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教学法】
已播5105 共6集 更新:2022-05-03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144

【幼童教学法】

第六集  监督孩子 条条做到

助教:请大家端身正意,恭请老师升座授课。

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助教:老师好。

陈老师:我们继续来学习陈瑚老先生的【小学日程】,那么这篇文章很短,是从【圣学入门书】中摘选出来的,我们上一堂课是从「入孝之学」开始,很多的同学、老师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愉色婉容」排在头一个,大家感受很多,你们有要发言的可以讲。

助教:「愉色婉容」,刚才老师讲到说是色难,我对这个体会是最深的,老师。因为对于我来说,老师,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孝跟敬方面,最难落实的就是色难,好像对于比如说帮父母做一些事情,对老师关心,这些好像都很简单。

陈老师:但是要想不给父母、长辈脸色看就很难。

助教:很难。

陈老师:这就是现在年轻人你们这代人的特点。说不高兴,脸上就放下来了,从什么时候起养成的?小娃娃,一两岁、两三岁就开始这样。要不要管?从那个时候就要管,要不它怎么叫【小学日程】呢。你说这个话我观察很久了,你做义工这么长时间,「愉色婉容」很难做到,「不愉色婉容」常常见到,你们这才知道,今天学传统文化的人都得要归零,从零开始学,为什么呢?小孩子课程自己做不到,是不是?

助教:是的,老师。我觉得老师我确实是从小就是这样的,就是从小好像长辈或者父母批评自己就不高兴,但是父母也好,甚至我的姥姥、姥爷也好,都没有认识到这个,好像不高兴了再骂两句,孩子转身走了,走了也就走了,都是这样的。

陈老师:所以【小学日程】的开篇就讲,「使为师者」,就是我这个课本是给那些做老师的人「以此教」,拿这个对照来教孩子,「而为弟子者以此学焉」,拿这个当标准来学,你说这个重要不重要!手里没这个,那可不就瞎教,就不知道该怎么教,所以说课本要有,你们大家知道这个课本是我们从四部书中选出来的,原来顺序不是这样,我们重排的,这就是基础。再有,这个书的编著是在一九九零年,没错吧,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来谁知道这本书?没人讲,摆在面前没人讲,就跟你讲的一样,我父母都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他没神通他怎么能知道,没人讲,孩子怎么能教得好!我们今天看到年轻人这么多毛病,不知道根源,今天一对照明白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行?咱们就说这张脸,你看小孩子从这张脸就开始教了,几岁?懂事就开始了,只要他敢给父母脸色看,敢不高兴,耍脾气,不是说孩子饿了在那哭要饭吃,那不是那个意思,耍脾气、不给父母好脸色看,那就得教育他,教训他,从小教给他对父母「愉色婉容」,婉是顺从的、谦卑恭敬的这样的,你敢这样给父母看?「不愉色婉容」就得收拾你,怎么收拾你?你看后边不是写了嘛,「顺亲教令」,教给你让你干什么、命令你干什么,你必须得顺,不顺就是不孝,不孝你就是错的,错的在这边,对的在这边,从小是非就教给你。你们现在很多人还给父母脸色看,都不知道这是大逆不道,都不知道这是大不孝,没学过,这个标准从来没有人跟我们讲过,连脸色都有标准,像你这样的读到这个【小学日程】,你说你们还是做班主任的,感慨很多吧?

助教:是,老师,感慨很多,而且最关键的,老师,就是进入学校之后这种错误的价值观越发的严重,特别是后来,因为都是追求个性的,个性就是越是那种独特的,好像越是跟大家不一样。
陈老师:越叛逆的。

助教:对,越是美的。所以经常我们有的时候在大学也是,反对老师,我说一句话我能够提出反对的意见,这是要鼓励的,所以小的时候没有学,再加上念书的时候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现在就是很难能够把它纠正过来。

陈老师:已经成习惯了。小学是错,家庭是错,到大学错上加错,老师鼓励,你看跟陈瑚老先生所讲的「古者小学」,教给什么?「事亲取友」后边是什么?「隆师敬长」,你们这都是贬低老师,欺负家长,都是大逆不道,所以你们如果没学传统文化,你们这一生要没灾难还想成好人、有成就,那是做梦,为什么?违背伦理道德。

助教:老师,在您没讲这个【小学日程】之前,我看到这个文章之后我觉得这是什么呀,觉得有点没头没尾的,而且它还是那种这讲的,比如说「愉色婉容」,后面就是「不愉色婉容」,觉得这到底是?

