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教学法】
已播5105 共6集 更新:2022-05-03
線路: 下載 詳情 分享 144

【幼童教学法】

第五集  愉色婉容

助教:请大家端身正意,恭请老师升座授课。

陈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助教:老师好。

陈老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小学日程】,现在是第一段,我们从「夫子入孝出悌」这看起,第九页。

助教:「夫子入孝出悌,数言足以尽之矣。今约其大,凡定为日程,较之大学条例,则简而明。简则可守,明则易从,所以便幼学也。」,这一段主要讲的就是【小学日程】这一部书主要是依照孔老夫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些数语概括里面的要点来写成的。

陈老师:不,这不是有个注解[1]嘛,看到注解[1]我们要翻过来,你们做助教的务必要记得,不能把它忽略过去。

助教:好。

陈老师:我们看第十二页,「夫子」指的是孔子,「数言」指的是孔子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家非常熟悉这些话,【弟子规】里的,实际上是哪里的呢,知不知道?

助教:【论语】。

陈老师:对,【弟子规】你小看它,你就是看不起【论语】。【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咱们打个比方,全世界人都听得懂,【圣经】知道吧?中国的【论语】,【论语】就是中国人的【圣经】,那你就是看不起【论语】,看不起【弟子规】,那就说明你比【论语】要高,你比孔老夫子高,你才有资格看不起它。现在谁能够举手说我超过了孔子,或者我跟他水平一样,我看不起他。现在人张嘴就批评人,他都不知道批评的是什么他就批评人,非痴即狂。你看这个话,陈瑚老先生说得多么的谦卑恭敬,张嘴就说「夫子入孝出悌」,「数言」,就这几句话,刚才我们念的这几句话,「足以尽之矣」,就是「古者小学」到底教什么,就这几句话,要为什么称之为圣人呢?我们说一千道一万,人家一句话,你一万年也跑出这圈去,这叫圣人,真有水平。就跟我们平时说话,你听这人说话哆哩哆嗦,最后你也没听明白。水平高的人俩字、一句话、几句话你就明白了,水平高、有智慧。大家记住,言简意赅是有智慧的表现,所以平时我们要学说话,很简单几句,甚至于一句我们就明白了。今天举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说什么的都有,师父老人家就说俩字“教育”。还听不懂再加俩字“圣贤教育”,缺这个,再听不懂,“圣贤教育拯救危机”,行了,拯救世界这听明白了,我都学了十年没出去这四个字“圣贤教育”,你有别的好方法吗?我们说是救犯人、救病人、教普通的孩子全是这四个字,你说了得了不得?这是实验证明,哪个专家学者、了不起的人能说出来一个救世之道,有吗?今天试试这个、明儿试试那个,都不管用。你看陈瑚老先生也是赞叹得不得了,「数言足以尽之」,几句话说尽了、说圆满了。「今约其大」,把它其中最重要的用一个「大」字。「凡定为日程」,把它定成什么呢?你每天必须要做的,这叫什么?日程,就好像公共汽车,这得设个站点,那得设个站点,到这必须得站,听得懂吧?

助教:听得懂。

陈老师:这就叫日程,你说这公共汽车到这站开过去了,它不停,那不行,孩子每一天做什么就跟这个汽车站一样,到这必须得做这个,这叫日程。「较之大学条例,则简而明」,和【大学日程】比起来你看它这个【圣学入门书】它不是分三部分吗?【小学日程】、【大学日程】还有【内训日程】,最初级是【小学日程】,和后边这个【大学日程】比起来它要简单,而且明确,简有什么好处?简单他自己能做得到,「简则可守」,这小孩子们他好做,你弄那么复杂他不行,他那个心智没达到那程度,他还很幼稚。「明」,他很容易去跟从、去学,你弄得太高的话他都听不懂,他也做不到,你这不是白搭吗?所以幼童教学一定要记住,要简而明,不能什么呢?不能博,博就是太多了;不能广,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错了,要简单,这就是宗旨,幼童教学法的宗旨。还有一个是明,就是不要太晦涩难懂,你这听着还有点费劲,你想让你那五岁的孩子听懂了,那你这不是违背常理吗?这是错误的。所以一定要记住简而明是重点,教学的重点。「简则可守,明则易从,所以便幼学也」,便是什么?方便。方便他才愿意,他天天都很费劲他就不愿意了,他就生烦恼了,「所以便幼学也」。

