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第69集

  梁彥光是北周隋初時期人,安定梁氏的後裔,出生在刺史世家,從高祖到父輩都曾任地方刺史,祖孫五代「滿門清官」。他們在安定被傳為佳話,成為梁氏家族的榮耀。

  年少的梁彥光聰敏過人,品行天賦都十分出眾。父親常與周圍的人說:「此兒有風骨,當興吾宗。」

  梁彥光七歲時,不料父親身染重病,醫診斷病情說:「必須服用紫石英,身體才能痊癒。」然而,家人卻遍尋不得,梁彥光十分擔心父親的身體,為此日夜憂傷,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梁彥光忽然在花園中發現一塊非常特殊的物體,但並不認識,於是趕緊抱回家中,交給家人辨認,不料竟然是塊紫石英,父親的病體也因此痊癒。親友們都感到驚訝不已,認為梁彥光至孝之心感通神明,才能出現這樣的奇跡。

  《孝經》有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孝悌之心真誠到極處,能夠穿越時間、穿越空間,於一切人事物感應相通,沒有障礙。孝是自性第一德,圓滿的自性裡有無量的能力、無量的德行,自然能夠「無所不通」。自古以來,就有數不盡的至孝榜樣——導致死傷無數的劇烈地震在孝子李忠的家門口繞道而過;離鄉在外十分牽掛祖母的宗元卿,每當祖母身有病痛,元卿便感心痛……古往今來,這樣的事蹟真是數不勝數。

  「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因為,孝悌之心與忠君愛民的心是同一顆心。一個孝順父母的人,當看到別人的父母時,尊老敬老的真心自然而然就能夠顯發出來。

  孝感天地的梁彥光,也是一位愛民如子、廣施仁政的賢官。隋文帝時,梁彥光被任命為岐州刺史,岐州民風淳厚,他因勢利導,與民休息,寬緩理政,從不滋擾百姓,處處廣施恩澤。因此,岐州每年的政績考核都是天下之最,隋文帝對此十分滿意,賞賜他束帛和御傘,並飭令全國牧守,效法梁彥光的政風。 

  梁彥光後來遷任相州刺史。相州民風凶悍難平,無賴橫行,經常有人因各種緣由到官府告狀訴訟。為了革除弊端,梁彥光招請德學兼備的大儒,每鄉設立學堂,以聖賢道理,教授百姓,並定下規矩,不是聖賢的書籍不得教授,並經常親自到場考察學子們的學業情況。凡是勤奮優秀的學子,梁彥光就讓他們登堂就宴;那些喜歡爭論,又懶惰無成的學生,就只能坐在庭院裡吃著粗劣的飯食。梁彥光還親自為應舉的學子們舉行「賓貢」儀式,在郊外設宴為他們餞行,並贈送財物給德才兼備的貧困學生。

  當時,有位鄉民名叫焦通,酗酒成性,事奉雙親不盡孝道。堂弟將他告到官府,但梁彥光並沒有治他的罪,而是帶他去孔廟參觀。廟中有一幅畫,畫的是漢朝「伯瑜泣杖」的故事。韓伯瑜的母親用手杖打他,他因感受不到疼痛,才警覺母親已年邁,體力衰退,心裡哀傷不已,於是,對著母親大哭。

  焦通看到這幅畫,大受感動,幡然醒悟,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既傷心又慚愧。於是,梁彥光對他一番教誨後,就讓他回家去了。從此,焦通洗心革面,終於成為鄉里善士。 

  梁彥光以德化民,官吏和老百姓都因此而深受感動,人們也漸漸地開始力求上進,並互相勸勉,敦勵品行。由此,相州民風大為改觀。

  《詩經·大雅》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梁彥光的子孫也都非常的賢德,為國為民,繼承了父親的風範。長子梁文謙,官任鄱陽太守,政績卓越,堪稱天下第一;次子梁文讚,官拜司隸刺史;少子梁文讓,為鷹揚郎將,在戰場上為國捐軀。梁氏家族真可謂是滿門忠孝,模範世家。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孔老夫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為我們指出了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修身治世之道了,我們何不勉力篤行之?!

  

  史料出處:

  梁彥光。七歲時。父遇篤疾。醫雲。餌五石可愈。時求紫石英不得。彥光憂瘁。忽於園中見一物。彥光不識。怪而持歸。即紫石英也。親屬咸異之。以為至孝所感。隋文帝以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遷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險詖。訴訟官人。萬端千變。光招致大儒。每鄉立學。非聖哲之書不授。於是人皆剋勵。風俗大變。有焦通。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光令觀孔子廟中。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對母悲涕之像。通。悲愧若無容者。彥光訓諭而遣之。卒為善士。光卒於官。諡曰襄。子文謙。有父風。遷鄱陽太守。政為天下最。

  ——《隋書·循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