陈老师:理解不了。

助教:理解不了。而且觉得这有必要吗?前面讲「愉色婉容」,那肯定反过来就是「不愉色婉容」了,干嘛后面还要把它写出来?就是不懂,后来听了老师讲了之后才知道,这是顺着小孩子那个天性去教,这是在教给他是与非。

陈老师:对。

助教:这里有大学问,有大门道。

陈老师:对,你不要小看,「愉色婉容」你做得到吗?

助教:做不到。

陈老师:有什么感受?快三十岁的人,明朝的孩子教这个,几岁?一岁,两岁,你们还敢说自己文明进步,也有的人会说我干嘛让孩子学这个?你不学就算了,现在人都是又不学还挺横,还挺蛮横,还挺傲慢,我就不学,你不学就不学嘛,我就骂祖宗,我就看不起他们,人不怕人笑话也行,现在很多人你跟他没法讲道理,他不能够安定下来,好好来做做学问,他天天想荣华富贵,天天想吃喝玩乐,最后都被收走了,不堪称其为炎黄子孙,所以我们大家不能不懂,「入孝之学」从颜色开始,脸色,小孩子就教他,多具体,你怎么能说没有落脚点、没有下手处?太有了,所以你们以后教学,教幼儿园也好,就会教了,你们做老师、做家长那就会教孩子了,从这开始,然后怎么样呢?他刚开始会说话了,答应不能慢了,你看它有次第的,不会出声音先从表情,会出声音的时候,答应,慢了都不行,这是恭敬心;然后开始会做事情要顺着,你看教孝、顺、敬,上次我们教到顺,我们接着来往下看。

助教:下面一条「父坐子立」,「父坐子立」就是说父亲坐在那里,作为子女的要侍立在一旁,和它相反的就是「父立子坐」。

陈老师:「父立子坐」这是不对的,但是这个孩子他还站不起来的时候不行,他只要能站立了,他有点能倒个水、能拿个笤帚了,你就得教给他,教给他什么规矩?「父坐子立」,那你说这有个座位让孩子坐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翻到第九页,「古者小学」教人什么?「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是头一句话,我们用这个话来解释「父坐子立」就看明白了,父母、长辈、老师坐在这里,你作为子女、作为学生、作为晚辈,你也坐那儿,如果说要是有什么事情的话你是不是得站起来?

助教:是。

陈老师:就算是让你去坐你是不是得站起来?

助教:是。

陈老师:这都不行,不行,恭敬心到这个地步,【弟子规】里边怎么教?

助教:「长者立 幼勿坐」

陈老师:对。为什么?下句话是什么?

助教:「长者坐 命乃坐」。

陈老师:对,就是。让你坐下才坐下,不让你坐下不敢坐下,为什么?你说这个屋子里边父母坐这儿了,你一屁股也坐那儿了,这叫什么?平起平坐,把那个辈份就乱了,在古代就这么重视长幼尊卑的礼节。现在人很随便,觉得这些东西他就不能理解,至于的吗?至于,它不至于它就不会写在上边了,而且告诉我们,不孝是什么情况呢?你这儿子在这坐着,爸爸站着,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同学们平时养成一个好习惯,看到长辈在那站着,你没法坐下去,因为你受过这教育,你坐下去有点什么事情,那就得长辈去伺候你,那你不成了姑奶奶了嘛,这就是生活习惯上的教育。眼耳鼻舌身,身上的教育,你就站着,就不让他坐着,所以我有的时候常常,这同学在那站着,站着你也别搭理他,为什么?让他老实了,让他规规矩矩了,这个老师不能巴结学生,长辈不能够去哄着这些晚辈,父母不能去顺着这个孩子,这都错了,一定是怎么?一定是像个长辈,像个老师,像个父母,所以我经常在哪个地方坐着,边上那个同学他不敢坐,他要是坐着的话,我就会把手里的事情放下,我就会看着他,我也不说话我看着他,他一会他就得站起来,我就会告诉他长者「命乃坐」。

助教:「长者坐  命乃坐」

陈老师:这个长辈坐在这个地方,告诉你让你坐你才可以,前一句话就是「长者立」的时候不可以,这就叫什么?这就叫心里的恭敬,表现在外边,他的身体就是在那站着,你说你恭敬那你身体得做出来,得反应出来,从几岁教?两三岁就开始了,他会站着了,这就叫什么?用他的身体来约束他内心,我一直给大家讲眼耳鼻舌身,它跟什么相通?

