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第50集

  公元761年,安史之亂的征戰、混亂還籠罩著唐朝,四十歲的杜甫剛剛在成都安頓下來的草堂卻被風雨破壞。但杜甫在顛沛流離中想到的是所有身陷困頓之中的百姓,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種胸懷感動了他的時代,也感動了後人。杜甫成為了中華文明的象徵之一。

  羅馬並非一日建成,文明亦非一代之功。杜甫在唐朝橫空出世,他的家族淵源卻可以回溯至500多年前的另一個亂世——三國。

  杜畿是杜甫在500多年前的祖輩,他少時最為人稱頌的就是對總是折磨自己的繼母很孝順。母親去世之後他回鄉奔喪,路上遇到盜賊,大家紛紛逃命,只有杜畿哪裡也不去。盜賊打算射殺他,他淡淡的說:「先生所需要的不過是財物,我現在沒什麼有價值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對我下手呢?」

  漢朝滅亡之後三國鼎立,杜畿時任河東太守。眼見時局動蕩、民不聊生,杜畿希望讓百姓能夠儘快安居樂業。他一方面拿出杜家的家學,懂法律、明訴訟,有效的處理好當地人因為社會秩序混亂而糾纏不清的官司糾紛,讓百姓感到有法可依,繼而懂得遵紀守法,從而讓他轄下所治之處,人民能夠安心從事農牧業生產,順利互通有無,逐步發展經濟。

  恢復社會秩序,首要恢復法制,讓老百姓不再因為坐冤獄而無法從事生產,也讓經濟活動因為有法可依而蓬勃發展。同時為了穩定社會環境,他還在鄉下找尋孝子賢孫、賢妻良母的榜樣,鼓勵大家向他們學習,把家庭經營好。很快,杜畿治理的河東郡就走出戰後滿目瘡痍、百業蕭索的困境,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老百姓的日子也富裕了起來。

  此時杜畿說:「既然老百姓都富裕了,就不能不發展教育。」於是他又設立學校,親自拿著古書教授學生。到了農閒的冬天,他又讓農民來習武,訓練民兵,以備戰亂。在他的教化下,河東郡成為三國時期難得的好地方。杜甫所說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個了不起的理想,在他的祖先杜畿那裡可以說取得了一個初步的、局部的成就。

  後來杜畿的兒子杜恕繼承了父親的實幹精神,為曹魏撰寫建議,講述如何讓國家從戰亂走向安定,從安定走向繁榮。這些政論都被史書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在惜墨如金的時代,杜恕的政論能夠佔據大量篇幅,足見其價值彌足珍貴。例如他說「安民之術,在於豐財;豐財者,務本而節用也」,這是主張如果希望老百姓安居樂業,要想辦法讓人民富裕起來,這就需要國家發揮它的功能,社會發展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與此同時,國家不可窮兵黷武,勞民傷財。這些建議在戰亂紛紛的魏晉時代,可謂針砭時弊。

  再後來,杜恕的兒子杜預又將祖父和父親傳下來的有關立法、律令的知識拿來服務晉朝,成為《晉律》的作者之一。雖然當年他的父親一直勸諫魏國建立考察官員政績的「考課制度」未果,他卻成功把它搬到了晉朝,不僅讓考核官員的政績形成制度,還和祖父、父親一樣大力發展農耕,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人的歷史總是循環往復。五百年后,杜甫說起家世,還說自己是杜預的後代。杜甫在歷經安史之亂,親眼目睹國家走向衰敗、民族走向沒落後,寫下了「長夜苦寒誰獨悲,杜陵野老骨欲折」的詩句;看到老百姓因人禍而飢寒交迫、民不聊生,又寫下了「南山豆苗早荒穢,青門瓜地新凍裂」。此時的杜甫,不知道有沒有想到他的先祖在河東郡濟世救民的舊事?

  無論人生如何坎坷,杜甫都希望報國以復興家國,百姓安居樂業,不再任由當權者魚肉宰割,成為殺伐征戰的工具。他的這種心繫天下的情懷與其先祖杜畿、杜恕、杜預一樣,在兼濟天下的實踐之中,代代遙相呼應,血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