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第58集

  佛經《大智度論》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可見佛陀將瞋恚看做最難對治的根本煩惱。

  今天所講的這段歷史,就是因「瞋心所感」,而「受形蟒蛇」的故事。

  《梁后妃傳》中記載,在梁朝時代,有一位女子姓郗(xī),名徽(huī),出身名門。她的父親官任太子舍人,母親是公主。郗氏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讀史書,寫得一手好字,又很擅長女工之事。然而她性多瞋怒,常常嫉妒別人。

  當時,有不少王公貴族前來提親,卻都被郗家以各種理由拒絕了。後來,郗氏嫁給了漢相蕭何的第二十四世孫,有「神童」之稱的蕭衍,也就是後來的梁武帝。

  過了幾年,蕭衍又納了一位名叫丁令光的女子為妾侍。此時,嫉妒心極強的郗氏對丁令光開始百般刁難,將她當做下人使喚,讓她每天舂米五斛,幹很多重活累活,極盡折磨。

  另據史料記載,郗氏還曾毀壞經書、遍拆聖像。

  永元元年,年僅三十二歲的郗氏就去世了。

  以後,梁武帝登基。後宮常有一條巨蟒出沒,時而變化現出龍形。梁武帝深感不安,以為妖孽作祟。

  有一天蟒蛇給梁武帝託夢說:「蟒乃昔日郗氏,死後遭貶淪為蟒蛇身。沒有飲食充飢,又無洞穴棲身,饑困交迫,自力不能克服,又身上每一片鱗甲內,都生有很多小蟲,叮咬肌肉,如同銳鋒鑽刺,苦痛難忍。感念我主平素愛惜深厚,因此,現此丑陋形骸於皇上面前,祈求您為我作一些功德,以救拔我的苦難。」

  梁武帝醒來後,不勝悲嘆感慨。因梁武帝篤信佛教,又念及昔日夫妻之情,遂向國師寶誌公禪師求教超拔苦難的最善方法。志公禪師廣集藏經,恭錄諸佛聖號,作成十卷懺悔文,即是後來的《慈悲道場梁皇寶懺》。

  當時,志公禪師親自主持超度法會,梁武帝也親自為郗氏虔誠懺悔昔日罪業。

  一段時日後,梁武帝在宮室內聞到一股異香,在虛空中看見一位容儀端麗的女人,向梁武帝稟告說:「承蒙皇上為我超度薦拔,如今我已脫離蟒身,得生忉利天。」說完,恭敬致謝,便不見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無論帝王、將相,亦或豪富、尊貴,在因果感應面前都無所逃匿。

  瞋心所感,墮為蟒蛇。郗氏承蒙梁武帝慈悲發心,又幸遇寶誌公禪師悲憫救度,才能脫離蟒身,得升天宮。想必這也是郗氏宿世善因所感。

  許止淨先生說:「上之為帝為王,為賢為聖,善心之感應也;下之為隸為台,為鬼為獄,惡業之感應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亦是感應之理也。」

  

  史書出處:

  郗后。嬪於武帝。酷忌。及終。化為龍。入於後宮。通夢於帝。或見形。光彩照灼。帝體不安。龍輒激水騰涌。於露井上為殿。常置銀鹿盧金瓶。灌百味以祀之。

  ——《梁后妃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