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第48集

  趙咨是東漢漢桓帝時期的大臣,字文楚,東郡燕人(今河南省延津縣人)。他有良好的家學淵源,秉承耕讀傳統。他的父親趙暢是博士(古代的博士是一類學官,需熟讀儒家經典,具有深厚的儒學修養)。在儒家經典的耳濡目染下,趙咨以實踐力行成就實學,開啟了節儉的風氣。

  趙咨的優良品行在當時是遠近聞名的,鄰里都覺得他為人孝順、心性慈愛,他的許多事跡也在鄉裡鄉外廣為流傳。

  有一次,一夥盜賊到趙咨家中搶劫,趙咨雖然發覺,但是不想讓母親受驚,於是先趕緊到門外迎接盜賊,為他們準備飯食,並道歉說:「我的老母親已年屆八十,生病需要休養,家中儲備的糧食也寥寥無幾,所有物品你們都可以拿走,只請稍微留下點平日穿的衣服和食物就可以。」盜賊聽後十分慚愧,被趙咨對年邁母親的至孝之心和對貧苦百姓的仁慈之心深深感動,當時就跪下來向趙咨告辭,還說不應該侵擾賢良,說罷便起身而去。趙咨連忙追上去,想把財物送給盜賊,但是追趕不上。趙咨從此因孝順賢良而聲名遠揚。

  仁慈孝順的品德不僅使得趙咨名揚四方,而且也讓他官升數級。古時官場有「舉孝廉」的傳統,據《後漢書》記載,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大司農陳奇以趙咨的孝順和修養品行,舉薦他升為博士。後來,經過多次舉薦,趙咨一路遷升至敦煌太守。正所謂「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後來,趙咨被封為東海相,上任時途經滎陽,曾受趙咨舉薦的縣令敦煌人曹暠在路旁迎候,可是趙咨經過滎陽時也沒有下車就匆匆走了。曹暠得知,連忙又去長亭追他,只看到趙咨漸行漸遠的車揚起路上的塵土。他望著趙咨遠去的身影,想起他的品行與事跡,覺得很是遺憾,深感望塵莫及,竟然辭去官職,一路追隨老師到東海。由此可見,趙咨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同一般。成語「望塵莫及」的典故就出自這裡。

  除了孝親慈愛的品質之外,趙咨還因其廉正謙讓的為人處世之風而聞名遐邇。身處官場的是非漩渦之中,面對封官加爵,他數次推辭承讓。漢靈帝在位之初,當出現朝中文武大臣被宦官殺害的風波之時,趙咨就稱病推辭離任。沒想到太尉楊賜竟然特別的徵求讓趙咨進出官署,請他講說經典。

  楊賜出自弘農楊氏,家學淵源,德學兼備。他很看重趙咨,一方面是因為趙咨有實學,另一方面,楊賜此時正在為儒家經典做出標準版,即將這些修訂好的經典刻在石頭上,製成石經,為天下學子參考,也為了在亂世的時候將經典保留下來。趙咨雖然遠離官場,卻接受了楊賜的邀請講學,讓我們看到有識之士同氣連枝,互相扶持,共同傳承文化的感人一幕。

  趙咨的一生,為官清廉儉樸,計算時間領取俸祿,豪門大戶皆敬畏他廉正的品德。臨終時,趙咨囑咐自己的舊吏和子孫將他薄葬,當時的人都讚歎其明達。

  隨著漢朝滅亡,社會動亂一直延續,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節儉的風氣,對這個時代的老百姓而言,不僅僅是美德,更是在亂世中得以保存的必要生活方式。趙咨在豪強林立的東漢末年,以實際行動弘揚節儉的風氣,對三國時期的人民而言,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

  《孟子》說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趙咨至孝之心不僅感化了盜賊,而且受到人們的推崇。正如《中庸》所言,一顆至誠之心能感化天地、觸動他人。趙咨對孝慈的踐行恰恰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