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中國人常說:做人要厚道;厚道的人,必有厚福。西方諺語也說:人人常行厚道,由此匡扶天下(If we all do one random act of kindness daily, we just might set the world in the right direction.)。今天,我們就看看南北朝時期顧協以及吳郡顧氏四百年的故事。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太上感應篇》開篇第一句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意思就是教人們要「自求多福」。福與禍,都源於自己的思想與言行。

  早在東漢時期,江浙一帶,社會教育、經濟發展方面,還比較不發達。這時,在這個稱為「吳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蘇州、無錫一帶),有一個姓顧的大家族,因為家學代代相承,家庭教育做得很好,為當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公元一世紀,吳郡的顧綜因為學問淵博、德行深厚,被任命為尚書令,在京城的太學負責文書工作。漢明帝對他十分禮敬,尊稱他為「三老」,將顧綜作為長輩來尊重奉養。

  從此,吳郡的顧氏家學一脈相承,忠孝立身、厚道為人。到了三國時期,顧綜的後代顧雍又被孫權禮請為丞相。在他任丞相的十九年間,給吳國帶來難得的社會和睦和經濟發展,這對處於戰亂時期的老百姓而言,十分難得。

  顧榮是顧綜的孫子,曾經跟隨祖父住在洛陽。他長大以後,一天,應邀赴宴。在宴席上,有一位廚師給他呈上烤肉,臉上露出很想吃的樣子。於是,他就拿著自己的那份,送給烤肉师傅吃。同席的人都笑他有失身份,可是顧榮神態自若地說:「哪能讓天天烤肉的人,不知道烤肉是什麼味道呢!」這份仁慈、關懷弱勢人群的心,讓我們想起宋朝張俞的詩:「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可見古代讀書人對於身處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充滿了愛心與慈悲。

  後來,戰亂四起,每當顧榮遇到危難,總會有一個人前來幫助。顧榮十分感激,詢問他的姓名,才知道就是當年的烤肉师傅。真如同《伊索寓言》所說:善心善行,纖毫必報。(No act of kindness, no matter how small, is ever wasted.)顧榮的侄子是顧和,從小就很懂事、有德行,顧榮看了很欣慰,說:「顧和是我們家的麒麟兒,將來一定能夠興旺我們顧氏家族!」果然,顧和長大後,得到了丞相王導的器重,認為他是江南吳地難得的青年才俊。

  顧和沿襲了顧家的勤儉與厚道的家風。有一次,他與同僚許璪(音「早」)一同出門,辦一件很重要的事,便囑咐家人給他特別準備一件新衣服,以示尊重。許璪因為一直看到他穿著舊衣服,就笑著說:「顧先生還會有新衣服穿嗎?」顧和雖然位高權重,卻一直都很簡樸,一件衣服穿很多年。

  顧和人如其名,一切以寬和為重。有一次,王導派手下的官員到各地視察,回來匯報得失的時候,只有顧和一言不發。最後王導只好請他發言,他說:「您是輔佐皇帝的丞相,應以寧可寬和為政,為什麼要搜集傳言,通過苛刻的調查來執政呢?」王導非常讚歎。果然,王導以寬和治理東晉,團結了不同的族群,為東晉初年帶來了穩定與發展。

  及至南朝時期,顧家以家業厚、家教好而人才輩出、惠利一方,在當地很有聲望。顧和的六世孫是顧協,和顧和一樣,顧協在小的時候,長輩也對他有很高的期許。有一次,外祖父帶全家去虎丘遊玩的途中,他摸著顧協的小腦袋問道:「孩子,你想玩什麼呢?」顧協用了一個前朝典故來回答,說:「孫兒想枕石漱流。」「枕石漱流」是文人用來表達隱居的一個文雅的比喻。外祖父看到孩子還小,居然讀了許多書、很懂事,就感歎說:「這孩子一定能夠興旺顧家。」