助教:意。

陈老师:它跟自己,跟这个孩子这颗心,跟他自己这颗心是相通的,坐在那里就是无礼,就是散漫,站在那里就是恭敬、就是孝顺,用身体来教他。你说他两三岁他懂什么孝顺、诚敬?他不懂,身体站在那慢慢他就懂了,一定要记得这个话,他嘴上说不出来,他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做的跟理完全吻合这就行了,这孩子不懂,就像你刚才说小孩子懂什么,他是不懂,但是他所做的完全符合道理就行了,它符合什么道理?符合孝、符合敬,这个要从小教,长大了你让他站起来,他站不起来了,你出去干什么,你怎么不去?这就是当儿女的今天跟父母说的话,我们继续。

助教:「出告反面 出不告反不面」,我们来看注解〔4〕,翻到第十二页,「出告反面」:外出向父母禀告,回家后向父母复命。

陈老师:说实在话,这些东西就是孩子慢慢长大了,孩子慢慢会活动、会跑了,会打酱油了,养成这个习惯有个什么好处?时时处处让他心里边念着父母,就是你们讲的他不自私,他不是只想着自己。不要小看这种行为习惯,不就出去嘛,跟父母必须得当面来说,必须的,「出必告 反必面」,一定回来,我回来了,为什么还加个面字,隔着老远跟爸爸妈妈讲,说我回来了,行不行?不行,一定要见面,为什么?

助教:让父母放心。

陈老师:为什么?你出去跑这一趟,因为那小孩子都生马蛋子,都是瞎跑,瞎闹,瞎打的,你出去回来父母要先端详你,看看你有没有哪受伤,所以一定让他看到,所以你的孝心就在里面,回来之后,爸爸妈妈回来一看挺好,没事,他放心了,你只是老远叫一声那不行,他不放心,道理在这儿。「出必告 反必面」,这里边都有很深的道理在,一个孩子从小你看刚才不是讲,一个是洒扫,一个应对,还有一个进退,这就是进退,进到父母面前;退,离开,必须得有这些规矩,这些规矩的道理他不见得懂,但是他所做的都符合天性,符合自性,符合人道,符合伦理道德,这就行了,他只要不违背这就行了。违背的你看看,“出不告 反不面”,大家可能会问,我就“不愉色婉容”了,就“亲召诺”了,就“不顺亲教令”了,就“父立子坐”了,“出不告 反不面”能怎么着?大家记住,这里边我们看到一个是“是”,一个是“非”,就是一个对,一个错,我告诉大家我们要看清楚这个书的本质,本质是什么?“是”的告诉你正确的,给你带来吉祥平安。如果它不能带来这个,何必要明辨是非呢?没这个必要,右边“非”的这个,不这个、不那个,这都是错的,你这样做它会怎么样?它会给你带来灾祸,凶灾祸患,这就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学,从小要这么严格,给它写成书传之万代,谁也不敢不学的原因,你说我不学也行,那你分不清楚是非善恶,你把错的当成对的,将来你不是有灾祸吗,你人生怎么办?你这人生可就痛苦了,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所以今天凡是说我不学也无所谓,别信这个,行,将来你有灾难你对照这个书本你就知道,全部是因为把错的当成对的了,把对的都抛弃了,结果就在这。你谁都不要怨,我们早早就告诉你,你不听,你不要,所以说不是可学可不学,是非、善恶、美丑、智愚这几样东西,人生第一课,从小就得教给他,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错的会给你带来灾祸,这还要讨论吗?现在人就糊涂到这个程度,也得讨论,你说怎么办?直接的说,左边的幸福平安,右边凶灾祸患,听明白了吧。小时候就要告诉他,省了长大说糊涂话,我们看到一个是“是”,一个是“非”,就是一个对,一个错。这个不是陈瑚老先生定的,就这个对错标准不是他定的,也不是孔老夫子定的,更不是古圣先贤定的,这是天道,天道被古圣先贤发现了,春天播种,秋天一定能收获,你们千万不要秋天播种,没饭吃,种不出粮食来,这个自然规律被他们发现了,人道有人道的规律,五伦就是人道,「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这个规律他发现了,发现了之后,记住这是自然规律,就好像你说这屋有张桌子,它不是你做的,它原来就有,你只不过告诉大家这屋有张桌子,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先承认,圣贤教育不是圣贤发明的一种教育,而是在圣贤之前本来就有一个天理在,你们想想,你长着眼睛,长着鼻子,耳朵会听,舌头会尝,身体会摸,心里会想,难道是孔老夫子教给你的吗?是不是与生俱来的?

