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第63集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老師埋怨學生不好教,領導責備下屬不服從管理。這些都是結果,究其原因是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看看古人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許衡,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字仲平,稱自己的書齋為「魯齋」,所以世人稱他為「魯齋先生」。許衡幼受章句之學,「過目輒不忘」。

  年少時許衡就表現出非凡資稟,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

  老師回答說:「為了考取科第。」

  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

  老師大為驚異。

  以後每次講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接連三位老師都以「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辭館而去。

  長大後,許衡更加好學,「嗜學如飢渴」。然而,當時國勢動蕩,百姓四處逃亡,沒有老師出來授課,也沒有書籍可以學習。身處亂世,家境艱難無錢購書的許衡,常涉百里借書抄書,而且堅持日讀夜思,以身踐行聖賢教誨。

  後來,許衡跟隨眾人一起避難逃荒,經過河陽時,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顆梨樹,由於長途行走,口渴難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人端坐在樹下,如如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便問許衡說:「你怎麼不去摘梨來吃呢?」

  許衡回答說:「我不是梨樹的主人,怎麼可以隨便去摘梨來吃呢?」

  那人說:「時局動盪,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又何必介意呢?」

  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古人云:「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試觀許衡,寧願忍受口渴之苦,不動一念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約身如繩,以身行道。

  此後,許衡遷移到山東魏州,大家見他道德高尚,追隨求學的人逐漸增多。許衡曾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他不僅是這樣說,在實際生活中也正是這樣做的。

  凡遇婚喪娶嫁,他必定根據禮法行事,同鄉之人逐漸受到感化,鄉裡求學風氣也日漸隆盛。由於家境貧窮,許衡都親自下田耕作,穀物不熟的時節就只能吃糠咽菜,他也泰然自若,而求學問道之心卻是歷久彌堅,大有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風範。

  此外,每當家裡財產有餘,許衡就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學生。而面對別人的饋贈,凡有絲毫不符合禮義,他都不會接受。世友姚樞曾經想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許衡就堅辭不受。家中庭院裡即便有熟透的水果掉落到地上,家裡的孩童們由此經過都不會旁觀取拿。 「身修而後家齊」,聖賢言語誠不欺人。

  子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元憲宗四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忽必烈受封於秦中(今陝西省),許衡被推薦出任京兆教授兼京兆提學,負責教化百姓。秦郡子弟歷經戰火,聽聞許衡來此教化,莫不歡喜而紛紛就學。於是,許衡在京兆各郡縣廣建學校,化風敦俗,使得秦地文化有了很大發展,備受秦地民眾稱讚。

  忽必烈即位後,任命許衡為國子祭酒,總攬全國教學,並親自挑選蒙古子弟交於許衡教育,許衡對待他們既有如慈父一般的愛護,又在進退之間嚴加管教,因材施教。在許衡以身行教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位至卿相,成為一代名臣。

  許衡不僅在教化子弟鄉民時克己修身,正己化人,在朝廷為官時也正直剛毅,敢於直諫。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的一天,忽必烈問翰林侍講學士竇漢卿:「朕欲求如唐魏徵者,有其人乎?」

  竇漢卿說:「犯顏諫諍,剛毅不屈,則許衡其人也。」

  於是,許衡被任命參預中書省政務。在任期間,許衡為忽必烈提出了很多立國治世的好建議,被一一採納。

  至元六年(公元一二六九年),忽必烈命許衡與太常卿徐世隆製定朝廷禮儀制度。其中涉及到一些權貴的利益,有人勸他不要變更舊制。許衡正顏厲色地說:「我所論的是國家體制,與個人無關。」於是,凜然正氣地諫言於忽必烈。

  不久,忽必烈的近臣阿合馬統領尚書省及六部,一時權傾朝野,不少大臣都對他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但許衡與阿合馬討論政務時,卻堅持原則,從不讓步。不久,忽必烈任命阿合馬的兒子為樞密院官,眾人都附合,唯獨許衡不同意,對忽必烈說:「國家大權在於兵、民、財三個方面,如今阿合馬掌管民、財,其子又掌管兵權,這樣集國家大權於一家,怎麼了得?!」

  此後許衡隨忽必烈到上京時,又列舉阿合馬專權欺上,損國害民的眾多事項,但均未能順利上報給忽必烈。於是,許衡稱病,請求不再參與國家機務大事。

  在二十餘年的仕途生涯中,許衡多次被詔入朝做官,又多次辭歸故里躬耕農桑,許衡的剛正無私成就了其「元代魏徵」的美譽,端正為官之風。

  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三月初三,許衡辭世。當天雷電交加,樹木被狂風連根拔起。懷慶當地民眾無論貴賤長幼皆為之慟哭,更有四方學者不遠千里奔赴他的墓前祭奠。忽必烈贈謚「文正」。

  許衡先生以身載道,為蒙漢文化融合、緩和民族矛盾、穩定社會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時人讚譽其「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

  《素書》有言:「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呂氏春秋》亦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正如許衡先生一生的行宜所示,無論我們處於什麼位置和身分,都應該先端正自己,以身示範才能讓教育真正發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史料出處(一):

  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暍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辭。卒後。四方學士皆聚哭。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謚文正。

  ——《元史·許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