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第61集

  我國歷朝歷代都有名垂青史、深得百姓愛戴和懷念的好官,唐代傑出政治家、武周時期宰相狄仁傑,正是其中之一。為百姓著想的人,百姓不會忘記他。中國古人常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文學和影視作品在演繹他的殊勳茂績。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宰相狄仁傑,向他學習做人為官之道。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應試明經中舉,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等職,後被武則天晉為宰相。狄仁傑一生可謂是浮沉宦海,但無論身處何境,始終未改孝順忠義、秉公為民的為官本色。

  狄氏家族是東羌豪族,狄仁傑出生在官宦之家,自幼就喜歡研讀經史。在他小時候,家裡有門人被害,縣吏前來查問,眾人都爭相申辯,只有狄仁傑自顧看書,不理不睬。他面對縣吏的責問,回答道:「我正在與黃卷之中的聖賢對話,哪有時間理你們這些世俗的官吏。」不難看出幼時的狄仁傑就已經在心裡種下了希慕聖賢君子的種子。

  後來狄仁傑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在并州任職時,狄仁傑的父母在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西),兩地遠隔,狄仁傑無限思念雙親,一次在太行山上舉目南望,見白雲孤飛,內心無限感慨,對身邊人說:「我的父母親就居住在這片白雲下啊!」他在山上瞻望良久,直到白雲飄散,才依依不捨地下山。狄仁傑念念不忘父母恩澤,時時掛念雙親,這一份孝敬存心,讓人感佩不已。有後人作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狄仁傑不但自行孝道,還能體諒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參軍鄭崇質即將奉派前往邊遠地區,狄仁傑得知他的母親年老體病,就對鄭崇質說:「如今你將遠使邊地,太夫人已有危疾在身,怎麼能拖累老母親還要為你遠行而憂慮呢?」於是向長史藺仁基稟告,自願代替鄭崇質前往邊地。狄仁傑對同僚的這份體恤與情義,讓彼此間存有嫌隙的藺仁基與司馬李孝廉非常感佩,於是兩人言歸於好,相待如初。《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狄仁傑以身踐行聖賢書中的孝義之道,潛移默化中消融了同僚之間的芥蒂,也為後世樹立一面修己安人的旗幟。

  狄仁傑不僅為人行孝重義,而且做官一心為民,正義凜然,不畏權勢,敢於犯言直諫。他做豫州刺史時,奉命調查越王貞同黨案,當時被定為連坐者有六、七百家,應沒收財產的有五千餘戶,元帥張光輔將要對拘補的二、三千名罪囚處以重刑。然而,狄仁傑發現其中有許多罪囚都是誤被牽連,於是特別向皇上陳表密奏:「臣本來想當朝啟奏,但這樣顯得好像在為有罪之人開脫罪行;但是假如我明知有人被錯誤地牽連卻不告訴陛下,恐怕就違背了陛下施行仁政、體恤人民的旨意。」不久接到覆旨,太后特予赦免這些人的死罪,令他們流戍澧州。後來,當這些流犯路過寧州時(狄仁傑曾任寧州刺史),都相攜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到了流所,也為狄仁傑立碑,感念他的為官公正、臨危施救之恩。

  據《新唐書》記載,狄仁傑在任大理丞時,當時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唐太宗陵墓的柏樹,論罪應當免職,但唐高宗盛怒之下卻要處死他們。於是,狄仁傑上奏為他們辯護,認為二人罪不至死。唐高宗責怒道:「他們砍伐昭陵柏樹,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狄仁傑直言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當廷諍諫道:『假如盜取長陵一抔土,又將如何治罪?』漢文帝因此只殺了盜竊者一人。律法懸掛在宮外闕門上,他們罪不至死卻要被處死,將來,陛下要如何取信於天下?現在只因誤砍一棵柏樹,便殺掉二位大臣,後世又將如何看待陛下?」狄仁傑的此番勸諫平息了唐高宗的怒氣,於是下令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狄仁傑到任大理丞一年時間,判決了大量積壓案件,一共涉及一萬七千人,然而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為官公正嚴明可見一斑,時人讚譽其為「平恕」。

  狄仁傑也因為其剛正不阿的為人多次遭受小人陷害,而數次被貶。然而他卻絲毫未改「以百姓心為心」的為官初心和忠義本色,也正是基於此,後來再次被武則天任用,終拜為丞相。

  在身居宰相之位後,不僅對當時弊政多所匡正,而且當武則天意欲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時,狄仁傑力挽狂瀾,分析利弊,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種關係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如果立侄子,卻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後,會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後來,武則天有一次請狄仁傑幫助解夢,於是他巧用夢中的境界寓意,再次勸說武則天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最終武則天心意轉圜,迎回兒子李顯,使李唐的嗣統得以恢復。

  有後人評論說:「則天擅政,李氏幾絕,而狄公念念唐室,挽回天下,唐之所以複血食者狄公為之也,乃真純忠也。」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可謂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在家盡孝、對友盡義、為國盡忠都是本於同一顆仁心。正所謂「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狄仁傑用孝義忠正的一生為聖賢經典做了最好註腳,也為我們詮釋出做人為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