助教:「使为师者以此教,而为弟子者以此学焉,亦可养正,而为作圣之基矣。」让那些身为老师的以这个来教育小孩,而作为子弟的就以这个来学,这可以教导内心的忠正不偏,也是作为圣贤的开始、基本。

陈老师:这里边它就讲到,你看三言两语把这个【小学日程】已经介绍完了,还是我们学【家塾教学法】的感受,那个作者是谁还记得吗?

助教:唐彪。

陈老师:唐彪老先生开篇也是讲,古代怎么教学生,那两篇序是不是也是这样讲?

助教:是。

陈老师:你看清朝、明朝都这样,大学问家全是这样。现在人把这个当成没出息了,他哪里知道他那样做错了,他发明一个我来说两句,我说的这个跟古人都不一样,没人跟你学,没人敢跟你学,你没师承,发明创造你把人都害了。你看人家三言两语讲的,要不孔老夫子说的,古圣先贤说的,这里边讲「亦可养正」,「养正」是【周易】里的话,「蒙以养正 圣功也」,对呀。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养他的正,然后将来他可以做圣做贤,这就是基础。把教学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宗旨都告诉你们了,想让孩子将来成圣成贤、成君子的就照这个学,没错,不是我陈瑚发明的,孔老夫子说的,大家都服。孔老夫子你去问他,夫子说,我也是「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不是我发明的,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学术的特点。今天大学都不弄这个了,他弄一科、她弄一科,全是发明创造,所以现在的学术一塌糊涂,出不来人才,原因就在这,他在道外行,那里边没有道,没有道怎么能出来人才!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一个小科目叫「入孝之学」,「入孝之学」也可以说是我们刚才讲【幼童教学法】总纲领之后他跟你一条一条地说,这是第十页,一直说到了第十二页,你看看一共才这么多就把它说尽了,总原则就说尽了。来,我们先从「入孝之学」学起。

助教:下面我们来看「入孝之学」。「入孝之学」的题目,「入」我们查字典,它的本义是内也,这一章就是教导我们孩子在家里是怎样孝顺父母,是教这个的。「愉色婉容;不愉色婉容」,「愉」的意思是喜也、乐也。我们翻到第十二页看注解[2],婉容:和顺的面容。就是说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脸上时常带着笑容,不可以总是愁眉苦脸的。

陈老师:这个不着急往下。我们看陈瑚老先生这个【小学日程】他写的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了呢?大家看这课本,他把是和非、善和恶、美和丑、智和愚,也就是对和不对他都给你写出来了。对的、错的都在你眼前,你要这样,那不要哪样?不要这样,这就是教小孩子的特点。我们教小孩子一定要记住,把这个碗放这儿,一定要记住不能怎么样要告诉他,这就是陈瑚老先生这个课本的特点,一定要告诉他不要怎么样。那好处在哪里呢?他容易记住这个对的,那孩子的特点,孩子你不能只给他说一样,只给他说错的行不行?不行。只给他说对的行不行?也不行。两样都得说到,这是我们以后教学的一个重点,一定要记得给孩子要不厌其烦两样都说到,记住没有?

