了。

  後來,陳寶應打算造反,虞寄察覺之後,就想方設法勸阻,但是對方都不聽。看到陳寶應一意孤行,他知道大禍臨頭,自己的身家性命、清白名聲也恐怕難以保全。就穿上居士服,住在東山寺,謊稱自己腿腳有病,不再起身出門了。陳寶應覺得此中有詐,就找人放火燒虞寄所住的屋子。家人連忙跑過來要扶虞寄逃走,可是他不肯,說:「我今天命懸一線,還能往哪裡避難呢?」縱火的人見狀,心裡覺得過意不去,轉而跑來救火。虞寄由此大難不死,陳寶應這才開始相信虞寄真的癱瘓了,總算放過了他。

  虞寄之所以能夠感動縱火的刺客,還是他的盛德所致。一直以來,他在民間的影響力很大,凡是他所住的地方,都會因為他的德行和教化而風氣大變。每當他出門到寺廟去禮拜、聽經,老百姓都會輾轉相告,列隊在路邊,遠遠地向他行禮。有人與別人達成約定,卻後悔想要違約,如果向他提一下「虞公」,他就再也不敢違約,不敢說話不算數了。

  此間,虞荔多次懇請簡文帝幫助援救弟弟虞寄,可是,陳寶應都不肯放人。後來,陳寶應準備好起兵叛國,虞寄連忙寫了一封長信,勸諫他不要盲目聽從異族將軍的教唆,鋌而走險,而應該向朝廷北面稱臣。在信的末尾,他說:「我現在沒有什麼力氣,餘下來的光陰也不多了,因為感謝您的恩德,在此口出狂言,就算因此被您殺掉,我也會覺得甘之如飴。」這樣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臨危不亂,持守氣節,冒死勸諫,讓人感動不已。史書稱讚他:「臨危執節,辭氣凜然,白刃不憚也。」

  陳寶應看了信,勃然大怒,有人連忙勸他說:「虞公病糊塗了,才胡言亂語。」陳寶應的怒氣才算平息了一點,考慮到虞寄的聲望很高,不敢立即殺掉他。不久,陳寶應果然兵敗逃走,路上回頭對兒子說:「當時要是聽了虞公的話,就不至於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了!」兒子也只有流淚,還能說什麼呢?父子倆走投無路,被朝廷判處死刑,所有和他們父子有往來的,都連坐喪了命。只有虞寄一人得以免難。

  陳寶應失敗之後,簡文帝連忙下令,護送虞寄一家回朝,尊稱他為「管寧」,讚許他以德行感化百姓、教化一方。虞荔、虞寄倆兄弟終於相會,場面讓人感動不已。當年,虞荔想盡方法援救弟弟,感動了簡文帝;而弟弟虞寄每每收到哥哥的家書,都會淚流滿面,長吁短歎,旁人都為之動容。

  虞荔、虞寄都非常恭敬佛法,老百姓也跟著他們禮佛、聽經。後來,虞荔的孫子虞昶(音「廠」)(不出字卡!)工於書法,寫得一手好字,女皇武則天任命他專門負責抄寫佛經,予以流通。直到今天,在敦煌還出土了虞昶負責抄寫的《法華經》等經書,上面還能看到他的名字。

  虞荔有兩個兒子,長子是虞世基,次子就是虞世南。兩位都是隋唐兩代的名臣。世基和世南兩兄弟和父親、叔叔一樣非常友愛。隋朝亡國,天下大亂,世基遇難將受刑,弟弟世南抱著哥哥悲號哭泣,請求自己代替哥哥受死,雖然沒能成功,卻感動了當時的老百姓。

  虞世基有四個兒子,也傳承了虞家的才華與德行。可是,隋朝滅亡帶來的是國亂家亡,眼看虞世基性命難保,有親戚勸他的兒子虞熙逃到南方避難。可是,虞熙卻說:「背棄自己的父親和君王,還能到哪裡求到生路呢?」就在禍亂之中,虞熙和幾個兄弟也像父親和叔叔一樣,在敵人面前爭死。雖然虞世基的四個兒子都死於江都之亂,但是他們的忠信和友愛,感動了老百姓,人們還編了歌謠來讚頌他們。虞家三代兄友弟恭、彼此友愛的行持,讓人們想起元朝高僧、淨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禪師寫的《寄勸俗兄弟》一詩:

  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虞家雖然在隋唐之際,蒙受大難,但是到了唐朝,虞世南成為太宗的名臣,將家族孝悌、忠信、博學、多才的家風發揚光大。到底虞世南是如何與唐太宗一起,將傳統文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誨,真正做出來?他又是如何通過身體力行、遍覽古籍以成就《群書治要》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集繼續來談虞氏一家的家學與家道傳承,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