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統紀
已播3331 共41集 更新:2024-06-18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46
選集:
1第1集 流傳千年的帝王之書,蘭陵蕭氏功不可沒 2第2集 孫謙與孫氏家族的循吏風範 3第3集 一家三代父子有親成就《治家格言》的故事(下) 4第4集 南北朝顧氏家族的厚道與善報 5第5集 家道和家學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興衰 6第6集 正己化人成就《群書治要》——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上) 7第7集 與國人交 止於信——記虞世南與唐太宗(下) 8第8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刁遵遇難成祥的故事 9第9集 師道救士風 盛世必再臨 10第10集 福星陽城 造福萬民 11第11集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12第12集 发家孝先行 福荫善为本——南陈名将吴明彻 13第13集 為了公義不怕死的大唐法官:徐有功 14第14集 為母不貪的育兒大道 15第15集 尊師重道為何能保護一鄉人? 16第16集 孝慈聞名 謙遜致遠——令人「望塵莫及」的趙咨 17第17集 郭泰——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18第18集 杜畿的河東郡 杜甫的少陵詩 19第19集 朱暉:道義的人生 20第20集 母慈子孝的神奇力量 21第21集 姚秦:國君也有害怕因果的時候 22第22集 王玄謨念觀音得救 23第23集 百疫不侵的祕密是什麼 24第24集 母親仁勇雙全 兒孫化險為夷 25第25集 來得容易去得快 26第26集 瞋心所感,受形蟒蛇 27第27集 從第一謀臣到誅滅五族 28第28集 楊榮家族留給子孫的財富 29第29集 狄仁傑的做人為官之道 30第30集 從無子短命到五子登科——竇燕山的華麗轉身 31第31集 正己化人,讓教育真正發生 32第32集 「初心」難守 ,「始終」難得 33第33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上) 34第34集 公忠體國為己任 清正為官傳家遠(下) 35第35集 開明本心的力量——百世大儒陸九淵的考終之報 36第36集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 37第37集 孝義感天、治政有方的梁彥光 38第38集 唐朝中興之相——裴度 39第39集 以道修身,以道事君的三元宰相——王曾 40第40集 嫉妒蒙心、私欲熏心的一代宰相——李林甫 41第41集 北宋魏徵——魚頭參政魯宗道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唐代大詩人王維,因為一曲《陽關三疊》而名耀千古。其實,王維的詩固然美好,更加美好的,是王維一片真誠的心。今天,就讓我們體會一下詩人背後的睿智與他深藏不露的仁德。

王維:佛教的人生 人生的佛教

  王維出生於公元七世紀末,當時還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他家是當時著名的大家族,爺爺王胄精通音樂,父親王處廉親自教授王維詩文。王維的母親很有教養,又很懂得繪畫,王維小的時候,常常跟隨媽媽提筆作畫。

  然而好景不長,王維九歲那一年,父親生病去世了。好在母親篤信佛法,常常帶著孩子們學佛。佛陀的教誨對少年喪父的王維而言,是生命的依歸。

  王維的母親面對家庭變故,鎮定自若,她遣散家奴、變賣家產,帶著王維和他的四個弟弟、一個妹妹回到山西娘家生活。她一邊靠繡花養家糊口,一邊在家中教授孩子詩文、繪畫與佛法。王維也在家門口擺攤售賣自己的畫作,幫助母親。王維和大弟弟王縉兩個人都有很好的文筆,為了貼補家用,兩兄弟還常常幫人家寫文章賺一些稿費。

  史書說王維在父親去世之後,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在當地傳為佳話。少年時的家庭變故,讓王維變得成熟、穩重、懂事。

  即便生活不如意,也不能少了樂趣。有一次,有人登門給王縉送稿費,卻找到了王維。王維指著弟弟笑著說:「大作家在那兒呢!」一句話把大家都說樂了。「作家」這個稱呼由此不脛而走,流傳開來,成為一個尊稱、一份職業。現代漢語中的「作家」,原來是王維兄弟的一句玩笑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維對於佛法的學習也愈來愈深入。他的字「摩詰」,與他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成了「維摩詰」,是一位與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居士。