助教:是。

陈老师:与生俱来的它里边就有个规律,蜂蜜一定是甜的,水一定是无色无味的,这是自然规律,这不是谁让它这样的,所以一定要知道,孝、顺、敬、爱这是自然的人性里本有的东西。你的孩子不孝顺你,你说无所谓,不孝顺你违背自然规律,我们知道一定会有灾祸,你说我现在看着没灾祸,长大了量变到质变就有灾祸了,小小的不孝你可能觉得没什么,他地上撒泼打滚,我给他当孙子,好像没什么,长大了他给你一刀,他长大了不爱别人,他自私自利,盼着你早死,那是你想要的吗?那它怎么来的呢?就从不孝这一点一滴来的,从自私自利这一点一滴来的,所以人不知道孝,不知道敬,他就会扭曲,他违背了自然规律,他就自然扭曲了,扭曲之后就有灾祸,不是可要可不要,所以今天大家把这个课听到这,那我不这么教行不行?不行,这是实话,真的不行,会有灾祸,你家的孩子会不孝、不敬、忤逆,将来会出大灾祸,这道理就好懂了,不是可有可无的。那我就对父母「不愉色婉容」了,那就不行,你将来会有罪受,只不过将来受到这些灾难大家跟这个联系不起来,跟孝顺、恭敬、爱心,跟这联系不起来,根本的原因都在这。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是真的,你不孝、你不敬、不仁不义,别人不敢跟你靠近,好事不会找你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后边还有五句,我们再读一下。

助教:「视亲寒暖 抚亲疾痛  不视亲寒暖 不抚疾痛」。

陈老师:这就是【弟子规】里边所讲的「亲有疾」。

助教:「药先尝」。

陈老师:对,为什么?大家注意这里边说了四个字,一个是寒暖,一个是疾痛,大家注意「父子有亲」是天然的,一个小婴儿你来到世间了,父母对你什么态度?你冷了热了,他时时要照顾你,不能让你热,不能让你冷,你要是有点疾病那他还了得,他拼命他也得要救你、要帮你,那是什么使他做到这一步呢?天性。哪个女子当了妈妈,男子做了父亲,他也不是说谁教给的,他自然会爱这个孩子,这是天性使然。反过来,父母有寒冷,有湿热,有这些疾痛,你要不要管,「父子有亲」,从小让他保持,你要告诉给他,这是他天性本有的,一定我们要记得,他本来就会,你还要教给他,他就能保持。一定记住他不是不会,他会,你还要教给他,因为小孩他是懵懂的,你一教他他就会了,他自性里本有,要启发他一下,我们看【天下父子第一课】,那五岁孩子给妈妈那儿喂饭,妈妈发烧了,给她弄上那个毛巾什么的,那就是教给他,教给他什么呢?「父子有亲」的本性让他保持,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些东西都是一家人,父母最最关键的时候,冷了,热了,有没有生病,总得让这孩子惦记着,从什么时候起?幼童的时候就让他这样,这是保持他良知,「父子有亲」那个人性最好的方法,很具体,我们学到现在哪一条不具体?都具体,但是哪一条这个具体的都是善的,都直通他的自性,就是养他的孝心,孝心就是最伟大的爱心,继续。

助教:「为亲服劳 不为亲服劳」。

陈老师:让他从小养成好习惯,为了双亲,为了长辈、父母、亲人,能够服务劳动,这是让他养成习惯,而且通过服劳能锻炼他的手脚能力,不是个小傻瓜,什么他都会做,你看那五岁的小孩子,那为父母那做得多好,「为亲服劳」他做到了,这是什么?通过他的这些劳动,就是眼耳鼻舌身,他要劳动,服劳是不是眼耳鼻舌身都要动?

