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第47集

  鄭玄是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市)人,他從小就十分好學。有一次,鄭玄和母親去外婆家過節,表兄弟們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聚在一起高談闊論,只有他衣著儉樸、沉默寡言。母親問他緣故,他對母親說:「兒志不在此。」

  鄭玄的志向不是富貴成名,而是鑽研學問。青年時期,他雖然已經很有學問了,但卻沒有去做官以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反而跑到陝西,向當時的經學大家馬融求學。馬融才高博洽、聲名遠播,向他求學的學生絡繹不絕,前後有上千人之多。

  可是,一心求道的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期間,卻沒有見過馬融本人,一直是高業弟子代為教授。在這樣十分苛刻的求學環境裡,鄭玄並沒有憤懣不平、自暴自棄,也沒有因此而離開,始終的謙虛,遇到有疑問的地方,沒人能解答,就默默記錄下來,真如古人所言,「學問深時意氣平」。

  馬融雖然學問廣博,但是驕矜自貴,教學時,會坐在高堂之上,又在堂中垂下紅色的紗帳,他在前面教授講學,女樂演奏就在後面。傳說馬融門下的學生都忍不住回頭看演奏的女樂,只有鄭玄一人專心學習,從未回頭。這個傳說雖然不一定準確,卻反映出人們對鄭玄心無旁騖的學習態度的讚許。「教之道,貴以專」,為學之道,也在於專注與堅持。

  有一天,馬融召集學生們在一起研討圖緯,聽到同學們都說起鄭玄,就叫來參加討論。鄭玄正好藉這個難得的機會,把記錄下來的疑問請教老師。老師解答之後,鄭玄就此「畢業」。鄭玄辭別的時候,馬融感慨的說:「我的學問也跟著鄭玄向東去了。」

  鄭玄所處的時代經過了秦朝的焚書之禍,儒家文化衰敗,經典殘缺,於是對於傳統經典的理解,學術界分為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兩派,彼此各自執守家法,相爭不息。

  然而鄭玄的學問不執著一家一派,而是融會貫通、博採眾長,繼承傳統,又能自成一家。鄭玄不僅是當時大儒,而且影響深遠,根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經為《周易》《尚書》《詩經》等經典作註解。他的註解有很多仍然保留在《十三經註疏》當中,是後代讀書人乃至今天研究經典的必讀書目參考。

  鄭玄所住之處,往往會有許多學生跟隨。鄭玄講學,學生問對,一鄉的社會風氣因鄭玄師生而發生改變。鄭玄一直堅持不肯做官,當時的國相孔融對鄭玄十分敬重。孔融說:「世人尊重具有仁德學問的人,往往用『公』來尊稱。」便令高密縣令為鄭玄特別設立一鄉,命名為「鄭公鄉」,以表示對他的尊崇。鄭公鄉今天還在,鄉裡還有鄭氏宗祠。

  鄭玄晚年,東漢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民間起義,歷史上稱為「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帶來了社會的動盪和持續的戰亂,鄭玄到徐州避亂,徐州的地方官聽到鄭玄到來,以師友的禮節歡迎,希望他留下。公元一九六年,社會動亂引發饑荒,鄭玄與諸位弟子告別,從徐州回老家高密,路上正好遇到黃巾軍,本以為難逃一死,沒想到不只是當時的官府對鄭玄禮敬有加,連黃巾軍看到鄭玄也紛紛下拜,並且相約不入鄭公鄉。

  鄭玄年輕求學的時候就謙虛誠懇,尊師重道,而他最終也得到了學界、官府乃至起義軍的尊敬與禮遇,不僅自己能化險為夷,並且憑藉其學問聲望,保全了家鄉免於戰亂。《易經》的六十四卦中,唯謙卦六爻皆吉,也呼應了《聖經》中所說的「謙卑的人有福了」。一個人的謙德,造福的不止是一家人,更有亂世中無以自保的一鄉人,這恐怕是鄭玄的真實學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