  維摩詰居士是唐朝人非常敬仰的,在敦煌壁畫中,還有維摩詰居士的肖像畫。佛教認為他雖然是一位在家的居士,但是他在佛法的成就與釋迦牟尼佛相同,是古佛化身在我們的世界上,幫助佛陀弘揚佛法的。

  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維摩詰居士一生也在講經說法,教學場所十分靈活,甚至包括賭場在內,他的聽眾也很廣泛,涵蓋各行各業。佛陀的弟子在面對維摩詰居士時,也會向他「執弟子禮」,就像面對佛陀一樣。正因如此,佛陀教育流傳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人以師道傳承佛法,兩千年來未曾間斷。

  大概是受了維摩詰居士的啟發,王維一生奉佛卻並不遠離官場。可是,他雖然一生為官,卻處處在凡間活出了禪意。

  就在開元盛世的時候,王維在朝中做官,家中的弟妹漸次長成,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王維此時可謂長兄如父,照顧弟妹。儘管如此,他的詩歌一樣清新而又親切,入世而又出世。在濟州,他經過朋友家,恰逢友人在請客吃飯,此時王維說起那天的黃昏,熱鬧之中卻依然不失寧靜,「深巷斜暉靜,閑門高柳疏」。

  即便是宴客,也不失內心的寧靜,這樣的人生會不會太疏落了?不會!因為在王維的心中有著真摯的人情味。他寫給好朋友張諲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讓人們看到兩個好朋友一起談詩論畫的美好與喜悅。

  盛世的背後難免蘊藏危機,及至安史之亂爆發,世亂與離別,成為王維詩歌的主題之一,著名的《陽關三疊》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王維送朋友離開長安,去安西做官,一路從長安城送到了渭河邊。詩中的渭城,現在還在。即便是今天,從西安開車也要一個小時才能到渭城。唐朝的時候,這一路送朋友大概總要一天的時間吧。臨別,還要和朋友喝酒唱和一下,叮囑一番。王維待朋友親如手足的真情,由此可見。

  晚年的王維,雖然每天依舊上朝,但是回家後,卻以禪坐為樂。在他的房間裡,一切清淨,只有一張放著經書的桌子、一套茶具,還有用於禪坐的凳子而已。傍晚,王維退了朝,就會在家中點好香,獨自靜坐、誦經,自得其樂。

  有一天,他退朝靜坐,忽然停了下來,準備好紙筆,給大弟弟王縉寫了一封信,又給親朋好友一一寫了贈言,勸勉他們學習佛法、修養身心、成就佛道。寫完了信,王維放好手中的毛筆,宛如高僧一般自在離世了。

  佛法對於修行人離世,稱為圓寂,意思是修行人在這一刻得以圓滿其所修,了脫生死之苦,成全靜妙之樂。死亡是極大的痛苦,但是,在離世的這一刻,修行人以一生信、願、行,依止佛陀的教誨,自然證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躬身力行,人人可證。

  王維真的很像維摩詰,用看似凡俗的人生,為世人演說佛教無上的妙義。領受佛陀教育的人生,充滿了真情,隨緣之中的流露,感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上,許多古曲都隨風飄逝,後人無緣得聞,但是《陽關三疊》卻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此中真情由此可見。用隨緣妙用的一生來行道、證道,人生中無所不在的佛法,讓凡俗的生命得以與天地融為一體,超越生死無盡的輪迴,回歸光壽無量的本然。

  王維的一生,雖然官職不能和弟弟王縉一樣成為宰相,但是,他的快樂、他對文明的貢獻卻是王縉不可企及的。王縉雖然也非常尊重佛法,但是卻始終未能像哥哥一樣看得破、放得下。王維因學佛而得以了脫生死,王縉卻因學佛而被世人所詬病,認為他打著佛教的旗號盤剝百姓。兄弟倆同氣連枝,到生死關頭,王縉卻無法像哥哥一樣自在、安然。此中的關鍵,還在於是否「真誠慈悲」,能否「看破放下」。

  人們常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即便是王維、王縉這樣的兄弟,都依然是「公修公德,婆修婆德,不修不得」。這大概就是兩位唐朝的居士給世人的又一個警示吧!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就學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