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第46集

  厚德載物,厚德發家。科舉時代,一家能考中一個進士便是祖上有德,舉縣光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科考三年才有一次,高中進士的人畢竟是少數,一個縣難得出一位進士。所以,一個人有幸能夠金榜題名,不只彰顯了一個家族的厚德,更成為一個地區的福祉。

  

  唐朝有一忠烈公,他的子孫締造了一門三進士的殊榮。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忠烈公一家的成功家教。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李憕,在安史之亂時任東都留守,寧死不投降安祿山。李憕因忠烈而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蹟記錄在《忠義傳》裡。

  

  李憕家在洛陽原本有不少田產,後來家道中落,逐漸貧困。到了曾孫李景讓的時候,因為幼年喪父的緣故,家境益發困窘。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守寡,一個人拉扯景讓和兩個弟弟,含辛茹苦之餘,還要親自教授三個孩子讀書。

  

  有一年,因為陰雨連綿,家中年久失修的老宅子牆壁突然坍塌。在修補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個船形木槽,裡面裝滿了銅錢。鄭氏見狀,立即上香祭祀祝禱說:「我聽說不勞而獲的財物將帶來災難。我相信這是祖上留下的,但做為一個君子,對待這樣的財物尤其要慎重,我們不能動這些錢。要是祖先可憐我這未亡人,就庇佑我們的子孫能成就學識,將來出人頭地,家境就自然能改善。」隨即又原封未動的把錢罐掩埋了起來。

  

  鄭氏見財不貪的態度、一切為了培育後代的正念,成就了三個兒子的德行。果然,景讓、景溫、景莊三兄弟都考中了進士,做了高官。當時,人們都覺得這位了不起的母親可謂是蕙質蘭心,承傳了李家淳厚剛毅的家風。李家「一門三進士」,為國家培養了三位良臣,一時間傳為佳話。人們對這位有德行、有智慧的母親非常佩服,把她的言行寫成了傳記,又收錄在《列女傳》裡面,成為歷史上懂得教育子女的楷模之一。

  

  李母對兒子的管教嚴格,不僅小時候如此,即便長大成人做了官,若有犯錯,也會嚴格訓誡,幫助孩子成為清官,造福一方。

  

  《太上感應篇》說過:「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意思就是說,本不該取的意外之財而取了,這就叫取非義之財,如同喝了毒酒解渴,吃了毒肉充飢,結果還沒有得到飽暖,人就一命嗚呼了。許多人因為父母的貪心、望子成龍而追名逐利,也有人因為妻子貪心、妄求富貴而收取賄賂,比起以身教教育子女「不義之財不可得」的鄭氏而言,真的如同喝毒酒、吃毒藥啊。

  

  鄭氏在家境非常困頓的情況下,還能以「不勞而獲,身之災也」為戒,只願孩子們能學有所成,寧可帶著孤兒守著清貧,也不願取半點非分之財。孩子即便做了大官,但如果犯了過錯,做為母親的鄭氏也不姑息、不寬恕,善加教導。有這樣存養高潔、見識遠大的慈母教育,必然有孝子賢孫來光宗耀祖。李家之所以能夠在家境困頓的時候有賢母來培育子孫,何嘗不是曾祖李憕為國捐軀、拒絕向安祿山投降的善報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真理在李家四代之間再一次得到了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