助教:记住了。

陈老师:这个是幼童教学的一个特点,大人不用,因为大人他有悟性,他知道这个不能这么干,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干。这个应该这么干他就知道不应该怎么干,这大人他有这个,小孩子不行,小孩子必须得是这个碗给他放在这里,那不能放哪你也得告诉他,要不然他不知道。通过这个,你看在我们大人看起来,「愉色婉容」,它边上再加一句「不愉色婉容」,这一看这就跟小孩说话,大人哪用这么说话,这就叫教子之道,你能说这不科学吗?它非常符合孩子的特点、幼童的特点。这一篇是「入孝之学」,「入」可以解释为这个孩子进入孝道来学习,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反过来,孝进入他心里这个学问,让他进入到心里,从哪里进呢?从六根、从脸上开始,「愉色婉容」,「愉色」总是挺高兴的。这个孩子你看他很小,三两岁,甚至一两岁,这张脸就开始做功课了。你们在座的各位不要说没学过,都没听说过,我四十多岁我都没听说过。小孩子做功课,一两岁先从表情开始,圣贤之道,得从这开始。「愉色婉容」,「愉」总是愉快的。在父母面前不许不高兴,更甭说满地打滚要糖要果吃,不可以,这叫日程。就我们刚才讲那个公共汽车到站就得停,你这呜就开过去了,那就没有教养,就没规矩了,所以你们要知道将来你们当幼儿园传统文化的老师怎么当?这孩子「愉色婉容」头一堂功课,我相信电视机前的家长、老师也是闻所未闻,闻所未闻那今天就听听吧,就闻一闻吧。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孝子贤孙、好人、文臣武将、大儒豪士都是从这个教出来的,你不这么教出不来,道外行什么都出不来,最后咱们现在不要说等以前,咱们现在这传统文化这多少年来,咱们见到那么多学报废的,那些孩子大一点二三十岁,小一点的七八岁,学报废了,从四五岁学就学错了。从这学,先学怎么孝顺父母,你说一个小娃娃他怎么孝顺父母?他什么都不能做,一两岁他能不能孝顺?今天这堂课学完了,你们就明白了,一两岁孩子能不能孝顺父母?

助教:可以。

陈老师:怎么孝顺?

助教:愉色婉容。

陈老师:传统文化从今天开始,自己这张脸就是孝顺父母最好的功课,天天做、时时做。这刚发完脾气见到爸爸妈妈来了,满脸堆笑,妈妈,你干什么去?就得这样,到八十岁都不能忘了这个。这个在【论语】叫什么,叫「色难」,什么叫「色难」?给钱、给吃的、给穿的、养着父母容易,难在哪里?脸色。「愉色婉容」能做到难!那为什么难呢?小时候没人教,小时候养成习惯,见到父母你就得这样低眉顺眼的,这叫什么?一个字,叫什么?这个叫孝,也叫顺。「不愉色婉容」就是不孝。你们小时候都打过滚在地上,跟父母要死要活的,给这个给那个,那不给,你家伙跟那个土霸王似的,「不愉色婉容」就是不孝,换句话说你将来是逆子,你将来家里边有灾祸,家里出了逆子什么原因呢?从小时候对父母不知道「愉色婉容」开始,所以古人教给我们叫「先意承颜」。什么叫「先意承颜」呢?父母还没想到你先想到了。「承颜」就是什么呢?总是在父母面前,承接在父母面前这个面容、颜面总是「愉色婉容」、欢欢喜喜的,有几个人能做到?做不到就得从这学,你不要说我是汉学院的老师,我是汉学院的研究员,「愉色婉容」会吗?【幼童教学法】课本,七岁以下的,你做得到吗?你看不懂。看不懂,做不到,然后还不学,开口闭口我现在正在学【毛诗】,我正在学【周易】,不管用。大家一定要记得圣贤教育是让你做到。【论语】第一句话是什么?

助教:「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陈老师:学完了之后怎么样?

助教:习。

陈老师:习就是要做到。【论语】第一句话告诉你,只有学没有习,那就没有成果。读了半天,你们大家下了课出了门,愉色婉容对着镜子练练,为什么?要补这堂人生课,没学过,天天阴沉着脸。我们这的义工我看到了,我跟他聊聊,他说我从小就这样阴沉着脸、不高兴,对父母、对周围人都这样,学了这堂课他知道不孝。这四个字够我们学一辈子,【论语】用两个字叫「色难」给我们讲出来。你看不起这个,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看不起,是何道理?你都没资格。这是「入孝之学」。古代的小孩子人生第一事先学这个,先学孝。什么叫孝?我给大家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话讲解,孝就是爱,孝父母就是爱父母,那为什么他不先学爱要先学孝?因为小孩子他在那还不会说话呢,他怎么爱全世界的人?你说你对着他讲,你要爱全世界的人,你这不是说疯话吗?所以人要想爱这个世界、爱周围的人,他先要从他看得见的人、摸得到的人爱起,所以这个人就是父母,圣贤教育就是教人爱的学问,好懂吧?