助教:是。

陈老师:这种「为亲服劳」就是大善,就是孝,他直通自己的内心,就是在长养他的孝心。反过来,「不为亲服劳」,眼耳鼻舌身都是懒惰的,都是自私自利的,他那个孝心就没有了,不孝的心就起来了,好懂吗?

助教:好懂。

陈老师:这么多条都是通过外边的五根来影响第六根,就是他自己的内心,那颗小心,来继续。

助教:「敬亲杖履 不敬亲杖履」,我们来看注解〔5〕,翻到第十二页,「杖履」:旧时礼仪,五十岁老人得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室外,但长者可以先入室后脱鞋。后来遂以杖履为敬老之词,不指其人,以示敬意。

陈老师:我给大家放过那个录像,我老父亲要出门,只要我在,我都会赶过去帮着提鞋。师父老人家在香港,快九十岁了,也是周围的人都帮着换鞋提鞋,为什么?敬老,恭敬心。我们大家看千手观音那个相,千手观音,它是表法的,一个身体为什么有一千只手?就说明你的手非常勤快,你的手能力非常强,你们要是千手观音,有一只手上托着大饼,你烙的;有一只手上拿着笤帚,你扫的地;有一只手上托着毛巾,父母累了,你擦脸,没错吧,这要举起来,那一千只手还少点,我这么一讲大家懂了吧,千手观音每个孩子都要练,从小什么都会干,这叫什么?「为亲服劳 敬亲杖履」,他老了,就跟你小的时候一样,他腿脚不利索,他需要人照顾了,你的手就到了,所以千手观音上,那个每一只手上都有什么?都有一只眼睛,这表什么法呢?眼到手到,眼到还不行,还要心到,总想着,我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周到,父母还需要什么,所以手上再画个心,表现在外边就是眼。六根,眼是个代表,是六根,就以这个态度来照顾父母、长辈。「入孝之学」必修之课称为【小学日程】,所以我们家长拿到这个书,【谁肯发心教幼童】就这么教,你在门口这站着,那个学生就得跑过来,噌一下蹿过来给你把鞋准备好,给老师穿好,好样的!千手观音他又多了一手,就这么练他,在这念「为亲服劳 敬亲杖履」,出门他爸爸给他提鞋,管用吗?学这个有什么用!听懂没有?

助教:听懂了。

陈老师:要按照这个在生活中做,得这样,你做这个,对着这个来,是干这个用的,所以他这篇文章简而明,让我们好记,不用拿着本书对去,你时间长了,生活当中你就记得了,来来,你过来,说说,哪错了,他自己知道,你不用拿着书翻篇让他对,所以说简而明好学,就两页,教小孩子就这么教,一定在生活当中逐条地检点他,做不好就处罚他,你说他讲道理不好懂,对,这边是孝,这边是不孝,你就告诉他,这边是好孩子,这边是坏孩子,你想当哪一种,想不想当坏孩子?不想,跪着去,改不改?改,他就教好了。下次你一到门口,噌,他跟小狗似就蹿过去了,把鞋给你摆好了,你一出门他把拖鞋给你放在边上,规规矩矩的,这孩子不就教出来了嘛,标准就在这,从「入孝之学」开始,这叫「敬亲杖履」,这是举个小例子。妈妈在那盛饭,热锅你不能靠近,那小孩子太小不能让他靠近厨房那热锅,他靠近不了,他做点力所能及的,擦桌子,那小手在那擦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把那碗能拿的他给端过来,这都叫「敬亲杖履」,让父母少走两步,所以它是活的,它是个代表,我们不能说只看成一件事情,还有两句。

