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俗話說:「忠孝傳家遠。」意思是說,一個家族中,如果出了一個忠臣、孝子,那麼,他們的子孫中,往往也會有很多忠臣孝子出現。即使過了一千年,這個規律依然在起作用。另一方面,忠臣孝子的家族,往往會興盛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今天,許多人家還保存有家譜,依然能夠從昭述祖德的內容中,看到歷史與社會的興衰在於品德的提升與家教的傳承。

山東莒縣孫氏家族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清廉、高效、為人民服務的家族傳統,原來是可以傳承千年的,縱然朝代更迭、時移世易,但是這種精神的力量,卻一直在冥冥之中護佑子孫。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說起孫姓,人們不禁想到軍事家孫臏。孫臏雖然精通軍事,但卻懷著一顆仁愛的心,他說:兵家最高的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看待「武力」的——軍事只不過是不得不採用的手段,目的還是要避免武力、化解鬥爭。漢字的「武」字,本意就是「止戈為武」。將這個思想傳承、發揚光大的,就是孫臏。所以,孫臏的子孫後代,直到兩千四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

以武功報效國家,是孫氏後人的一個特點。孫氏後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長於管理地方社會,讓社會井然有序、經濟發展。古書稱這類人才為「循吏」。「循吏」這個名詞,最初就是用來讚許孫氏的另一個祖先——孫叔敖的。

西元前601年,孫叔敖出任楚國令尹,他在任期間興修水利、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而且,孫叔敖一生清廉、禮讓,去世的時候連入殮的棺木都買不起。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他為「循吏之首」。循表示遵循道義、順應時勢;「吏」是指身處一線的政府管理人員。所以,孫氏祠堂多以「兵家始祖、循吏之宗」作為宗祠對聯,以期後人效法。

距離孫叔敖的時代約九百年後,孫家又出了當時被譽為循吏第一人的孫謙,將孫氏善於用兵、長於管理的特點再次發揚光大。

孫謙字長遜,祖籍山東莒縣。他的祖輩在東晉時期移居到了江南,孫謙在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中擔當了基層和中層的地方官,以勤政愛民著稱。

孫謙年僅十七歲就開始做官服務社會。他最初擔任參軍,後任句容縣令。他雖然只是一個小夥子,但卻因為勤奮、謹慎、能幹而獲得全縣人的尊重,說他「清慎強記」。

在西元470年前後,孫謙升任為「明威將軍」,兼巴東、建平二郡太守。當時,郡內的三峽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在他就任之前的歷任太守都需要依靠武力鎮壓來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孫謙上任前,皇帝特別命令他召募一千名部屬作為軍隊,維護治安。可是孫謙說:「蠻夷不受管教,是由於官府對待他們的態度、方法不正確,何必要靠軍隊來鎮壓,增加國家的負擔呢!」身為將軍的孫謙,居然出乎意料地拒絕使用兵力來管理地方社會。

孫謙上任,以德服人,不僅老百姓非常擁戴他,連那些不服管教的蠻夷,也紛紛前來投誠,送上厚禮。可是他都斷然拒絕了,勸那些地方領袖,好好為他們的子民造福。

此外,孫謙的德政還在於尊重地方民族的權利。他看到有些人仗勢欺人,將俘虜的山民作為奴隸,販賣到別的地方以牟取暴利。而這筆暴利,也往往成爲地方政府的小金庫。所以,當地人口販賣屢禁不止。孫謙因清廉,成功地遏制了販賣山民的行徑,還將那些被擄掠的山民送回家。當地人民因而把他看作父母一樣愛戴,民族矛盾由此得到化解。

孫謙在任時不接受餽贈,也不積蓄財產,居住在官府裡;但是,當他離職的時候,一貧如洗的孫謙一家就沒有了住所。當朝廷新的任命尚未下達時,孫謙一家就只能借住在官府空置的車庫裡。如此清貧的官員,在當時實屬罕見,人們因而對他更加敬重了。

他在任郡縣長官時,經常勸導百姓從事農桑,使人盡其能,地盡其力,自己又不從中漁利。境內百姓安居樂業,賦稅收入常多於隔壁的州縣。到了西元507年,已經是八十多歲高齡的孫謙,又被梁武帝禮請任輔國將軍、零陵太守。他雖然年老,依然十分勤勉,安定一方。

零陵地區常有猛獸為患,孫謙到任後,虎患就此絕跡。讓大家感到神異的是,到了孫謙離職後的那天夜裡,猛虎又在晚上出來傷害百姓。

孫謙歷經宋、齊、梁三代,始終清正愛民,堅守「輕財好義,周人之急,言不虛妄」的俠義之風,成為後世為官者的楷模。 梁武帝十分賞識孫謙的清正廉潔,對他禮遇有加,褒揚他:「清慎有聞,白首不怠!」

西元516年,孫謙已是九十二歲了。此時,梁武帝還依然請他上朝,並下詔說:「光祿大夫孫謙,清廉謹慎,名聲卓著,始終不怠,是高年老臣,應加以優待。可給他親信二十人,並允許在入朝時由專人加以攙扶。」梁武帝還說:「我很看重您的智慧。」

孫謙生活節儉樸素,冬天蓋的是布被、鋪的是草甸子,夏天也沒有蚊帳,但卻沒有蚊子來咬他,人們都覺得很奇異。當他九十歲的時候,身體依然很好、精神矍鑠,看上去如同五十歲的人一樣。每次上朝,他都會一早就抵達,在那裡安安靜靜地等待大家。

孫謙雖然生活窮苦,但很重視仁義。堂兄孫靈生病了,沒有人照顧,他就接回家中奉養,還確保自己的夫人不會嫌棄這位窮親戚,能夠好好照顧他。他外出前及歸來後都會去探問孫靈的起居情況。

有一天,孫謙在街上看到了一位來自彭城的乞丐,在行乞的時候突然病倒,無家可歸,孫謙就把這位病人抬回家中照顧,讓他安然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刻。乞丐去世後,孫謙還用得當的禮儀安葬了他。這些義舉,都讓老百姓非常佩服。

有一天,九十二歲的孫謙忽然感到身體有些不適,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就讓兒子幫他寫了遺書,說:「我年輕時本沒有打算追求富貴,也不求出人頭地。後來,仕歷三代,官成兩朝。我希望能夠喪事儉辦。古人喪事很儉樸,所以,我的棺材能夠藏身就好了。其他一切從簡。」梁武帝得知,非常感動,特地下詔賜給錢三萬,布五十匹。以示尊重與褒獎。後來孫謙去世,梁武帝還親自為孫謙舉哀。

人們常說仁者壽,孫謙也是歷代循吏中最為高壽的一位。他雖然擁軍在手,卻拒絕使用武力,以德行造福一方,將止戈為武的深意身行言教地做出來。他一生勤儉,濟人之急,兢兢業業。祖宗遺風,體現在他的工作生活、言談舉止之中。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孫謙也因而成為南北朝時期最為著名的循吏。可見,忠孝傳家,確實是我們中國人千萬年來一脈相承、文明源遠流長的動力所在。

今天在皖南的鄉村,還保存著一所孫氏祠堂,祠堂上依然記供奉著孫子的畫像。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