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朱暉:道義的人生-第51集

  在漢朝的南陽,有一位讀書人朱暉,他的父親朱岑曾在太學讀書。朱暉是家裡的獨生子,不幸的是,父親在朱暉五歲那年去世了,母親就帶著他去外祖父家生活。

  朱暉十三歲那年,時值西漢末年,時局動盪,外祖父一家帶領鄉黨去宛城避亂,不料在路上遇到劫匪,妄圖掠奪財物、搶劫婦女。朱暉見表哥他們都嚇壞了,不敢動,就立即從馬車上跳下來,亮出佩劍說:「車上的東西你們都可以拿走,如果誰敢碰一碰婦女,我今天就同他拼命!」強盜被這位勇敢的少年震住了,連強盜的首領也很欽佩,笑著說:「小孩!還是把你的刀收起來吧!」說罷就帶領眾人退走了。

  後來,漢光武帝在洛陽建立東漢,想到當年的同學朱岑為人很正派,就請他出來做官,沒想到他已經不在人世,於是禮請朱岑的獨生子朱暉代父親入朝。

  在洛陽的朝廷上,還有一位高官也是宛城人,就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張堪。張堪年幼時便以神童著稱,在朝廷很受尊重。朱暉剛剛入朝,他為人正直的名聲已是滿朝皆知。張堪主動與朱暉交談,把他當作朋友看待。有一次,張堪握著朱暉的胳膊說:「將來若有不測,還望將妻子兒女託付朱先生。」那時,朱暉剛剛入朝,覺得張堪的名望遠遠高過自己,不敢答應,也沒有說話。但從此之後,兩人再也沒有機會見面。

  後來,張堪在駐守邊疆時去世。朱暉聽說他的妻子、兒女在南陽非常貧困,就去接濟他的家人。當時正遇荒年,張家的生活更加窘困。朱暉看了很不忍心,把家裡所能拿出來的食品和財物都送給了張家,張堪的妻子非常感動。從此,朱暉每年定期向張家送上糧食和布匹。

  朱暉的兒子朱頡看到很不理解,問父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張大人是您的朋友,為什麼要照顧他的家人呢?」朱暉回答說:「張大人在世的時候,曾經對我說過知心的話,將妻子兒女託付給我,我心裡已經答應他了。」朱暉的誠信已經超過了語言,能夠做到不違背自己的心念,這樣的德行,只有真正慎獨的君子才能做到。

  在朱暉的慷慨相助下,張堪的家族後代得以保存,不僅孩子們沒有淪落街頭或賣身為奴,而且張家的家學也得以承傳下來。後來,張堪的孫子張衡出世,成就中國古代科技跳躍性發展。朱暉沒有想到,他的一念堅守,常年接濟,竟然幫助成就了一位被後人載入史冊的科學家張衡。朱暉如果知道張衡對後世兩千年的貢獻,一定會覺得喜出望外吧!善心善行,無論大小,只要真心為之,結出的善果之燦爛美好不可思議。

  朱暉對朋友之義,在他不忘同鄉髮小陳揖的重託上也得以體現。陳揖和朱暉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可惜的是,陳揖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個兒子陳友,朱暉因而也常常接濟陳家。

  後來,司徒桓虞在任南陽太守的時候,想請朱暉的兒子朱駢去做官,這在常人而言,都是不可失去的良機。然而朱暉卻回絕了,轉而推薦故友陳揖的兒子陳友,稱他的文字功夫、辦事才能都在朱駢之上。太守於是禮請陳友,果然勝任,深得桓虞的信任,在南陽傳為佳話。

  朱暉的義舉不僅感動了當時,也成為後世宋朝《三字經》的註解。經文「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對於「朋友有義」一條,作者就以朱暉做為實例,幫助後人了解待友之道。

  把工作的好機會讓給朋友的兒子,是不是就斷送了自家孩子的大好前程呢?當然不會!朱暉的孩子不僅做了官,而且還青史留名。兒子朱頡做了漢安帝的宰相,孫子朱穆、曾孫朱野都成為儒家學者,傳承、發揚了儒學。至於日後宋朝的碩儒朱熹,也認為自己是南陽朱氏的後代。

  至於朱暉的同鄉陳氏,後來被稱為宛丘陳氏,在東漢滅亡之後,許多族人逃往南方,在福建、浙江等地安頓下來,開枝散葉,成為江南、閩南的文化家族。

  古人常勉勵人們:不以善小而不為。一個善念、一個善行,對於一個家族而言,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對於一個民族乃至人類社會而言,個人的力量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卻在歷史的洪流中形成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