助教:好懂。

陈老师:那你说爱谁?爱父母。爱父母我们不叫爱父母,叫孝。“孝”这个字上边是“老”下边是个“子”,讲一体,它里边有学问。爱那是对大众,「泛爱众」,对父母不能用那个字,心是一个心,所以这个孩子为什么不会爱人?小的时候没教过孝道,长大了要让他爱人他不会。你为什么不会烙饼?没人教过,你会不会?会。但是他不教,那不教他就不会。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爱了?从小不教孝。大家想想【弟子规】为什么「入则孝」?「入则孝」太宽泛,从哪开始?从「愉色婉容」开始。你们想想这是一堂对我们来说多么陌生又多么需要的一堂人生课,这让我们遇上了。我们这一看,明末清初的人写的,四百年前人写的,我们感觉到人家说得又高明,你不得不五体投地,我们又感到很悲凉,我们没学过,而且今天举世中国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而且把它打倒了,是何道理?你不是要让中国充满爱吗?要让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充满和谐吗?那没有爱哪来的和谐?爱从哪儿来?先从孝、「愉色婉容」开始。大家慢慢体会这四个字,不孝就是「不愉色婉容」。我们接着往下看,小孩子还要学什么?

助教:「亲召无诺;亲召诺」。「亲」就是指父母,「无诺」我们来看注解[3],翻到第十二页,「应承之词。疾应曰“唯”,缓应曰“诺”,所以礼教规定:“父命呼,唯而不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父母长辈来呼唤的时候,答应的时候不可以缓慢,应该很快地答应。

陈老师:在古代,我们看一些电影也用这样的台词:你去把这个送走。然后边上那个晚辈,或者是儿孙,或者学生,他就讲“诺、诺、诺”。实际上我们看这个注解就知道了,「疾应」就是很快地答应,“唯”,你把这个拿走,“唯”,马上就是唯、唯。诺是什么呢?就是很缓慢,“诺、诺”。听得懂吧?

助教:听得懂。

陈老师:“小二,去把那个水倒了去。”“诺”,这就是缓应,那声音很长,音调很长。“小二,去把那水倒了去。”“唯、唯”就是答应得快,这就是古人他说话用语的习惯。用在我们今天就是你说“是、是;好、好、好”一个意思,他讲的都是这个孩子的用心,总之不能够懈怠、懒散,不能慢了。这个里边就有恭敬的意思在了。父母叫你,你声音只要是慢一点,就通过你这个声音、通过你的应答就来教训你。“小二,去把水倒了去。”“诺。”“过来”,水还没倒先把孩子给叫过来,“跪这儿”。他知道错了,他一看你脸色不对,你没让他跪他跪那了。“刚才哪错了?”“违背【小学日程】「入孝之学」第二条,亲召我,我怎么样,我诺来着。“错没错?”“错了。”“不孝,下顿饭别吃了,前边跪着去。”就这么教。那好孩子呢?“小二,把水倒了去。”“唯。”马上就是。你看那声音很短促,说明他答应得很快。这是我们讲第二条。

助教:「顺亲教令;不顺亲教令。」「顺亲教令」就是说对于父母的教导,作为子女的应该顺从,不可以违背,不可以忤逆。

陈老师:我们看「顺亲教令」,不好的、错误的、恶的是什么?「不顺亲教令」,你们知道什么叫教令吗?教训他、命令他、责备他,这里边有责打、有责骂,顺不顺?父母、长辈、老师要教训这个孩子,顺不顺?我现在不说孩子,孩子那都听大人的,往往会出来传统文化的老师或者是现在的家长,“孩子不能打”,他在边上劝阻,“我们不能打骂孩子”,这些都是不懂传统文化的人、外行受西方的教育的影响,这个我们绝对要分得清楚,要懂得。师父老人家讲,他们那个年岁的人,九十岁那个年岁的人小的时候都是父母打骂过来的,师父说我们也没有恨父母、恨老师,反过来我们更加爱父母、爱老师。