助教:「举足动容 不忘父母 毁伤其身 忘其父母」。

陈老师:这个话主要讲的是做事情要谨慎,【弟子规】讲得很清楚,「身有伤」。

助教:「贻亲忧」。

陈老师:你不谨慎,你看你们这屋的大学毕业而且还是学校老师,没有养成谨慎的好习惯。在厨房晕头胀脑,颠三倒四,这一转身这一盆热水扣她身上了,「举足动容 不忘父母」,你想过没有你这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你把身体烫成这样,你父母什么心情?人总归一句话,要孝,想到“子”上面有个“老”这叫孝,爱那个字里没有这个意思,孝这个字里有。你在下,父母在上,你们是一体的,一定记住是一体的。你疼,他也疼,他比你还疼,这叫一体的,这叫孝,所以“子”上边是个“老”才称之为“孝”。上面没有老只有自己那就不叫,不孝,所以「举足动容 不忘父母」,什么时候教?幼童,你拿着碗开水叮哩咣啷跑,过来,「毁伤其身 忘其父母」,你这是不孝,不孝就是坏孩子,坏孩子将来有灾祸,给父母带来羞耻,我们家就不要你。让他从小受这种教育,从小他有家的概念,有父母长辈的概念,他怎么能不是好人呢?就像你们所讲,他怎么可能拿着菜刀上街砍人去呢?你让他去他都不去。跟他从小受的教育、这种观念跟他的言行举止完全相反,他不可能做,后边还有一句。

助教:「爱亲之爱 敬亲之敬 不爱亲爱 不敬亲敬」。

陈老师:这是【弟子规】里讲的「亲所好」。

助教:「力为具」。

陈老师:不但亲所爱,亲所敬的你也要尊敬,【亲所好 力为具】,我们做过一个节目,【亲所恶 谨为去】我们也做过节目。一句话,跟父母同心同德,从一开始他不会说话,我们大家重温一下这堂课,「入孝之学」,这小孩子咿咿呀呀还不怎么会说话呢,先教给他给父母好的脸色,父母看到你这样高兴,你总阴沉着脸那不行,从他不会说话教给他,一直到他「亲所好 力为具」,「亲所恶 谨为去」,教到这,这是「入孝之学」,你们大家看看,【幼童教学法】都已经教到这了,我们五六十岁的人还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没根,根本一点这基础都没有,所以开篇不是讲了吗?「亦可养正」, 用这个养正,「而为作圣之基矣」,将来的孩子可以成圣成贤,不是一般什么读书人、举人,是圣人,基础都在这。陈瑚老先生的【圣学入门书】,第一堂课的第一节叫【入孝之学】,我们希望各位同学们,有志于幼童教学的各位家长,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反复地读,不要把它随便看过,就一条做到这孩子改观都很大,关键是什么?你说就这么几句,我们这加起来也就是十二三句吧,在生活中就这个「入孝之学」你先教他一年,死盯着他,你就能把你的孩子教好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样,老师怎么教?就拿这个教他。你们大家想想,从「愉色婉容」到「爱亲之爱」,「举足动容 不忘父母」,「为亲服劳」、「敬亲杖履」,所有这些你们大家想想,哪一条不是在课堂之外发生的,都是在家里,都是在课余,所以说真正好的学校一定是在生活中教育孩子,那叫上课,不叫下课,下课成没人管了,家里边是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以外全是这个,盯着他,家长盯着他,你做到没有?家长本身要先明理,知道这都是干什么的。如果家长是马大哈,心里边也没这些东西,孩子犯错,明明在那他都已经是个小畜生了,你还看不出来,挺好,这就是糊涂家长,他不明理,他自己也做不到,家长这些都要做到才能够看出来自己孩子的问题,一眼就看出来,你为什么看不出来?心不清净,心浮气躁,不明理,自己做不到,这些都让你,班主任你们也是,老师为什么看不出学生毛病来?自己不明理,没做到。到门口了,学生根本就不来给你换鞋,你还觉得挺好,提着鞋出去了,这叫什么老师?你怎么教的学生?往这一坐,学生不给你把碗放过来,不把筷子放过来,你怎么教的?学生往那一坐,你把碗筷给他准备,你给他盛饭,你那是教逆子,那是教浑蛋,要把这些统统都做到孩子才能教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时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能细讲,要细讲这每一条都太多了,我们只能串讲,其实现在也算比较详细了,下一堂课叫【出悌之学】,我们下堂课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