  顧協長大之後,依然十分好學,孜孜不倦,讓表兄弟們都感到十分佩服。他在揚州做官的時候,寫的報告文章,尚書令沈約十分欣賞,說:「從東晉建立到現在,就沒有見過寫得這麼好的策論。」

  後來,朝廷委派他去新安縣做縣令,還沒到任,母親就去世了。顧協連忙回家奔喪,沒想到在途中,忽然遇到大風,同行的船全都翻了,旅客也都遇難了。只有顧協乘坐的那艘船,因為被風吹到了礁石邊,沒有翻船,一船人倖免於難。人們都說,之所以能夠遇難呈祥,還是因為顧協有孝心啊!

  原來,顧協原本計劃要迎娶張家的姑娘,因為母親突然去世,他就決心單身,不再娶妻了。為了給母親祈福,他一生吃素、不穿絲綢。這份至誠與孝心,真的是人有善心,天必有應。

  《弟子規》上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部清朝人編的童蒙養正經典,說的並非是理想,而確確實實是一個心存愛心、懂得恭敬的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對於顧協而言,感念親恩不止是三年,而是一生。

  然而,那位未過門的張家姑娘也非常守道義,雖然是大家閨秀,一家女,百家求,但是因為內心已經答應嫁給顧協,於是就守在娘家,終身不嫁。顧協六十歲的時候,看到她仍孑然一身,沒有子孫照顧,就和她成親。人們常說「少來夫妻老來伴兒」,顧協和張家姑娘,雖然沒能少年夫妻,卻因恪守道義,得以在人生的暮年彼此相伴。梁武帝讚歎顧協「事親孝,與友信」。

  顧協在朝廷工作,非常勤奮、儉樸。當時,許多官員都因為在朝廷任要職,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只有顧協依舊不改簡樸的生活作風。有一次,朝廷派了一位新來的門生給顧協幫忙,他也知道顧協清廉,所以就只送了一點點錢,想著表達一點心意,總是可以的吧。這下顧協發火了,把錢還了回去,還打了他二十板子。這樣一來,再也沒有人敢送東西給顧協了。當他上朝的時候,同僚看到他的舊衣服很是單薄,怕他凍壞了,就很想把自己身上的棉衣送給他,想了半天,欲言又止,最後還是不敢送。

  晚年的顧協,深得梁武帝倚重。每當武帝有詔令發佈,都會先問問顧協的意見,同僚因此都很羨慕他。公元五四二年,顧協去世,當時竟然連蓋棺用的被子都沒有,這樣儉樸的作風讓南朝的讀書人都感到佩服。武帝看到他家無餘財,連忙自己出資為他辦理喪事。

  顧協非常博學,對於動物學、植物學以及文字學都很有研究,正如當年外祖父所言,吳郡的顧氏家族的確因為顧協而得以光宗耀祖。顧協因為到了晚年才結婚,所以一生沒有子嗣。可是,對於整個吳郡顧氏家族而言,依然是家學相承、家道不衰。顧協去世之後一百五十多年,顧琮成為唐朝武則天朝的宰相;又過了八百年,顧家的後代顧憲成是明朝的名臣,他重建東林書院,提寫了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鼓勵讀書人當胸懷天下、勇於承擔。及至清朝初年,顧炎武先生又延續了祖先博學的家風,撰寫經濟、地理著作,影響深遠。到了十七世紀,當年秦漢時期還是蠻荒落後的吳郡故地,已然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人間天堂。

  清代徐揚所繪製的《姑蘇繁華圖》,再現了18世紀蘇州的繁榮與美好。圖中右上角的小山和高塔,就是顧協當年和外公去遊玩的虎丘。

  《易經》的乾卦有言:君子自強不息;坤卦又言:君子厚德載物。這兩點,是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共同的修身綱領。能夠自強不息,才能傳承祖宗家學、領會真理大道;能夠厚德載物,才能生生不息,成就文化傳承。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的時間到了,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