插播师父上人开示

师父上人: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七十五岁以上的人,从小都受过父母的打骂,也受过老师严重的处分。打手心、罚跪,都受过体罚,我们不但不怨恨父母、不怨恨老师,我们更爱父母、更敬老师,这个叫真正的爱护。他有过失你不惩罚他,不会回头。被打了,所以这是打什么?打记性,让你永远记住,不再犯过。中国人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几千年当中做父母、做老师犯了罪吗?

陈老师:这是师父老人家亲口告诉我们的,经教中所讲的,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千年万世就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管用。难道他们都犯罪了吗?打孩子犯罪了吗?这就是现在人这一百多年来糊涂到家的,他自己糊涂他把孩子还教坏了,现在举世孩子都教不好了,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告诉他了,「顺亲教令」可以教好孩子,「不顺亲教令」,逆子,不让管教的,行,你将来等着受罪吧,你还把孩子毁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懂,这个教令里边有责打责骂。【弟子规】所谓「父母责 须顺承」不就是这个「顺亲教令」的意思嘛,所以「入孝之学」你们看跟【弟子规】一模一样,陈瑚老先生跟李毓秀老先生一定没见过,英雄所见略同,读书人说的、想的、做的、行的、教的、学的都一样,为什么?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还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是圣圣相通,所谓佛佛道同。因为它就一个自然规律,它怎么能出来两个?所以「吾道一以贯之」是一个道,大家记住了,是一个道理,天理只有一个。这个我们要懂,不是说我们学传统文化了跟世间就有个隔阂,世间一套我们一套,不对。是世间的人现在不学了、他不教了,教的都是错的,是这么回事,它不是两个,记住了,不是两个。世间那些学校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监狱的犯人我们都能教好了,何况正常的孩子!只要用道,爱之以道,一定都能把人教好了,因为什么?人就是道中之物,他没离开道,你用道去教他,他自然就好。用道外的东西、外道、邪道去教他,他准不好,为什么呢?人在道内,你用道外的东西教道内的教不好,准把他教坏了。这好懂吧?

助教:好懂。

陈老师:「不顺亲教令」那就是不孝,这里边最重要的是那个「顺」,前面是什么?【弟子规】里的什么?

助教:「应勿缓」。

陈老师:「父母呼 应勿缓」第一句。第二句叫什么呢?

助教:「父母命 行勿懒」。

陈老师:还有「父母教 须敬听」,它都在这里面。跟【弟子规】所讲的完全一样,这个时候【弟子规】还没出现。你看都是按照圣人的这个教导,一开始教给你孝、教给你顺、教给你恭敬,这三句话全在里边,孝、顺、敬全在里边,这个是圣贤教育的最根本,离开这三样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假的,都是记问之学。我们下期节目继续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一定要记住「入孝之学」有非常具体的条件,声音错了都不行,“诺”那就不行,“唯、唯、唯”就得这样,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是、是、是”,还得很快答应,所以说能具体到这个程度,这个孩子怎么能教不好呢?我们今天很多家长、老师都说这孩子不会教,这回会教了。先把他那小脸捧过来,你这脸冷冰冰,今儿中午不能吃饭了。对着镜子去照照,你这个脸冷若冰霜,敢?你给父母脸色看,打不死你。「愉色婉容」就从这教,你看多具体,从表情到说话的声音、到对父母的态度,顺就是态度,动作、言行、举止、神态有一点错了,这边写着呢,都加个不字,都是不孝,就得收拾他、就得管他。【幼童教学法】说得多细致,所以这本书大家要把它家里边收藏一本,家家户户都有,这就是教子的依据,千百年来传承下来,圣贤君子都是靠这个教出来的,没有它我们想要孩子好那真的是做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助教:我们感恩老师,向老师行礼、问讯。感恩老师。